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说(修订本)
7545500000034

第34章 中国少数民族的主要风俗习惯(4)

二奇:无菜不酸

侗族嗜好酸味,自古便有“侗不离酸”的说法,他们自己亦称:“三天不吃酸,走保打倒窜。”在侗家菜中,带酸味的占半数以上,有“无菜不腌、无菜不酸”的说法。这些酸味菜的特色是:

(1)用料范围广。猪、牛、鸡、鸭、鱼虾、螺蚌、龙蛇、蜻蜓、白菜、黄瓜、竹笋、萝卜、蒜苗、木姜、葱头、芋头……,皆可入坛腌醅。

(2)腌制方法巧。先制浆水,加盐煮沸,下原料续煮,装泡菜坛,拌上酒精和芝麻、黄豆粉,密封深埋。

(3)保存时间长。腌菜可放2年,腌鸡鸭可放3~5年,腌肉可放5~10年,腌鱼可放20~30年,非有大庆大典不开坛。侗家盛宴,碗碗见酸,而十道大菜组成的“侗寨酸鱼全席”,世属罕见。

三奇:欢腾的宴席

在侗家人的心目中:糯米饭最香,甜米酒最醇,腌酸菜最可口,叶子烟最提神,酒歌最好听,宴席上最欢腾。

侗族人宴客要打“桐粑”,其工艺复杂而细致,品种繁多。例如:加苏子汁的叫红侗粑,加杨桐叶的叫黑侗粑,带馅的叫豆沙侗粑、枣泥侗粑等。宴客时泡茶要加柚子皮、冬瓜皮雕成的蜜饯花卉;席上要备畅销全国的“五味姜”,清香适口的“油茶”,清甜软糯的“黑珍珠饭”,水牛调制的“酸龙肉”,以及闻名遐迩的“醅草鱼”,为的是宾主一起欢聚共乐。

最有特色的要数客人进寨时特殊的迎宾仪式——“拦路酒”了。侗家人在进入寨子的门楼边设置“路障”,挡住客人,饮酒对歌,你唱我答,其歌词诙谐逗趣,令人捧腹,唱好了喝好了,再撤除障碍物,恭迎客人进门。入座后又是换酒“交杯”,邻居或自动前来陪客,或将客人请到自己家中,或“凑份子”在鼓楼中共同宴请,不分彼此。酒席上还有“鸡头献客”、“油茶待客”、“酸菜苦酒待客”、“吃合拢饭”、“喝转转酒”等规矩,欢中有礼。文质彬彬。清人诗云:“吹彻芦笙岁又终,鼓楼围坐话年丰。酸鱼糯饭常留客,染齿无劳借箸功。”正是侗寨欢宴宾客生动情景的写照。

四奇:谢厨师

侗族人敬重厨师也是其饮食文化中一个奇特的内容,在许多宴席上客人与厨师都要对唱,互相致谢。如一首《谢厨歌》就是这样唱道:“厨师师傅常操心,睡半夜来起五更,坐了几多冷板凳,烧手烫脚费精神。扣肉堆成鲤鱼背,萝卜切成绣花针,内杂小炒加木耳,猪脚清炖拌香葱,蛋调面粉做酥肉,蜂糖小米做粉蒸。巧手办出十样锦,艺高算得第一名,吃在口里生百味,多谢厨师一片心。”

侗族的饮食禁忌主要是:不可坐在门槛上吃饭,忌讳看别人吃东西;正月初一不生火;祭祀期间不许外人入寨;丧期孝子忌荤吃素,但鱼虾不限。

二、穿着风俗

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穿着风俗各有特色,如果说北方少数民族的穿着风俗可以用“宽袍大袖”这样四个字来概括其总体特点的话,那么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就很难作一个总的概说,只能称之为“千奇百怪”。“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便道出了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

1.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感

考察少数民族服饰,在十分注意它们千奇百怪的样式的同时,还会注意到它们鲜艳夺目、层次丰富的色彩。马克思曾经写道:“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少数民族服饰之所以具有这样大的魅力,它们反映了丰富的色彩感也许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其服饰色彩各不相同,所反映出来的色彩感也极其丰富。仅以土族为例:居住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的土族十分注意服饰的美观,土族妇女的彩虹式花袖由五节很宽的蓝、红、白、绿、黑布圈或彩缎镶接而成,有的彩袖的颜色却又是红、黄、绿、蓝、紫,总之是以虹的色彩模式设计的,其中又包含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如蓝代表天空,绿代表草地,红代表太阳等。土族彩虹式花袖五彩缤纷,色调和谐,美观大方。与此相似,尚白而有“素衣民族”之称的朝鲜族,儿童们的七彩衣却分外鲜艳绚丽。七彩衣的袖管由七种不同颜色的绸缎拼成,就像斑斓的七色彩虹。

从总体效果看,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中反映出来的色彩感可以分为这样三大类:

第一,明快素雅,秀丽和谐。

所谓明快素雅,指衣饰的色彩既鲜艳明朗,毫不阴暗晦涩,但又不显得繁缛杂叠而令人眼花潦乱,多以浅色调为主,忌大红大绿。所谓秀丽和谐,指色块之间和整套服饰配合协调,给人以和谐悦目的审美感受,表现出一种优柔的秀美。“明快素雅、秀丽和谐”的色彩感,既合乎历代美学家所指出的“美的规律”,又有现代精神。这样的色彩感可以以东北的朝鲜族和西南的傣族、白族、大小凉山彝族妇女的衣饰为代表。

第二,鲜艳斑斓,对比强烈。

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衣饰以大红、大紫、大蓝、大绿为特点,色调和层次十分丰富,色块之间形成极大的对比和反差。因而给人的视觉印象十分强烈。由于这一类色彩感和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有一定距离,故而多流行于农区、牧区和山区。也正因为如此,这一类色彩的服饰民族特色十分突出。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可以蒙古族、土族、苗族、畲族等的衣饰作为代表。

第三,凝重深沉,庄严朴实。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不少民族崇尚黑色和蓝色,在服饰上也就以黑、蓝为主调,显得凝重深沉、庄严朴实。自然,在以黑蓝为主调的基础上,有的又加上一点色彩鲜艳的花边或头巾、围腰之类,平添几分情趣;有的用发亮的黑色料珠,或带上众多的银饰,显得华贵高雅。以黑、蓝色服饰为主的,有阿昌、德昂、佤、侗、基诺、门巴、水、仫佬、普米、景颇、布依、傈僳、拉祜、布朗、哈尼、壮等民族。

2.少数民族裤子的肥瘦短长

从实用的角度讲,裤子是比裙子还显得重要的下装。至少,在我国,各民族男子都穿裤子,相当多的妇女也穿裤子。

从形式多样的角度看,裤子好像比不上裙子,不像裙子那样多姿多彩,鲜艳夺目。然而,裤子也有不同的式样和色调。不同的民族所穿的裤子大不相同,就是同一个民族,也有穿不同式样、色调裤子的。我国四川、云南、贵州一带的彝族就是如此。

彝族男子所穿的裤子,形式多样,因地区和支系的不同而式样各异。总的来看,可以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四川、贵州和云南操义诺方言的彝族男子穿称之为“大裤脚”的肥大长裤。这种裤子多褶宽大,两脚并排时犹如穿着裙子,裤脚缝有镶边。操圣乍方言的彝族男子穿着称之为“中裤脚”的均匀裤,大小适中,上下均匀。以黑、蓝色为多。操所地方言的彝族男子穿着称之为“小裤脚”的瘦小裤,又短又小,几近于“半截裤”。

如果说彝族男子的长裤以式样繁多、肥瘦不一着称,那么一些不穿裙子的彝族支系妇女,却以自己所穿的肥裤的色彩和图案取胜。红河上游沅江南岸的彝族妇女,穿右衽宽长上衣和肥裤,衣裤都镶有鲜艳的花边,上下形成自然对称花纹,色彩协调,十分引人注目;金、红、紫、绿等颜色的花纹图案,把彝族妇女打扮得五彩缤纷,花枝招展。对此,她们还有一个传说,很早以前,彝族妇女也和哈尼族、瑶族妇女一样,穿的是黑、蓝色衣裤。那时,红河县宝华地方,有一个十分能干美丽的姑娘,爱上了一个勤劳勇敢的青年,可姑娘的爹妈却又答应把姑娘嫁给一个富人的儿子。聪明的姑娘在赶制嫁衣的时候把衣裤镶上了花边,绣上各种美丽的图案。到富人家来抢亲的那一天,她把伙伴们邀约在一起,把镶花边的衣裤都穿上,而且在额前披上“刘海”。抢亲人在花花绿绿的人丛中认不出哪一个是新娘,只好扫兴而归。从此,彝族姑娘穿上了鲜艳的镶花边衣裤;镶花边的长衣肥裤成了她们追求美满婚姻的象征。

与彝族的情况相似,云南哈尼族所穿着的裤子也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当然,彝族三种裤子的区分主要在于肥瘦,因而区分出的是“大裤脚”、“中裤脚”和“小裤脚”。哈尼族裤子的不同主要在于长度,因而区分出的是长裤、半截裤和短裤。哈尼族各个支系的男子以及红河地区的哈尼族妇女,下身穿长裤。平时穿的长裤多系黑、蓝色;盛装时的裤脚还镶有花边。墨江一带的哈尼族妇女穿的是不长不短的半截裤,长及膝盖,多半用自织自染的土布缝制,蓝、黑色。哀牢山南段红河县浪堤乡和大羊街乡一带的哈尼族叶车人,妇女下穿紧身短裤,无裤脚,近似游泳裤,以致全部大腿都裸露在外,无论是天寒地冻还是上山干活,都无例外。叶车姑娘的短裤十分考究,用靛青小土布亲手精心制作而成,以紧勒臀部并显出臀部原形为美。短裤分两种,即“拉八”和“拉朗”。两种短裤裤腰处前后钉有四股绳带,以为裤带。前两股长至一公尺多,可以在腰上缠绕数道。后两股略短。“拉八”短裤缝制得极为精致,多褶折,裤口紧贴臀部向外倒卷而上,再别向里面,使原布口不可见,呈“人”字形,有的竟连叠七层,就像穿着七条短裤。“拉朗”短裤不卷裤口,无折褶,较简单,多系妇女平时穿着用。有的叶车姑娘还常在裤带顶端结上用各色丝线制作的小彩球,用来装饰。可以说哈尼族叶车姑娘的短裤,是我国少数民族最有特色的下装之一。

我国南方夏季气候炎热,冬天也不甚寒冷,尤其是云南,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使得少数民族中穿着半截短裤的占了相当数量。除了上面所说的哈尼族外,傈僳族男子和不穿褶裙的女子均穿半截裤,裤长及膝,多为蓝色或黑色;西盟佤族男子穿黑色半截裤,裤腿短而且宽,夏天干脆在腰上缠一布带,呈“丁”字形往胯下兜一布块,再从后面用腰带系住;景颇族男子穿的是短而肥大的统裤,裤脚边沿有绣花;德昂族男子裤子长不及小腿,但较肥大,也勉强可称半截裤;阿昌族妇女的裤子比男裤短;但却十分肥大,呈长筒形;怒族的短裤较特殊,用自织麻布缝制;独龙族的短裤也是用麻布缝成,且比怒族麻短裤更短,只能称为裤衩;基诺族男子既穿长裤又穿短裤。

在云南之外,我国少数民族中,广西“白裤瑶”的短裤也很有特色。“白裤瑶”是瑶族的支系之一,生活在南丹县大瑶寨一带。当地的瑶族汉子大都穿白色裤子,长度仅及膝盖。在裤管近膝盖处,绣竖直而长短不一的红色花纹,一共六条,其含义尚待研究,但作为其服饰的本民族特点是无疑义的。

在我国北方,气候条件和南方大不相同,尤其冬天要寒冷得多,同时夏天也短暂得多。在这样的条件下从事生产和过生活,当然不能像南方少数民族那样穿半截乃至很短的短裤,裤料也不能仅用棉布、麻布之类。总的来说,北方少数民族多穿又肥又大的长裤,除了用棉布缝制外,还有用皮毛、棉絮的。同时,为了便于在冬季御寒或在必要时塞进靴统,一般都用带子把裤脚扎紧,使其呈“灯笼裤”的样子,如朝鲜族男子的长裤,就又长又大,裤脚还用带子扎住。达斡尔族或是穿皮衣皮裤或是穿棉衣棉裤,裤子为白色。鄂温克族穿的也是皮长裤,多用羊皮缝制。鄂伦春族的长裤用兽皮做成,多为白皮。西北回族的长裤也又肥又大,中老年扎裤脚,年轻人则不扎。柯尔克孜族穿长宽脚裤,用布条绒或皮缝制。锡伯族长裤无论男女均把裤脚扎起来。塔吉克族穿皮制长裤,本民族语“但包”。塔塔尔族的长裤稍有不同,其特点是宽裆紧腿。从装饰和观赏的角度看,北方少数民族的裤子不像南方少数民族的裤子那样“花俏”,多有镶边或刺绣,但也并不是一无所有。青海土族的宽腿长裤就很有特色,可以称为“两截裤”。土族裤子用两种颜色的布料做成,以膝为分界,膝上一种,膝下一种。土族两截裤的不同颜色还是区分结婚与否的标志:少女裤子下半截用红色;婚后妇女裤子下半截用蓝色。

为了适应北方的气候并适应多样多变的自然条件,为了方便生产和生活,北方一些少数民族还创制和穿着颇有特色的套裤。所谓套裤,即只有两个裤管,而无裤头和裤裆。需要时将裤管套到已穿着的长裤外面,用带子系在臀部上即可;不需要时脱下,洗涤也非常方便。东北的满族,无论男女都穿套裤,扎裤脚。赫哲族、鄂温克族穿皮套裤。东乡族穿棉布套裤。哈萨克姑娘爱穿布的绣花套裤。这当中,最有名的是赫哲族的鱼皮套裤和东乡族的绣花套裤。

赫哲族生活在祖国东北边疆的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是我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主要生产方式和使用狗拉雪橇的民族,因而在历史上曾被称为“鱼皮部”和“使犬部”。从八岔以下至黑龙江下游的赫哲人,很少用兽皮做衣裤,而多用鱼皮。鱼皮揉制后用各种野花染色,用鱼皮线缝制成各种衣裤,具有拉力强、耐磨损、不透水和新奇美观的特点。尤其是他们的鱼皮套裤,有的上端为齐口,有的则是斜口,裤脚下沿镶黑边,妇女穿的还绣上花纹,非常美观实用,是捕鱼、狩猎或从事其他户外劳动的好衣着。

甘肃宁夏一带的东乡族,是一个十分爱美的民族,善于描花绣朵。虽然因为他们信奉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新教不提倡妇女穿花衣服,但她们却仍然在一切可能的地方显露自己的艺术才能和对美的追求。东乡妇女除穿长裤外,一般还穿套裤。套裤裤管滚两道绣花边,裤管后面开小叉,用飘带束住,显得美观利索,漂亮方便。

我国少数民族的各式裤子,已经基本上可以代表世界少数民族裤子的不同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