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说(修订本)
7545500000033

第33章 中国少数民族的主要风俗习惯(3)

朝鲜食文化的代表:冷面和打糕

朝鲜族主要种植水稻,大米自然成为主食。他们煮饭的铁锅与众不同,锅底浅而平,锅盖盖得很严实,这样便不易漏气,闷出来的饭香喷可口。

冷面和打糕是朝鲜族独具风味的食品,也是人们最喜爱的食物。

冷面有悠久的历史,在18世纪的史料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中午,朝鲜族人民习惯吃冷面,亦称长寿面,取其纤细绵长,预兆多福多寿。凡遇喜庆节日,或新婚嫁娶,或客来宾至,这也是主人招待客人的食品。

冷面的原料和佐料很是讲究。原料多是荞麦面、小麦面,也有用玉米面、高粱粉或白薯粉制作的。佐料种类多样,有牛肉、猪肉、鸡肉、蛋丝、芝麻、辣椒、苹果、苹果梨等,并以香油拌制。这种冷面吃起来酸甜香辣,清凉爽口,别有风味。

冷面的制作很特别。它是用面粉调成面糊,压成细条直接放在滚开的锅里,煮熟后捞上来,过冷水后盛在碗里,再加入佐料就可以吃了。

朝鲜族喜欢吃米糕也和他们盛产大米有关。米糕的种类很多,有打糕、切糕、片糕等。打糕是逢年过节、嫁女、娶媳妇、办丧事招待宾客的主要食物之一。做打糕时先将糯米蒸熟,放在木槽或石臼里,用木锤或石锤打烂成糕团,再放上一些小红豆做的豆沙面,蘸上白糖或蜂蜜,吃起来酥软香甜,风味很浓。

朝鲜族几乎家家都会酿制“麻格里”。麻格里是一种米酒,与汉族的黄酒相似,只是稍甜。他们常常用它来招待客人。

朝鲜族有喜爱吃狗肉的习俗。他们烹调狗肉的技艺相当高,尤其是狗肉汤味道鲜美,不可不尝。

当然,朝鲜族的泡菜——辣白菜也是很有名的。他们先将洗净的白菜切开,用盐腌几天挤去水分,在每一棵白菜上抹上用胡萝卜、生姜、大蒜、干辣椒、盐等做成的调料,然后一层层码在干净的缸里,每一层白菜上放一层苹果片,装满封缸。半个月后便可食用。这种泡菜吃起来香甜酸辣,十分可口。由于做的方法容易掌握,现在许多汉族家庭也如法炮制,成为餐桌上的佳肴。

明太鱼也是朝鲜族最喜爱的菜肴之一。尤其是每逢清明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吃明太鱼,说是可以强身壮体,全年安康。

此外,朝鲜族的产妇在分娩后有一种吃海带的习惯。据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习俗。因为产妇吃了海带可以去淤、催奶。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故事哩!

相传很久以前,一位青年渔夫的妻子生下孩子后腹痛难忍,又很缺奶。孩子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渔夫很发愁。

有一天,渔夫出海捕鱼时,意外地发现鲸鱼在海边生下小鲸鱼后,马上游到浅滩去吞食海带。不久,一团团暗红色的污血从鲸鱼尾部排泄出来,小鲸鱼也从鲸妈妈那里吸饱了奶。

这一发现促使渔夫在思考,是不是海带有排污血和催奶的作用?于是他决定在妻子生第二个孩子时试试。渔夫采回一船海带,并晒成海带干。

后来,渔夫的妻子真的又怀孕了。当她分娩后,渔夫高兴地煮了一大锅海带给妻子吃。没想到,产妇吃了这些海带,淤血果然排出来了,肚子不疼了,乳汁也多起来,孩子长得挺结实。于是,渔夫就把这一办法介绍给别人。后来,产妇吃海带这一习俗便在朝鲜族流传开来。

努尔哈赤与满族黄金肉

“黄金肉”是满族古老的宫廷风味名菜,曾被列为满族珍馐第一味,自清朝建立以后,每临大典盛会,酒席宴前,第一道菜,必须要首先上黄金肉。而这道美肴,据说为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所创制。

相传,满人努尔哈赤在未发迹前的幼年时期,因家道中衰,曾流落辽宁抚顺地方,并在女真部落首领家当一名伙计。当时,这位部落首领很讲究吃喝,每进膳需八菜一汤,金盘细绘,必不可少。有一次宴请宾客,他选定部落中一位善烹调的女仆司厨,由努尔哈赤做帮手。当女仆做完第七道菜时,突然晕倒。此时,外厅正等着叫上最后一道菜,帮手努尔哈赤见状,急中生智,忙将切好的里脊肉,裹上蛋黄液,入油锅迅速颠炒后装盘送上,首领尝后,觉得味道与往不同。特别好吃,宴毕问其故,侍者只好实情相告。首领甚悦,随又传来努尔哈赤问此菜何名?努尔哈赤为讨吉利,并答道:“叫黄金肉。”自此,努尔哈赤遂得提擢。

后来,努尔哈赤发迹为后金建立者,成了清朝第一个老祖宗,于是,每届大典,必令先上黄金肉,并当众讲述这段故事。因此,清朝各个皇帝便把黄金肉奉为至上珍馐,以示不忘祖上恩典与赏赐。继而,被传为佳话。

景颇族的饮食

景颇族聚居于云南,人口11万左右,以农耕为主,种植水稻、旱谷和玉米,聚居区出产木材、茶叶、药材和珍兽。生活不离竹。

饮食特点:

景颇人闲时每日两餐,忙时三餐,主食为大米,副食有豆类、薯类、蔬菜和野菜野果。爱吃糯米饭、糖粥。除杀牲祭鬼外,平时很少吃肉。制菜多加盐与辣椒烧煮,很少油炒。口味偏好酸辣、酵臭、不用碗筷,常用蕉叶裹食。白酒多系外地运来,爱嚼槟榔及草烟。他们的烹调方法大多简易,大米多加土豆、青菜煮成浓粥,糯米则蒸成干饭,而且当天舂米当天吃,不留“隔夜粮”。制菜非煮即腌,腌菜很有特色,水豆豉、干豆豉、酸竹笋、腌茄子等,开胃爽口。他们制作肉品的方法一是风干后抹辣椒和盐巴烤;二是先烤熟、剁细,再拌以辣椒、葱蒜及野生香料;三是拌匀佐料后用笆蕉叶或枇杷叶包好,置入火塘灰中焐。

景颇族名食大多带有亚热带山林地区的特色和耕牧渔猎的民族文化气息,如舂鳝鱼、螺蛳汤、酸笋烧鱼、竹筒烤鱼、砂锅炖竹鼠、凉拌牛肚、煮芋头、臭豆、酸木瓜炒牛肉丝、帕滚菜煮繁鸡、水腌菜拌烤山鸽、鹿肉剁生、马鹿干巴肉松、油炸知了肉丸、螃蟹夹、粘枣果、煮酸粑菜、软米铜锅饭等。

景颇人在家中吃饭,由家长按人均分,中间放一碗汤,全家围坐聚食;邻里走动,到了吃饭时间,可以随意坐下用餐,不需任何回报。一家盖房,全村无偿帮工,并送米送菜;来了客人,不论识否,均殷勤招待;打到猎物,见者有份;赶街相遇,立即递过烟筒和烟袋。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吃独食”可耻,让客人饿着肚子走,是最不体面的事。

宴客食俗:

景颇族宴客有一种食规,客人到后稍事休息,便有身着盛装的中年妇女出来敬送“礼篮”。其蓝用藤篾精心编织,内装一竹筒白酒、一竹筒米酒、两包熟鸡蛋、两包糯米饭团。客人受礼后致谢先饮一口酒,再转给众人抢饮,然后将鸡蛋切片,放在饭团上,人各一份,边吃边加赞美,吃毕奉还礼篮,表示回敬。这些食物各有含义。白酒代表“女”;米酒代表“男”;糯米饭代表“粘贴结合,亲如一家”;鸡蛋代表“纯洁、圆满、平安、快乐”。

此外,景颇人以男为大,过年带酒、肉、粑粑前去问候;杀牛祭鬼和送新谷时,须送肉包和米包至舅家。外甥通常要娶舅舅之女。外甥女出嫁时,还要送舅舅一条“根底”牛,母亲(或妻子)去世,也要送舅舅(或岳父)一条“火炭”牛,显然,这都秉承着“人种出舅家”的古训。

婚恋食俗:

以食传言是该族青年表达情爱的一种方式,小伙爱上姑娘,就在食品中包上树叶(表示话很多)树根、(表示思念)、大蒜(表示求婚)、火柴(表示坚决)、辣椒(表示火热)等物送去。姑娘如有意,退回原物,如需考虑,便加放几根奶浆草,如拒绝,则添进火炭。小伙接着又在食物中放上合拢的嫩树叶(表示希望共同生活)、粮豆(表示早日结婚)再送去,姑娘同意,但回赠烟草,坚决拒绝,则将合拢的树叶扭成背靠背退回去,这样几来几往,不少有情人便可通过“正娶”或“拉婚”(抢亲)终成眷属。

饮食忌讳:

在该族家中做客应注意,当主人请吃喝时要先回敬主人,包饭菜的树叶不可倒着使用,否则会被认为不友好的表示。

特色菜谱:

酸笋烧鱼

上火,将油烧至七成热,放入洗净去鳃的鱼,炸至呈金黄色捞出控油。然后又在锅中注入油,用葱、姜、蒜炝锅,烹入料酒、酱油、高汤、沸后下鱼、酸笋、辣椒、味精、盐、白糖、胡椒,收至汁浓时装盘。色泽鲜艳、酸辣可口。

舂鳝鱼

将鳝鱼去头去内脏。蒜、姜拍松,香菜、荆芥切成末。鳝鱼用炭栗火烧成金黄色。辣椒炒熟透,切成米粒。

鳝鱼舂细,放入配料,调料舂细装盘。松脆香辣,别有风味。

泼水节时话佳肴

西双版纳各民族都有一套独特的烹饪特色。

傣族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据说在明朝年间便设置了专为土司头人办理饮食事物的村寨“曼柞”,设有专门从事烹饪的“波柞”(烹饪师),在烹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风味独特的傣家食品让每一位游客饱尝之后赞不绝口。傣族喜食糯米,平时多用锣锅烧煮。但在野外或过年过节的日子里则经常可见她们用竹筒煮饭。

竹筒饭分为一般竹筒饭和香竹饭两种。香竹饭是用一种具有特殊香味的香竹“埋考澜”煮制而成。

香竹系禾本科植物,学名糯米香竹。竹筒只有酒杯般大,竹节长约50余厘米,皮薄中空,是烹制香竹饭必不可少的原料和工具。

香竹饭呈圆柱形,外表裹着一层白色的竹瓤。兼有糯米香和青竹香,即不沾手,又可像吃香蕉一样咬着吃。米饭香、糯且润口,是具有傣族民族特色的一大美食。

傣味烧烤有“摩”、“并”、“并烤窝”、“并鸦”等几种。“并”傣语是净的意思,“并窝”可称为加料烧烤。二者的区别是净烤仅用食盐、酱油、花椒油或八角粉等调料,不加任何佐料的烘烤。“并窝”是用佐料包住主料或将佐料填入主料之腹制作而成。二者均是以畜肉、禽肉、鱼及蔬菜等为主料。

填料烧烤的肉食有牛肉丝、猪肉丝、烤鸡、烤鸭、烤鱼及其他兽肉。经过复杂工序制作而成的菜肴,深受当地居民及游人的喜爱。

包烧,傣语称为“摩”。制作包烧时取主料(畜禽、鱼、蔬菜等)250克,洗净剁细,青辣椒、鲜姜、鲜蒜、芫荽、苤菜等配料洗净切末,把主、配料掺和,加入适量食盐、味精调匀,用鲜芭蕉叶或鲜冬叶包裹,用竹篾扎紧,置于火塘的炭灰下捂烧至熟,即可食用。

包烧鱼虾、鳝鱼等水鲜,主料不需剁细,将配料加食盐、味精填入鱼腹或包裹住鱼虾,便可用芭蕉叶包好捂熟。常见的包烧菜肴有包烧鱼、虾等水鲜;包烧野蘑菇、南瓜尖、甜笋等蔬菜;包烧畜肉、兽肉等。包烧的菜肴不会走味、养分不会挥发散失,堪称“原汁原味”俱在,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食。

竹类食物是傣族餐桌上常见的菜肴。你在秋季到傣家做客,可品尝到甜竹鲜笋、嫩苦笋、烤竹笋。酸笋煮田螺、酸笋煮鸡等菜肴。

傣族自己加工的酱称为“喃咪”。喃咪是用蔬菜加工制作,也有用水生动物加工制作,它们都具有酸、辣、鲜的特点,傣家常用蔬菜、嫩竹笋等拌酱而食。深受游客青睐。

神奇的侗族饮食

侗族是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毗邻地区的南方少数民族,其中以贵州省人口最多,古代文献中称“骆越”、“僚”、“侗蛮”。他们主要从事山坝农业,兼营林业和渔猎,手工业发达。出产“香禾糯”(有“糯中之王”之称)、“稻花鲤”、油茶、杉树,善于编织侗锦,“鼓楼”和“风雨桥”是其特有的精湛建筑艺术,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

侗族的饮食文化自成一体,大致可用“杂”(膳食结构)、“酸”(口味嗜好)、“欢”(筵宴氛围)三个字来概括。在其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神奇的内容。

一奇:杂异的食源

侗族地区大多日食四餐,两饭两茶。饭以米饭为主体。平坝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糯米种类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秃壳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他们将各种米制成白米饭、花米饭、光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时不用筷子,用手将饭捏成团食用,称为“吃抟饭”。

侗族一般习惯于清晨做好一天的饭菜,带上山去食用。其中香禾稻做成的“抟饭”尤为甘美,有“一家蒸饭,全寨飘香”之说。侗族人喝的茶专指油茶,它是用茶叶、米花、炒花生、酥黄豆、糯米饭、肉、猪下水、盐、葱花、茶油等混合制成的稠浓汤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饥。与饭、茶配套的,还有蔬菜、鱼鲜、肉品、瓜果、野味、菌耳和饮料,食源广博而异杂。

蔬菜大多制成酸莱。鱼鲜包括鲤鱼、鲫鱼、草鱼、鳝鱼、泥鳅、小虾、螃蟹、螺蛳、蚌之类,可制成火烤稻花鲤、草鱼羹、鲜炒鲫鱼、吮棱螺、酸小虾、酸螃蟹等风味名肴。肉品主要是猪、牛、鸡、鸭肉,吃法与汉族差别不大。瓜果有刺梅、猕猴桃、乌柿、野杨梅、野梨、藤梨、饱饭果、刺栗、大王泡,以及松树嫩皮、桑树嫩皮、香草根等。其中,栎木的果实可做成豆腐,“香树”的皮可洁白牙齿,油茶树上长的“茶泡”是天然的酸甜汁。野味包括鼠、蛇、蝌蚪、四脚蛇、幼蝉、幼蝗、土蜂蛹、石蛙、穿山甲、囡囡鱼、麋鹿、梅花鹿、麂子,以及吃松果长大的松香鸡和松香猪,侗族均能巧加利用。菌耳方面有松菌和鲜美的鸡丝冻菌,还有可制粑粑与粉丝的藤根、葛根,水田生长的细微苔丝,随处可见的竹笋。饮料主要是家酿的米酒和“苦酒”,以及茶叶、果汁。据粗略估计,侗族的常见食料不少于五百种,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长的,草中爬的,只要能吃,无不取食。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很强的生存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