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皇后传
6329700000043

第43章 清文宗奕咸丰帝贵妃叶赫那拉氏(1)

叶赫那拉氏,清文宗奕妃子,同治帝皇太后。小名兰儿。父惠征,官安徽徽宁池广太道候补道员。1857年被册封为懿贵妃。穆宗即位后尊为“慈禧皇太后”,谥号“孝钦显皇后”。她把持朝政近半个世纪,是中国历史上把持朝政时间最长的一位女性。她素有野心,喜好铺张,专权擅政,连续操纵两位皇帝,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意外受宠逐步参政

慈禧出生于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家在北京,为一个世代为官的官僚家庭,曾祖父、祖父都是京官,曾官至员外郎。父亲惠征,曾做过几任地方官,后来在安徽池宁广太道任候补道员。她是惠征的长女,自小随父南来北往,见多识广。慈禧的两个哥哥,一个叫照祥,后来官至护军统领,承袭恩公;一个叫桂祥,官至都统,也就是光绪的皇后——隆裕皇后的父亲。她的妹妹后嫁于醇亲王,即光绪的母亲。

咸丰元年,慈禧被选为秀女。依照清代惯例,被选中的秀女将被皇帝确定名位,并赐封号。咸丰二年二月十一日,慈禧被封为兰贵人,并于五月进宫。慈禧平时喜欢打扮,入宫之后更是把自己打扮得婀娜娉婷。她先在皇后钮祜禄氏居住的坤宁宫当差,起早贪晚,勤劳操作,诸事谨慎。只因皇帝政事较繁,慈禧还无缘与皇帝接近。咸丰四年的一天,咸丰帝退朝入宫,正值皇后奉太后之召,赴慈宁宫。宫娥们前呼后拥,侍候皇后,一见皇帝驾到,纷纷上前请安。咸丰帝偶然发现其中的慈禧身材苗条,妩媚动人,就将她留下。自此,她对皇上着意迎奉,颇能取悦皇上,逐渐得到了咸丰皇帝的宠信。咸丰四年,她由贵人晋升为懿嫔。咸丰六年,生下了儿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皇帝),是嫔妃中唯一有儿子的。母以子贵,生孩子的当天,慈禧升为懿妃。咸丰七年,又被封为懿贵妃,地位仅在皇后之下。

这时,南方的太平天国起义军发展迅速,各地告急的奏章纷至沓来,弄得咸丰帝坐卧不宁。懿贵妃乘机帮皇上看奏章、出主意,策划镇压。后来朝廷用湘军打太平军,懿贵妃看重曾国藩的才干,就不断劝说咸丰帝重用他,同时要保证湘军的粮饷。从此,曾国藩扶摇直上,成为满族统治者信任的汉族官僚。懿贵妃也因此得到参与政事的权利。

咸丰十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打天津、犯通州,逼近京师。咸丰帝携宫眷、近臣,仓皇离开北京紫禁城,逃到热河避暑山庄。咸丰帝因平时纵欲过度而导致身体虚弱,再加路上颠簸劳累,到这里后便一病不起。慈禧趁机帮助咸丰帝批阅奏本,因此也了解了朝廷中各个小集团之间的动态。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病危,于是他急命大臣代笔遗诏,立独生子载淳为皇太子;命其宠信的王公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协助不满6岁的载淳处理一切政务。不久,咸丰帝去逝。

辛酉政变两宫同治

慈禧的政治野心极大。她对肃顺等人奉承咸丰皇帝、无视她的存在的这种做法早就十分不满;尤其是她听说,肃顺曾建议咸丰皇帝将她铲除,仅留其子,以免日后专权,咸丰皇帝犹豫未决的消息后,慈禧对肃顺等人更是恨之入骨。咸丰皇帝在世的时候,仇恨还不敢表现出来,但咸丰皇帝一死,眼见肃顺等人控制政权,她岂可甘心。慈禧在权欲与仇恨的推动下,决定孤注一掷,发动政变,消灭对手,掌握政权。

首先,慈禧利用其皇帝生母的身份,控制了属于皇帝掌管的“同道堂”的印章,代子钤印。八大臣对此极为不满,于是慈禧便怂恿皇帝不予用印,因此辅政大臣首次发给内阁和地方官员的咨文没有印章。最后肃顺等人只好妥协让步。

慈禧感到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太孤单,他决定联合、壮大自己的力量。恭亲王奕是她联合的主要对象。奕是咸丰帝同父异母的弟弟,道光帝的第六个儿子。咸丰帝死前,由于和六弟关系不好,没有把他列入辅政大臣之中;咸丰帝死后,肃顺等人又不许奕去热河奔丧,因此与慈禧一样,他对肃顺等人极为不满。与此同时,奕不仅在内阁和军队里一直有众多的支持者,而且还得到了洋人的信赖,这正是慈禧所要借重的。而对于奕来说,慈禧也有很大的利用价值。所以,当慈禧派宠信太监安德海秘密前往北京联络奕时,双方一拍即合。奕不顾肃顺等人的阻止,强行来热河祭奠咸丰帝。之后,慈禧借召见奕之机,共同策划了政变的具体事项。

奕到京后,开始策动一批官员弹劾肃顺等辅政大臣,并制造皇太后垂帘听政的舆论。一时间,朝野纷纷要求皇太后垂帘听政、撤销肃顺等人的辅政。在这种气候下,慈禧大胆地做了一些政变前的试探动作,主要是削减了几个辅政大臣的军权。当载垣等人以事务繁忙为由,违心地要求减少他们的部分职务时,慈禧立即顺水推舟,以皇帝的名义下诏解除了载垣的銮仪卫、端华的步军统领、肃顺的管理理藩院的职务。之后,慈禧通过奕同兵部侍郎胜保相勾结,还收买了另一个掌握兵权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将北京周围的军队全部控制在自己手中。

咸丰十一年九月二十三日,咸丰帝的灵柩要运回北京。慈禧以护送灵驾任务重要为由,让肃顺等八位辅政大臣护送,自己却和慈安太后、小皇帝载淳绕小道提前四天回京。回京后,慈禧立即召集在京的王公大臣诉说了肃顺等人的“罪状”,并说咸丰帝并没有任命辅政大臣,“辅政诏书”是肃顺等人伪造而成的。大学士周祖培、贾桢等立刻上疏,要求皇太后临朝听政;胜保等武将更是气势汹汹地说:如果不是皇太后临朝听政,那么各项政策措施都将无法实施。满朝文武见此情形,没有一个敢反对的。加上英法使馆早就扬言:“只要朝廷不在北京,端华、肃顺继续掌政,我们就不认为中国已确实承认了条约。”以此施加压力。九月三十日,慈禧挟制载淳,传旨将载垣、端华、肃顺等人革职拿问,并严行议罪。肃顺等八位大臣刚刚进京,就被逮捕入狱。载垣、端华被逼自杀,肃顺被处斩,其余五人或革职或发遣。与此同时,凡拥戴垂帘听政的人都按功行赏,加官晋爵,其中当属恭亲王奕头功,被封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掌握了军政大权。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一日,慈禧与慈安在养心殿东暖阁垂帘听政,废弃载垣拟定的年号“祺祥”,改为“同治”,以示两宫皇太后与小皇帝一同治理朝政。因为这一年是辛酉年,历史上称这次政变为“辛酉政变”;又由于政变发生在北京,外国人多称为“********”。从此,27岁的慈禧开始了她垂帘听政的生涯。

二次垂帘排除异己

慈禧垂帘听政后,对外进一步投靠列强,对其无理要求只是一味地给予满足;对内则联合各方面的反动势力,残酷镇压太平天国和少数民族起义。慈禧采取了各种阴谋手段,培植亲信,排斥异己,逐渐在朝廷里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她独裁专政,使人不敢冒犯。

同治十二年,依照祖制,慈禧应该把政权交给已满18岁的同治帝。对此,慈禧尽管十万分不愿意,却也毫无办法。这时,偏偏同治帝因去花街柳巷寻欢作乐而染上了梅毒。慈禧知道了儿子的病情,但出于表面上维护皇家脸面而实际上维护自己权力的需要,令太医当普通疾病来治。结果,同治帝于次年十二月不治而亡。

同治帝无子,按照规矩,应该从同治的晚辈中寻找一个年长的来继承皇位。但是那样一来,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对她继续听政十分不利。于是同治帝一断气,慈禧立即派亲信太监和士兵把守宫廷内外,然后召集亲王大臣进宫举行会议,提出继承皇位问题。慈安提出立恭亲王奕的儿子载徵为帝,奕害怕慈禧猜疑,提出立溥伦为帝。慈禧驳回了两位提议人,自己提出立奕的儿子载来继承皇位。慈禧做出这种安排,可谓煞费心机:首先,载与同治帝载淳是同辈人,慈禧仍可以以皇太后的身份听政;其次,载年仅4岁,慈禧还可以以辅政为名操纵幼小的皇帝;再次,载不仅是咸丰皇帝的亲侄子,还是慈禧的亲外甥,便于控制。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底,载继承皇位,改元光绪。不到两天,慈禧便表示:“皇帝年纪太小,现在时事艰难,万机待理,不得已,还要实行垂帘听政。”于是两宫太后再次垂帘听政。

慈禧坐稳了垂帘听政的宝座之后,又开始打击那些阻碍自己专权的人。首先是慈安太后被架空,后来又突然去世。接着,慈禧就把矛头指向了奕。

在辛酉政变中,慈禧和奕为各自的利益相互利用,所以配合得还很好。政变成功后,奕以功臣的身份集宫内外大权于一身,再加上军机处里的人对他很恭维、洋人对他很赏识,不觉有些飘飘然起来,有时做事竟不再把慈禧放在眼里。慈禧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这种人。光绪十年,法国入侵越南,把中国在越南的军队赶了出来,并把战火烧到了中越边界。慈禧立即抓住时机,以奕办事循旧、固执己见为由,将其彻底罢免,并且改组军机处。由此,慈禧大大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罢免奕后,慈禧开始起用醇亲王奕。奕是光绪皇帝的生父,鉴于这种身份,有大臣提出他不宜参与军机处事务;醇亲王奕本人也再三推辞。但慈禧既看重奕是自己的亲妹夫,又看好他胆小怕事,易于控制,坚持让他主持军机处事务。

只要自己能独裁专政,只要自己能说一不二,慈禧就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可以完全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为了避免战争危及自己的统治地位,慈禧授权李鸿章与法国侵略者谈判,并乞求美英政府出面“调停”,并严令沿海守军“静以待之”。中国方面宣战以后,广大军民同仇敌忾,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光绪十一年,在镇南关大捷中,清军将法国侵略者打得一败涂地。但就在这个时候,慈禧却下令停战、撤兵,与侵略者签订了不平等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