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皇后传
6329700000044

第44章 清文宗奕咸丰帝贵妃叶赫那拉氏(2)

中法战争在激烈进行的同时,慈禧在京城大兴土木修缮储秀宫,共花费了63万两白银。就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下,慈禧度过了自己的50大寿。

随心所欲挥霍无度

光绪十一年,光绪皇帝15岁了,慈禧又到了结束听政的时候。她恋恋不舍地答应次年把政权交还给光绪帝。这时,一些王公大臣迎合慈禧的心意,奏请她再继续听政几年。慈禧也高兴地应允了。

光绪十五年,19岁的光绪皇帝已经完婚,慈禧不得不再次归政。在归政之前,她提出给自己建造一个好的“怡养之处”,于是便开始了大规模修建三海(南海、中海、北海)的工程。慈禧对工程要求极为苛刻,指令各殿阁内外的油饰、糊饰,一律要“见新”,而且要完全符合自己的旨意,不许擅自更改。她一天两次派宠信太监李莲英去工地查看、督促。这项工程共计花掉白银2000余万两,而19世纪80年代清王朝从德国伏尔舰厂买的两艘6000马力的“定远”与“镇远”铁甲舰、一艘2800马力的“济远”钢甲舰,才花了白银400万两,修“三海”的钱是买这些战舰的五倍。

“三海”工程结束后,慈禧便搬进去,开始了她的所谓“归政怡养”的生活。慈禧归政后,一方面,恣意听戏、作画、玩赏珍品等奢侈的享乐,甚至专门让人修了一条从中海仪鸾殿到北海镜清斋的小铁路,从法国进口了一辆豪华的小火车,供自己享用。但她又不愿意听到机车的声响,便摘掉机车,改由太监拉着走。另一方面,她仍将国家大事的裁定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重要事情都要亲自听取大臣奏议,重要奏章和咨文都要亲自阅定,严密监视光绪皇帝的一举一动。

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日,是慈禧的60大寿。慈禧计划使这次庆典超过历代皇后,乃至历代皇帝。于是早在两年前,慈禧就开始筹备。光绪十八年,皇帝下发谕旨,认为慈禧寿典是举国盛事,所有应备仪式典礼,都必须专派大臣敬谨办理,并成立了庆典处,抽调众多亲王、大臣专门负责办理庆典事宜。待到庆典时,举行了一系列筵宴、演出,其奢华程度确实是历代皇后、皇帝所不及。而正在这时,中日甲午战争打得火热。不久,中国战败,李鸿章秉承慈禧意旨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一时间舆论大哗,全国一片谴责之声。慈禧为平息众怒,只好将李鸿章等人罢免,把失地赔款的责任推给光绪帝,然后带上李莲英跑到颐和园享福去了。

镇压变法卖国求荣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也得到了发展,改良主义逐渐形成强劲的思潮。康有为等人于是举起“变法”、“维新”的旗帜,向封建****制度提出挑战。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也因此分歧越来越大。

光绪帝十分欢迎改良派,并打算利用他们来对付后党,将慈禧手里的大权夺过来,使自己和国家的处境都得到改善。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一日,光绪帝发表诏书,正式表示变法的决心。接着,他任用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一连发布了几十道改革的命令,决定修铁路、采矿藏、办实业、开银行、改革官制、兴办新式学堂等。

朝廷那些守旧大臣看到光绪皇帝的这些举动和变法维新者的一系列活动十分不满,纷纷向慈禧反映,希望她尽快出面阻止。慈禧表面上不动声色,先做出归政后就不再干政的态度,漠视其发展。但等光绪皇帝推行新政到了最热烈的时候,她突然采取了行动:迫使光绪下令免去他的维新派老师翁同的职务,并逐回原籍;下令凡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大臣,都必须到她面前谢恩,将用人权控制到了自己手中;三是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并且加文渊阁大学士,统率董福祥、聂士成、袁世凯的北洋三军,从而掌握了军事权。同时她让光绪皇帝陪着她到天津去阅兵,企图利用阅兵的机会由荣禄举行兵变,迫使光绪皇帝退位,再立一个听命于己的皇帝。

慈禧的政变阴谋被光绪帝得知,他马上密令维新派设法营救。维新派人士把希望寄托在统辖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身上,但是,袁世凯赶到天津向荣禄告了密。荣禄慌忙进京,密报了慈禧。慈禧闻后连夜率人从颐和园回到紫禁城,直接闯入光绪帝寝宫,破口大骂。然后把亲信大臣召集来,把家法放到光绪帝面前,训斥道:“天下是祖宗的天下,你怎么敢胡作非为?难道康有为的新法胜于祖宗之法?你真是糊涂到顶点了!”接着,慈禧下令把光绪皇帝囚禁在瀛台(中南海里的一个小岛),并盗用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上谕,以自己身体不好为由,恳请慈禧再次训政。于是,慈禧又完全把持了朝廷大权,开始了她一生中的第三次“垂帘听政”。

慈禧训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搜捕和屠杀参与变法维新的人。除杀害了谭嗣同、杨锐等变法维新的骨干外,其他凡是参与变法维新或有此倾向的人,或罢官或放逐或下狱。接着,慈禧将各项变法措施全部废除。

慈禧囚禁了光绪帝,对外界却宣布光绪病得很重。同时也拒绝派医生进宫探病的各国公使要求;在各国公使的极力强求下,才答应把法国医生召进宫来给光绪帝看病。没想到,这位医生看完病以后对人们说皇帝根本就一点病没有。对此,慈禧很是恼火。

慈禧十分不满光绪皇帝反对自己、支持变法运动的行为,因此她要废掉光绪,另立一个听话的皇帝。不久,她选中了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立为大阿哥(即皇储),准备继承皇位。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中外许多人士都反对她的这种做法。慈禧派人去说服各国驻京公使,让他们前来祝贺。但各国公使都不来捧这个场,使得慈禧非常尴尬。

恰巧在这时候,慈禧听到洋人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她把政权交给光绪帝的谣言。慈禧大怒,决定向美、英、法等八国宣战。光绪二十六年六月慈禧召开御前会议,正式向八国联军宣战。谁知宣战才几天,慈禧出尔反尔,竟派荣禄前往各国使馆慰问,表示愿意马上停战议和。荣禄亲自领兵来到北御河桥,在一块木牌上写着“钦差大臣荣禄,奉慈禧太后之命,前来尽力保护使馆”。慈禧还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派奕去慰问各国公使,送去瓜果、蔬菜、米面,放到使馆聚集的东交民巷街口,任由洋人自行拿用。慈禧还无耻地说:“这是我关怀笼络外国人的一点意思。”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八国联军很快逼近了北京城。惊慌失措的慈禧扮成农妇模样,携带光绪皇帝和大阿哥,在部分大臣和太监的簇拥下,狼狈西逃。临行前,珍妃出面请求皇上不必西去,应该留下来处理与各国讲和的事情。慈禧平日对珍妃就十分讨厌,此时见她又反对自己,就下令把珍妃淹死在井中。

在西逃过程中,慈禧也终于尝到了奔波的艰辛。但是,境况稍有好转,她便又作威作福起来。逃到西安以后,慈禧把巡抚衙门作为行宫,又过起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单是每顿饭选菜谱就有100多种,鸡鸭鱼肉、燕窝海参,应有尽有,每天都要用200多两银子。慈禧却说这已经比北京节约了很多。

西逃途中,慈禧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八国联军谈判求和。并用光绪帝名义发布上谕,将她“宣战”的责任推卸掉。八国联军明知宣战责任在慈禧,也不再追究。光绪二十六年底,外国侵略者提出“议和大纲”十二条,慈禧连忙看也不看就说全部应允,没有经过多少谈判就于第二年九月签订了《辛丑条约》。卖国求荣的慈禧保住了自己的地位满心欢喜,就于次年八月在西安城张灯结彩,锣鼓喧天,然后3000多辆马车,满载着金银、古董,浩浩荡荡起驾回京。

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慈禧结束西逃生活再次回到北京。她到京后10天,就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各国驻华使节及其夫人,献媚求宠之事毕尽。

恶后命终死有余辜

慈禧回到北京后,仍然将光绪皇帝囚禁在瀛台,自己大权独揽。并对政事加以整顿。实质上,就是更加顺从帝国主义的驱使和控制,使清政府进一步买办化。于是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同时,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也进入了一个新高潮,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始兴起。光绪三十二年,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为了抵制革命运动,慈禧开始“预备立宪”,实行了一些不伦不类、欺世盗名的改良政策。此时的慈禧到了穷途末路之时。

慈禧向来荒淫无度,哪怕在生命将近终结之时,也没有忘记利用权力及时行乐。光绪二十九年,慈禧心血来潮,提出乘火车去谒祭东西祖陵,但当时并没有从北京城通往东西陵的铁路,为了满足慈禧的要求,只得立即抢修,结果单是铁路铺修到东陵,就花了153万两白银。她过73岁生日时,仅袁世凯就送她两套玄狐裘袍褂,一枝旗妆大梁头横簪,两枝伽楠香木中镶宝石珠风,还有一枝一人高的大珊瑚。盛宣怀则送了一批宋、元、明三朝名家书画,又用1000两黄金,打造了9柄金光闪闪的大如意。中外人士,都对其挥霍程度惊叹。

为了填补精神上的空虚,慈禧请美国女画家卡尔进宫为她画像,还经常赌博、玩狗……此时,她的脾气已经坏到了极点。有一次,一个太监陪她下棋,说了句:“奴才杀老祖宗这匹马。”她立刻大怒道:“我杀你一家子!”并令人把这个太监活活打死。

慈禧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权力。光绪帝死后,她立即立了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为皇帝,定年号为“宣统”。当时溥仪年仅3岁,自然什么事也不懂,因此慈禧又一次发布懿旨:“小皇帝年纪还小,应当专心学习,所有军国政事,都按我的训令施行。”第二天,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三日,慈禧便死在了中海仪鸾殿,终年74岁。

慈禧死后,由徽号加谥号通称:“孝钦慈禧端佑康颐照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光圣显皇后。”十一月十六日,慈禧入殓。后葬东陵。死后的慈禧依然十分风光,从断气开始,到把她埋入地宫,折腾了将近一年,耗白银达120多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