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说(修订本)
7545500000035

第35章 中国少数民族的主要风俗习惯(5)

3.少数民族裙子的类型及作用

裙子是现代社会中最吸引人的服饰之一。现代社会的女性服饰要比男性服饰丰富得多,也美丽得多。这种女性服饰的丰富和美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应归功于各式各样的裙子。可以说,长短不同、式样各异、色彩缤纷的各种裙子,正是现代女性美的标志之一。长裙表现出女性的高雅和庄重;短裙反映了女性的活泼和康健;旗袍裙勾勒出女性的修长和苗条。欧洲贵妇人的弹簧拖裙显示出女性的华贵和矜持。但是在考察了不同的少数民族的不同的裙子以后,发现现代妇女各式各样的裙子,都可以在少数民族的裙子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和原型。更有甚者,少数民族的裙子不但与女性有联系,而且还和男性有联系。追根溯源,不管什么样的裙子,最初都来源于原始人类的遮羞板。

和上衣一样,裙子的质料也经历了一个从草、树叶和树皮到兽皮再到织物的不断发展过程。我国苗族刺绣精美的百褶裙,却是自织的麻布做成的。当然,现在的少数民族裙子,已经不乏棉织品、毛织品、丝织品和各种化纤织品。正因为如此,少数民族衣裙也才会这样丰富美观,各具特色。

我国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36个穿裙,或者穿过裙和部分穿裙,它们是朝鲜族、东乡族、土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珞巴族、彝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苗族、布依族、阿昌族、水族、仫佬族、壮族、瑶族、土家族、黎族、畲族和高山族。和世界一些少数民族、原始民族相比,我国少数民族穿着裙子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世界少数民族中男子着裙的不在少数,如印度南部的图塔人男子也系围裙,易洛魁人男子穿鹿皮短裙,霍比人男子穿白相有短裙,泰国傣族男子穿统裙,英国的苏格兰人男子喜欢穿花格短裙等等,但我国少数民族中只有部分地区傣族男子穿裙;第二,我国36个穿裙民族,裙子的式样和装饰、色彩等各不相同;同时,有些民族支系众多,各支系的裙子也各不相同,像苗族、彝族就是如此;此外,尚有一些民族穿若干种式样的裙子,如朝鲜族既穿长裙,也穿短裙和缠裙。这样一来,我国少数民族裙子也就显得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第三,我国穿裙的少数民族中,出现了这样几种情况。其一,有的已有部分人改裙为裤,如云南德宏州的傣族女青年;其二,一个族中只有部分人或部分地区的人穿裙,如壮族中只有广西隆林、龙胜、大新、龙津和云南文山州一带的女子穿裙;贵州布依族只有镇宁扁担山一带妇女穿百褶长裙,而其他地区妇女已基本不穿裙;其三,有些民族平时已不穿裙,仅喜庆节日穿裙,如西北的东乡族;其四,有些民族历史上穿过裙,而现在已经不穿裙,如贵州水族。这四种情况说明,我国少数民族中已产生了改裙为裤的一种趋势,其原因是和社会文化背景联系在一起的。

从长度来看,我国少数民族穿着的裙子有长裙短裙之分。按一般的区分标准,裙子的长短以小腿和脚弯区分:长度达小腿以下者为长裙;长度在小腿以上脚弯附近者为短裙;长度在膝以上并露大腿者为超短裙。我国少数民族中,除独龙族、瑶族、高山族中用围布遮羞以外,基本没有穿超短裙的;而长裙和短裙却式样繁多,各具特点。

我国少数民族长裙,可以朝鲜族长裙、俄罗斯族白布大长裙、仫佬族三截长统裙、云南宁蒗永宁纳西族(摩梭人)的百褶裙以及黑彝百褶长裙、西双版纳傣族长统裙等为代表。朝鲜族中年以上妇女多穿长及脚面的长裙。长裙有带褶统裙和缠裙之分。朝鲜族带褶长统裙色彩鲜艳明丽,多用丝绸制成,上端系于胸际,腰间有皱褶,形态优美,便于举步和行动。仫佬族妇女的长裙无褶,成长桶形,穿时由脚下套入。整个裙子由上中下三段组成,中间一段是用羊毛织的,染成红色;上下两段多用麻织,一般有青白色条纹。仫佬裙在实用的基础上明显包含着一种求美的倾向,色彩对比强烈,给人一种修长高雅的审美感受。前面所讲的长裙,都是统裙,其实褶裙也有长的,如云南宁蒗永宁乡的纳西族(即摩梭人)妇女,便穿长褶裙,长可及地,腰系彩带,朴素大方。

我国少数民族短裙,可以柯尔克孜族的连衣短裙、西双版纳和澜沧哈尼族的折叠短裙、基诺族的合缝短裙等为代表。柯尔克孜妇女喜欢穿竖领连衣短裙,柯尔克孜话叫“客木斯尔”,长及臀下但不过膝,几近于超短裙。裙子为红色,多用绸料宽布缝制,圆筒形,上端束于腰间,下端镶嵌皮毛,并带银质纽扣,外套黑色短背心,既洒脱又高雅。西双版纳和澜沧一带的哈尼族支系“爱尼人”,妇女下穿折叠黑短裙,一般仅长及脚弯。但有趣的是,已婚妇女裙子系很低,裙和上衣之间常留有一定空间;未婚少女裙子系得高,紧接上衣,下端自然显得更短。基诺族妇女的合缝短裙也刚及脚弯,黑色,用红布镶边,并用尺许黑布缠裹小腿,配上胸前围着的三角形花布,显得洗练简洁。

我国少数民族裙子的丰富多彩,还不仅仅表现在有长有短上,而更多的是表现在不同的形式上。从基本结构、造型和相应功能上看,我国少数民族所穿用和制作的裙子可以分为这样几种:统裙、褶裙、连衣裙和缠裙。

统裙,其实应该称为“桶裙”、“筒裙”,因无褶或少褶,形似长桶或长筒而得名。除前边已经提到的朝鲜族带褶长统裙和仫佬族无褶三截长统裙外,我国南方许多民族都穿统裙,比如傣、景颇、佤、德昂、布朗、阿昌、黎等。

褶裙的裙幅很宽,缝时多需折叠成褶,故又称百褶裙。褶裙上端褶纹美观,下摆伸缩自如,便于走动。我国少数民族中,彝、傈僳、纳西族摩梭人、普米、苗、布依、壮等族妇女都穿褶裙。

连衣裙是把上衣下裳缝在一起的一种裙。连衣裙的上衣可以有领有袖,也可以无领无袖;裙子部分可以打褶也可以不打褶。我国少数民族中,穿连衣裙的大多集中在新疆说阿尔泰语的诸民族中,如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俄罗斯、塔塔尔等族。图案花纹,十分醒目。

下面以蒙古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维吾尔族、彝族、朝鲜族等的穿着习俗为例略作介绍。

蒙古族腰带不离身

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息环境,“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经济,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苍劲雄健的民族气质和独具魅力的草原文化。服饰艺术丰富多彩、璀璨夺目。

四季都穿长袍

内蒙古、新疆牧区,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

不同颜色各有象征

袍子的颜色,男子多喜欢穿蓝色、棕色,女子则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夏天更淡一些,有浅蓝、乳白、粉红、淡绿色等。蒙古人认为,像乳汁一样洁白的颜色,是最为圣洁的,多在盛典、年节吉日时穿用;蓝色象征着永恒、坚贞和忠诚,是代表蒙古族的色彩;红色是像火和太阳一样能给人温暖、光明和愉快,所以平时多穿这样颜色的衣服;黄色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的象征,所以过去除非活佛,或者受到过皇帝恩赐的王公贵族,其他人是一律不能穿用的。

腰带防风抗寒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系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时又能保持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束。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

哈萨克族不露顶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其生活习俗具有鲜明的草原游牧文化特征。传统服饰,尤其是男子服饰的原料多取自羊、马、骆驼等牲畜的皮毛,在式样、类别和功用上,也都表现出便于骑乘游牧的特点。

不随便摘帽

哈萨克人的帽子、头巾颇为讲究,种类、式样很多。按照哈萨克族的传统习俗,妇女的帽子、头巾和披巾,在婆婆家和不熟识的异性面前绝不能随便摘掉。无论冬夏,男女也必须戴帽,这与其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哈萨克族的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传统宗教禁忌脱帽露顶,自然也表现在哈萨克族的服饰习俗上。

男女老幼皆穿皮靴

哈萨克族男女老幼都喜欢穿皮靴。皮靴有两种,一种是长统皮靴,靴套长至膝盖以上,后跟较高,靴内一般套毛袜;另一种是男子狩猎时穿的靴子,有包头,靴后跟很低,柔软轻便。夏天的靴子靴底薄,穿起来凉爽舒适。套鞋是用软皮制作的平底鞋,外面多用蓝色或其他颜色的布缝制成各种美丽图案。

图案着色各有意义

哈萨克妇女,刺绣方法有挑花、贴花、补花、钩花、刺花等。衣领、袖口、衣服的前襟、下摆和帽子、套鞋、靴子及挂毯、窗帘等日常生活用品,多饰以花草纹、羊角纹、人字纹等组成的图案。图案的着色富有象征性,他们认为,蓝色表示蓝天,红色象征太阳和太阳的光辉,白色象征真理、快乐和幸福,黄色象征智慧和苦闷,黑色象征大地和哀伤,绿色象征春天和青春。据考证,哈萨克族的刺绣艺术历史悠久,与古代中亚游牧民族的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古代乌孙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俄罗斯妇女不露发

我国的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移民和前苏联归国华侨的后裔。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由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先后有大批俄罗斯人迁居我国新疆北部地区。20世纪三四十年代,许多华侨也携带其俄罗斯妻子和儿孙甚至俄罗斯亲友回到新疆等地。主要散居于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乌鲁木齐等地,从事手工业、运输业、农业等。

只有未婚少女才露发

俄罗斯族妇女的头饰颇为讲究,未婚姑娘和已婚妇女的头饰有严格的区别。少女梳一条长长的辫子,并在辫子里编上色彩鲜艳的发带和小玻璃球,头发可以露在外面。已婚妇女则先将头发梳成两条辫子盘在头上,再用头巾或帽子把辫子裹在里面,头发不能外露,尤其是在长辈面前更要注意,否则就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

喜欢戴耳环项链

她们喜欢戴耳环、项链,不少老年妇女还戴十字架。

送手套是忌讳

俄罗斯族是个非常注重礼节的民族,过去忌讳给人送手套,因为这意味着挑衅。据说古代俄罗斯人决斗前双方先互递手套,这是决斗即将开始的信号。

喜欢整洁

他们还喜欢干净整洁,对于容貌和服装的整洁尤为重视。穿西服时必须打领带或领结,衬衣下摆要扎到裤腰里面,而不能露在外面。在各种正式场合一般都穿皮鞋不穿布鞋。妇女最好穿裙子,以示庄重。

藏族服饰在藏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或哔叽藏袍,衣裤套穿在白衬衣上,外束色布或绸子腰带,妇女藏袍的用料同男装,冬袍有袖,夏袍无袖,内衬各色绸衫,腰前围一块毛织的彩色横条“帮典”,风格独特。牧区男子多穿肥大袖宽的皮袍,大襟、袖口、底边等处都镶着平绒或毛呢,外束腰带;妇女也穿皮袍,皮袍以“围裙”料和红、蓝、绿色呢镶宽边,美观漂亮。藏靴主要有“松巴鞋”和“嘎洛鞋”。藏族男女的头、手、胸、腰上都喜欢佩戴用珠宝、金、银、铜、玉、象牙等制作的精美首饰。

维吾尔族传统的民族服装为男子穿绣花衬衣,外套斜领、无纽扣的“裕袢”,“裕袢”身长没膝,外系腰带。在北疆因天气较寒冷,外套常常有纽扣,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穿绣花背心。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维吾尔族在服装用料上喜欢选用纯毛、纯棉、真丝、真皮,妇女喜欢艳丽的衣物,并以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饰物点缀。手工刺绣是维吾尔族的传统工艺,衬衣、背心及小圆帽上所绣的花纹图案都十分精美。

彝族服饰款式繁多,一般男女上衣右开襟,紧身,袖口、领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身披羊毛织成的斗篷“擦尔瓦”,颜色多为黑色或羊毛本色。下装男女有所不同,男子又有三种不同大小的裤脚,最大的达到2米,最小的仅能包住脚颈。女子下装为“其长曳地”的百褶裙,是由几种不同颜色的布料连接起来的,缝合处粘贴花边,绚丽多姿,十分漂亮。男子蓄发堆髻于头顶,再缠数丈长的包头帕,把前面缠裹成尖堆状,斜插额前的头帕外,做成勇武的“英雄结”。左耳戴缀有红丝线的红黄大耳珠,不留胡须。妇女包绣花头帕,喜戴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金银饰物。

朝鲜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裆的长裤。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过去习惯戴笠,现在青年男子戴鸭舌帽,中老年人戴毡帽。儿童上衣的袖筒多用色彩斑斓的“七色缎”做料,就像彩虹在身上飘逸。女服则为短衣长裙,朝鲜族叫“则”和“契玛”。喜欢选用黄、白、粉红色衣料。朝鲜族的鞋从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直至近代男子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鞋头尖面跷起的船形胶鞋,无不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