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兴尽晚回舟:蔡怀森作品集
62982700000002

第2章 乌镇行

近年,乌镇的名气大了起来,一座水乡古镇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假日里,去了一趟乌镇。

乌镇位于苏浙两省交界,京杭大运河西侧,是嘉兴市下属桐乡市的一个小镇,典型的江南水乡,农桑之地。境内河道密布,水网相连,人们临水建屋而居,以水为街,以岸为市。千百年富庶的水乡农耕文化积淀,尤其近百年来,邻近上海,受海派工商业文化熏陶。若对电影《林家铺子》还有印象的话,不难觉察那场景就是乌镇,就是发生在乌镇上的故事。

如今的乌镇更显富庶典雅,绵延数百年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格局,小桥流水人家,别具原生态的古镇风韵,使其在现代高楼林立的喧嚣闹市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光所在,引得人们发思古之幽情,前来觅一份清新。古镇现经一番整治修旧的特色打造,开始实施围镇收费的举措,进镇须购百元门票,虽包括当地人在内亦颇有微词,减少了街市商贩的消费收入,且收费者有与民争利之嫌,但无碍小镇内人流逐渐增多,既然千万里外慕名而来,哪能不进镇呢?

小镇沿河边有石板街道,廊桥相连。沿街商铺林立,所售物品皆以当地土特产为主,而我最为感兴趣的还是街中保存完好的茅盾故居,及茅盾笔下描写的“林家铺子”的原型店面。原汁原味的古镇小街给人一种观赏古旧文物之感,时光倒流,细数当年。身处“林家铺子”店堂中,真想看看老板娘在关键时刻拿出自己多年积蓄的私房钱,临危处置事宜的内室,同时,也是寿生和林小姐拜堂成亲的地方;还想看看暗夜里,林老板带着积蓄和林小姐黯然离家出走登船的石阶。据说,这是一个基本真实的故事,当年林老板离家去了上海,辗转又到了香港,靠着些微积蓄不断打拼,重又成就了一番事业。20世纪60年代初,《林家铺子》在香港上映,看得当年大陆的“林老板”们个个泪流满面,百感交集。

乌镇所处桐乡,世代农桑,历来还是丝织之乡。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大批国企纺织印染行业改制,桐乡兴起了一轮纺织印染私营经济高潮。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外贸出口拉动,至2000年初再掀高潮,初期的小规模作坊式生产纷纷投资改造上规模,形成集团化生产,高峰时期,乡镇路旁连片厂房。各地打工者(尤以女工居多)集聚桐乡及周边市镇,一片热闹繁荣景象。

至2004年前后,由于产能过度扩张,市场需求趋缓,原材料涨价,同业中竞争加剧,利润率大幅回落;紧接着,用工成本加大,行业已回归至微利状态。而后,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出口量大幅下降,终于迎来致命一击。如今,行走在纺织印染服装的工业区间,连绵的厂区十有八九关门闭锁,但见厂房在,不闻机杼声。打工者纷纷离去,乡镇间一片冷落。尚有些资本的,开始转战各地炒房,名声赫赫的“浙江炒房团”由此而生。也有去山西挖煤的,去陕北采油的。当然也有不少学起当年的“林老板”的,留下债务,不知行踪。

乌镇是个好地方,行车中放眼望去,粮田面积在减少,往昔成片的桑园也已难见,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郁郁葱葱的香樟树,以及成片育着香樟树苗的苗圃。江浙一带的人民聪明能干,尤其乡镇村中的一些能人,即或是国有工厂的职工,下了岗也只有跟在他们后面打工的份儿。这不,全国各地日益扩张城市,美化城市的香樟树变得供不应求,还有正在兴起的木材加工业、高档家具制造业、销往全国各地的实木地板等。大大小小的老板凭借遍布全国各地的浙商销售网络、永远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对市场天生敏锐的嗅觉,为社会,也为自己的生存、发展努力拼搏。

2009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