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兴尽晚回舟:蔡怀森作品集
62982700000001

第1章 序言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

早年与怀森相识,那时他是插队知青,我是公社共青团书记。算来竟有半个世纪了,在我印象中,他是一个聪明、睿智,很有希望的青年。

怀森退休以后,有了休闲的日子,得知他竟写起了文章,且极富特色,集了不少篇幅,我鼓励他出一本文集,留以存念。他用心做了,并请我作序,我欣然承允。

看了他的一些文章,我不禁想起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名言。怀森不就是这样一位有道义担当,妙手著文章的人吗?

古代,除诗词之外的文章都称“散文”。伴随时代前行,文体也有了发展,越分越细,诗词、散文、小说、杂文、随笔、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等。散文又分成抒情散文、游记散文、历史性散文、大散文等。怀森的散文应属游记散文。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尝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白居易亦云:“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还有位当代作家说:“作家要惜墨如血,把创作视为生命,用燃烧的激情,动人的情节去写。因为文学(历)史只承认文学艺术顶峰的精品。”因此,散文作家(者)必须将个人的生活经历、个性特质、思维形式、审美理想和写作方式等随之转变,为散文写作迎来再度的繁荣。这一时期的散文写作,生活空间扩大,写作精神相对自由,主体意识的提升与写作心态相对平和,对散文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新世纪以来,很多散文家(者)经过精心的辨别和筛选,盯准自己精心挑选的某个领域,进入生活深处和思想深处,力图在继承中国散文传统的进程中,秉承一以贯之的中国精神、中国风格,进入更为深广的创作领域和更为精致的审美艺术中,关注人的心灵情感和生存生活的现实,用散文来表达自己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很接地气。激情澎湃地讴歌新时代、新时期,颂扬正能量,出现了一个精品顶峰、色彩缤纷、异彩纷呈的散文新世界。

怀森的游记散文,运笔流畅,行云流水;关注民生福祉,洋溢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正能量;说古论今,散文内垓饱满,很值得一读。如他在《春在吕梁》中写到碛口,除尽情描绘这一黄河边几百年古镇风貌,还特别写了古镇临黄河边一处石墙堡式院落——曾经的八路军129师设在碛口的商行。面对旧址遗迹,作者写了这样的画面:“抗日战场,烽火连天;根据地物资奇缺,经济困难;日伪军严密封锁;国民党晋绥军敲诈打压;商场明争暗斗;风险采办买卖斗智斗勇;月黑风高,武装护送;人员情报往来,暗夜偷渡河西……这样的情节和题材比起时下手撕鬼子的雷剧不知要精彩多少倍。既然几个红灯笼就能让乔家大院红透半边天,也可以为在战争岁月里,给党中央、八路军作出过特别贡献的碛口镇地下商行,编上三五十集精彩的影视剧,就在碛口原址取景,到时,就怕小小的碛口古镇也会人满为患了。”

在《榆次老城典故》一文中,他从西周写到战国,再到当代:“榆次是山西,也是全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远在西周至战国时期,就有榆次建国筑城的记载,当然最有资格再现古城的模样,供人游览、遐想……县衙正门朝南,两侧有壁墙,整体建筑虽不是富丽堂皇,但端坐的台基,踏步的石阶,雕石围栏,高高的门槛,再有肃立的差役,庄重凛然之气足以使民敬之、仰之、惧之、畏之……”

怀森的游记散文,更为值得一说的是铁肩担道义,有思想,有灵魂。人无魂不生,文没魂难存。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的灵魂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千古绝唱。鲁迅的散文贵在灵魂尖锐突出,成一代典范。无灵魂的文章,大可不写,浪费心血笔墨,更耽误读者。怀森的游记散文贵在有思想,有灵魂,如《神木见闻》中,一位县领导提出为什么不能把经济发展的成果让我们的老百姓来共同分享呢?县级分量不够,应由高级领导来说……2009年,神木决定在全县搞全民免费医疗。按当时一位县领导的说法就是:“神木县里的农民、市民、职工、干部,包括县委书记,只要交了一定的医保卡费用,其他费用全部免费,使农民和公务员一样,在这一领域享受到公平待遇。”此举深得群众赞誉。

《吕梁纪事》中,怀森写了吕梁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教育低谷时,创办了“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很值得称道。“教育的成败,关系国家民族的兴衰……当我们不把教育当回事的话,若干年后,社会就多了一些愚昧、贫穷、落后、野蛮、暴戾、奴性、刁顽、缺德、无信等劣根性让我们面对,一面叹息‘中国人素质不高’,一面再追加维稳经费。”

再如面对地方经济发展,怀森引据清光绪三十年清廷要求地方发展工商业经济,时任山西巡抚给太谷商贾大户写的一封亲笔信。一帮商贾大户商定组织起商会,无须政府拨款,没有行政编制、级别,林林总总承担了大半个政府的工作职能,发展了山西近现代史上繁荣兴盛的工商业经济。至民国初年,山西全省的GDP已居全国第一,“长三角”“珠三角”之类根本没法与之相比。

《沪上点滴》一文写得深入,很有味道。海纳百川的上海是成就事业的天堂,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中聚集了数量众多的世界级和国内顶尖级企业、公司、人才,挑动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脉搏。现代史上还有鲁迅、瞿秋白、周恩来、邓颖超、丁玲、柔石、徐志摩、郁达夫以及早期民族企业家来上海发展的故事。“即或是没有任何专业和学历优势的年轻人,纵是举目无亲来到上海,也有几个、十几个岗位会接受你。上海的一些宾馆、饭店4000元底薪包吃住,常年招不齐员工。”“上海不相信眼泪,上海不怜悯软弱,上海也不会委屈任何一个勤奋努力的人。这里的天地足够广阔,能成就任何梦想……”

作者虽写的是游记散文、随笔,却处处闪烁着思想的火花,这是很难得见到的。美中不足的是,情怀智慧、典故引用得较少。散文当为时代书写,写出中国精神,在这方面抒写得不够,故吸引读者眼球的力量也就不强烈,有待今后努力。

“欲灭一国必先灭其文化。”“一个国家、民族要有实力必须先有魅力,魅力就是文化艺术。”可见,文化艺术(包括散文)的重要性。

淮安文化艺术沉淀极深,因而造就了历史文化名城,史上文学大家辈出。自西汉延至当代,杰出人物灿若星河,有影响的文学大师代表人物有:枚乘、陈琳、赵嘏、张耒、施耐庵、吴承恩、邱心如、刘鄂、袁鹰等。厚重的文化积淀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希望怀森先生能加入到促进故乡淮安文化艺术繁荣的行列中来。

陈民牛[1]

2018年6月18日于莲节斋

注释

[1]陈民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前淮安市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