书城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说(修订本)
7545500000060

第60章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我国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在当下仍然“活着”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在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中华文明,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过去由于少数民族经济落后,交通不便,这些堪称民族文化瑰宝的传统体育或自生自灭,或囿于本民族的一隅之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宝库,使这些长久隐于山林之中的璞玉重放灿烂光华。传统体育项目,是各少数民族历多年锤炼而形成的文化珍品,也是各民族的骄傲。为了将本民族的体育项目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各民族以一种开放的胸襟,主动为其他民族兄弟传经送宝。南风北移,北风南下。在民族运动会的推动下,加上改革开放使得民族地区的对外交流日益加强,使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再只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特产”,而成为各民族的共同财富。赛龙舟、射弩、抢花炮等本来是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项目,现在也出现在北方的戈壁大漠上。不久前,宁夏、新疆等地都举行了赛龙舟比赛,素来不习水性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培养各族人民的优良品质、强健体魄和加强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现在和将来的很长时期内民族传统体育将以多层次、多形态生存和延续。

第一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特征

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很多,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这些体育活动与民间文艺活动结合在一起,给少数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增添了健康、风趣、活泼的气氛。

1.传统性: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产生以来,始终与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信仰相联系,世代相传,具有明显的传统性。众多项目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过锤炼、优化,而升华、继承和发展,形成特具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相对稳定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正月初一高山族举行爬竿子比赛,水族赛马,阿昌族荡秋千;初二黎族的射箭比赛;初五羌族的射击比武;十五毛南族的踩风车,等等。

2.地域性:我国55个少数民族有人口少、分布广的特点。且多居高山、谷地,生产力水平不高、交通不便,信息量少,文化氛围狭窄。受经济自给性、地方封闭的影响,孕育出来的体育文化,必然常带有很强的地域性。“草原骄子”的蒙古族,过着“随草迁移”的游牧生活,精骑善射。“随草迁移”,形成了以骑射为特点的赛马、赛骆驼等传统体育项目。而居住青藏高原的藏族,爬山、骑马、射箭、使用牦牛是牧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高原登山、赛马、射箭、赛牦牛的传统体育活动等等。此外,由于少数民族分布地域广,各民族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习俗差别大,因而形成了内容丰富、风格不一,形式多样,各具本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即使同一运动项目,所包含的内涵、技艺等均有较大的差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有230多项,仅广西就有150多项。分布地域广,是形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博的重要因素。

3.民俗性:我国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风俗习惯。研究表明:传统体育与这些风俗习惯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形成了传统体育的民俗性特点。民俗促进了传统体育的深化和发展,传统体育丰富了民俗的内容。有的是传统体育融进传统节日、婚俗、祭典活动中;有的是节日、歌会、墟场、庆典活动包容了传统体育;有的是传统体育项目贯穿于各种民俗之中。如苗族的跳鼓它可在“跳年会”、“四月八”、“六月六”、“起秋”等节日期间广泛进行,还盛行于新郎给岳母拜年时。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就包括了摔跤、赛马、射箭、田径、球类、马术、射击、武术、棋类、拔河等多项体育比赛,使传统体育的民俗性体现得更充分。

4.娱乐性:纵观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强身健体为目的,表演性、娱乐性项目居多。这些活动大都安排在业余时间进行。欢庆丰收、欢度佳节、祝贺新婚、娴暇消遣,将体育寓于娱乐之中,激发了人们的参与欲望,深受人们喜爱。在这类比赛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男女齐上阵、全民总参与、喊声笑声连成一片的热闹场面。壮、黎、侗、苗、瑶、彝、布依等族都喜爱打铜鼓,打铜鼓时伴以歌、载以舞,边唱边舞,表演各种动作,开展比赛,风格淳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欢快气氛。荡秋千、爬竿、丢花包也属此类项目。

5.文体交融:我国少数民族能歌善舞,能骑善射,能登善泳,热爱文化,酷爱体育。形成了文体互相交融,互相促进,不断发展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体育,形成了高度体育技巧性同高度艺术性统一的传统体育项目。既强身健体又愉悦身心,达到健、力、美的和谐统一。如黎族的跳竹竿,击竿者,时跪、时蹲、时站,节奏越打越快,难度越来越大。跳竿者随竹竿的分合、高低、快慢,灵巧地跳跃其间,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展出现各种优美的姿势,美不胜收。参加者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舞蹈技巧。

6.场地器材易寻: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与国际竞技类项目相比,其比赛器材往往特别简单,不少用品可以做到就地取材,且比赛场地要求也不高,所需费用不多,活动容易开展和普及。例如:踢鸡毛毽、打陀螺、跳板。

7.项目协作完成:在众多的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中,有相当数量的项目在比赛规则中就作了人数上的规定,参赛队员达不到一定数量要求就无参赛资格,且有些项目必须大家默契配合才能完成,这就有利于培养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例如划龙舟就是这样。

第二节 常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简介

1.摔跤

摔跤是蒙古族、傣族、彝族、藏族、傣族、维吾尔族、壮族、瑶族等地区常见的体育活动。

蒙古族最喜爱此项目。历史上着名的摔跤手的名字至今在民间流传。摔跤不需特定的场地,没有重量级别,采取单淘汰制。摔跤手身穿摔跤服、戴五彩绸带编成的项圈,以虎步、鹰步出场。冠军获重奖,并在民间享有极好的声誉。

傣族在举行婚礼时一定要摔跤。结婚那天,新郎邀请几位好朋友,把新娘从别的山寨背回来。背亲的小伙子必须会摔跤。这支队伍到新娘家吃罢便宴,就与女方摔跤手进行摔跤对抗赛。直到双方约定的人数赛完,再由胜方出两名摔跤手表演1场,方可结束。这种比赛不用裁判员,1对摔跤手只摔1次,不管哪方都不能全胜,以表示亲密友好。

摔跤在彝族中开展十分广泛,从六、七岁的小孩到五、六十岁的老人几乎都会摔跤。彝族由于分布广,地区不同,比赛时间也各异。但都有自己规定的摔跤日期。大小凉山以及滇西的巍山、楚雄一带,以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的火把节为主。还有在婚礼上举行律践的习俗。滇南的弥勒、路南主要在春天农历二、三月摔跤。滇东邱北县的一支撒尼人(彝族支系)在农历冬月后进行。其他还有在彝历年、元宵节、端阳节、中秋节进行摔跤的。摔跤场上有很多裁判员,几队至几十对的比赛同时进行,场面壮观,气氛热烈。彝族摔跤比赛不分体重级别,也无时间限制。一般先入场的都是年轻新手,两人比赛结束后负者主动退场,胜者留下再战。云南彝族摔跤基本上是从站立摔转为跪撑摔,主要动作是抓住对方腰带、抱单腿、过背、夹臂翻、穿腿等。对摔中,使对方双肩先着地为胜,与国际自由式相近似。彝族摔跤不搞决赛,只要连续战胜两个对手的都给予奖励。根据参赛战胜人数的多少,分为一至五等奖给长短不同的红布。战胜对手最多者为“大力士”,裁判员剪下十多米长的红布,包裹披挂在他身上。比赛结束后,大力士和战胜三人以上者参加发奖仪式。民族乐队和人群簇拥着优胜者,在鞭炮和掌声中绕场一周。欢庆胜利,感谢父老乡亲对他们的爱戴。

2.赛马

蒙古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马是重要的交通和生产工具,是牧民的无声伴侣。好马、好骑手享有极高的荣誉,因此赛马是牧民最喜爱的活动。赛马分奔马和走马两种。赛奔马参加者都是10岁左右的儿童。赛马前有专人精心调教饲养马,并进行人马配合的训练。赛程无定,均为10公里以上。

3.射箭、射弩

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鄂伦春族、苗族、傣族、黎族、景颇族、拉祜族、苦聪人、独龙族、傈僳族、佤族等,都有射箭或射弩传统。蒙古族自古以来以精骑善射闻名于世,长于射箭。蒙古族射箭分骑射和静射,而尤善骑射。比赛时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弓箭之式样、重量、长度、拉力等皆无规定。1959年射箭被列入我国体育竞赛项目,要求按照国际比赛规则进行比赛,运动员以射中箭靶环数多少决定名次。

每年正月初二,黎族村寨轮流举行射箭比赛,用一条牛腿当奖品,挂在距离50米左右的大树下。各村选出一名好射手,谁射中牛腿,就把牛腿拿到自己村,大家共同分享。优秀选手受到人们的敬佩和姑娘们的爱慕。傈僳族人民每到新年就举行射弩比赛。比赛时把两支竹箭交叉插在地上,在几十米处射中箭叉下的三角形为胜。

4.套马

①绳索套马

绳索套马是蒙古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原为牧民放牧时约束马匹的一种手段。比赛时,选一烈性难驯的马,先令其疾驰。参赛的成群骑手,手持打有活结的绳索,骑马紧追,到一定距离,抛出绳索套马,以先套准并能束住烈马者为胜。

②挥杆套马

蒙古族传统的体育活动。多在喜庆节日举行。青年骑手以数十人为一组,云集草原,各持一长约3米的竹竿。竿顶扎一绳环,环的大小以能套住马头为宜。先让一烈马疾奔,套马手们纵马飞驰,紧追不舍,到适当距离时即迅速挥杆将马套住。以先套住马头、拉住烈马者为胜。

5.荡秋千

朝鲜、阿昌、苗、哈尼等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尤以朝鲜族妇女最爱举行秋千比赛。赛法有多种:一种是以秋千架前方高树上的树叶或花朵为目标,用脚碰着或咬掉树片(花朵)者为胜;一种是在踏板底下拴一根尺绳,测量秋千荡起的高度,以荡得高者为胜;再一种是在秋千架前方竖两根杆子,杆上横拉一根系有铃铛或花朵的绳子,荡秋千者以碰铃次数多少或者碰着、咬下花朵者为胜。

6.跳板

朝鲜族妇女的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古称“板舞戏”。俗称“跳跳板”。现已列为民族体育项目。流行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地区,多在元宵、端阳和中秋等节日举行。跳板长约8米,高约1米。参加者多为女子。玩时以2至4人为一组,分站在跳板两端,交相蹬板。利用跳板的反弹力,互将对方弹向空中。比赛分“抽线”和“表演”两种。“抽线”是在跳板两端各置一线团,系于比赛者脚踝,在规定时间内,以弹跳时所抽出的长度和跃起的高度决定胜负。“表演”是比赛技巧的。表演者有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表演者在上下起落时,不断做劈腿、弓身、跳花环、摘苹果、大转身等各种花样技巧,以姿势优美和动作难易决定胜负。

7.姑娘追

哈萨克语称“克孜库瓦尔”。此项活动是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所喜爱的马上运动。通常在喜庆丰收、举行婚礼、欢庆集会时举行。活动开始,将参加此项运动的人员分成两部。一方出男,一方出女,一对青年男女同往指定地点。一路上男方可向女方任意取笑,或表示爱慕之情,女方不能表示反对。返回途中,男方必须纵马疾驰,女方扬鞭紧追不舍,若追上后女方可任意抽打,男方不可抗拒。但一般只是虚晃或轻打几鞭,甚至抽打坐骑,使其快跑。这种活动也促成一些青年男女爱情的结合。

8.达瓦孜

“达瓦孜”是维吾尔语高空走绳。是维吾尔族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活动之前,先要在运动场上栽上20余米高的木杆,中间隔开距离,再用一根长约60米、手腕粗细的麻绳,一端系在木杆顶,另一端系在埋入地下的木桩上,通过各个木杆的顶端,把麻绳绷紧,形成一个由低向高坡度不同的直线。表演者手持一根3米多长的横杆,用以保持身体平衡。在新疆民族鼓乐的伴奏下,踏着轻快的步伐,直通高杆的顶端。在行进中,还要做各种表演,时而侧身,时而倒退,并可以表演高空坠人、踩碟走绳等惊险动作。整个表演惊险动人。以前,此项活动只有男子才能表演,现在也有女子表演达瓦孜了。

9.爬竿

①爬刀竿

农历二月初八是傈僳族的刀杆节。居住在云南腾冲县永固东区的傈僳族人民在一年一度的刀杆节日里,都要举行奇特而隆重的体育表演——爬刀杆。刀杆架是用两根长二十米左右、粗壮挺直的松树杆做成,相距约四十厘米,挖坑栽入地下,然后按一定距离在两根刀杆间绑上一把把长刀作为梯子。刀口向上,每把刀都要检验其刀口,不锋利的不用。按傈僳族的传统,三年中,头两年每年在刀杆上绑三十六把长刀,第三年绑三十七把。如此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