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6178300000060

第60章 焚书坑儒(23)

《三都赋》传出以后,人们争相传阅,赞不绝口。京城里的富豪贵族以及有地位的人,都争着买纸抄写阅读,洛阳城里的纸张因此价格突然大涨。这就是被人们传为美谈的“洛阳纸贵”的故事。

左思的《三都赋》写得这么好,与他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他在少年时候,脑子比较迟纯,父亲教他学写字,他写得歪歪扭扭,不像样子,教他学弹琴,他总也弹不出一支像样的曲子,父亲对他很生气。有一天,父亲的朋友来家里作客,父亲指着左思对朋友说:“我这个儿子,学习不认真,在常识和见解上,跟我少年时候比,差得太远了。”在一旁站着的左思,听了父亲的批评,心里感到十分难过。从此,他就暗暗下定决心,刻苦读书。他不喜欢讲话,却整天在用心钻研写文章怎样用词造句。经过长时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左思的学习终于有了极大的进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并且擅长写文章的文学家,《三都赋》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

左思的诗和文章虽然写得好,但是由于他出身寒微,在当时很重视出身门第的社会里,他总是不被重用,做不了大官,晚年,他只得离开洛阳,迁到冀州隐居起来,一边种点地维持生活,一边写诗写文章。这样清贫的生活环境,使他写出来的作品,在内容上和风格上,都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上不合理的情况。左思写了不少诗,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他对晋朝选任官吏的制度的不满,显示他蔑视士族权贵的愤懑情绪。在第一首诗里,他说自己二十岁就会写文章,读了不少书,也懂得一些兵法,总想为国家出一番力气,做出一些成绩,然后功成身退,归隐田园。这首诗的弦外之音是说:当时的社会太使他失望了,他的想法总也无法实现。在第二首诗里,他用涧底松和山上草作比喻,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有才能的人像涧底松一样被埋没,无人过问;无能的小人犹如山上草一般,凭借祖先的功劳占居高位,洋洋得意。左思写的诗感情充沛,笔力雄健,形象鲜明,没有当时绮靡华艳的诗风,却充满着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荀灌女搬兵解围

在西晋末年的流民起义当中,一些有政治野心的地主官僚和少数民族上层人物,趁机起兵反晋,扩张自己的势力。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荆州一带有个叫杜曾的小官僚,利用流民起义的力量,攻城夺地,发展自己的势力。

杜曾原来在西晋政府里担任过参军、县令等职务。他起初跟随一个名叫胡亢(kàng)的在竟陵(今湖北省枣阳县东)起兵,后来找个机会害死了胡亢,兼并了胡亢的部下,自称南中郎将,驱使着流民去为他打仗,逐渐地把势力扩展到了沔阳(今湖北省襄樊市沔水以北)一带。他在打败晋朝的荆州刺史陶侃以后,气势汹汹地带着人马向沔江边的宛城迸发。

那时候,驻扎在宛城的晋朝官员名叫荀崧,手下兵力不多。他见杜曾带兵把宛城团团围住,赶忙召集将领和谋士商量对策。荀崧对大家说:“如今强敌压境,城内缺少兵员,粮草又不充足。这怎么办好?”大伙儿听荀崧这么说,你看看我,我瞧瞧你,都想不出好办法来。有个谋士上前建议说:“将军的老朋友石览,现在襄阳做太守,何不派人到他那里去请救兵!”经谋士一提醒,荀崧觉得很有道理,就马上提笔写了一封求援信,向石览求救。信写好了,荀崧问:“谁能冲出重围,把这封信送到襄阳去?”问了半天,竟然没有人敢接受这个要冒风险的任务。荀崧长长地叹了口气,把信收了起来,急得在大厅里来回走动。

忽然间,从后厅走出来一个梳着一根大辫子的小姑娘。她带着几分稚气,大声说:“爹爹!女儿愿去!”荀崧一听这熟悉的声音,知道是小女儿荀灌。他不禁又惊又喜:惊的是女儿荀灌竟有如此胆量;喜的是她能够为自己分担忧愁。他对荀灌说:“你愿去请求救兵很好。只是杜曾的军队把城围了好几重,靠你这个弱小的女孩,如何能突出重围!”苟灌见父亲不放心,连忙说:“爹爹!女儿平日跟将士们练武艺,学会了刀枪弓箭。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冲出重围,去给石览叔叔送信,请您放心好了。”两旁站立的将领谋士,见小小的荀灌这样勇敢,这样沉着,都不禁暗暗称奇。

荀灌那年才十三岁。她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兵书,还喜欢学习骑马射箭,舞刀弄枪,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俗话说,艺高人胆大,所以她自告奋勇去突围求救。荀崧虽然有些舍不得自己的女儿,可眼下没有别的办法,就答应了她的请求,把求援的任务交给了她。荀灌从父亲手里接过书信,向在场的人说:“我虽然愿意突围去请救兵,但是年纪小,光靠我一个人不行;诸位叔叔伯伯,有谁愿意和我同去的,请站出来!”将士们被荀灌的勇敢行为所感动,现在听荀灌这么说,纷纷报名,要求同行。荀灌挑选了几十个精明强悍的壮士,叫他们先回营准备,约定半夜动身突围。她自己留下来,单独跟父亲商量突围的办法。

到了半夜,荀灌和壮士们饱餐一顿,穿上轻衣轻鞋,敏捷地走上高高的城墙,悄悄地把绳子垂下去。荀灌第一个缒城而下,几十个壮士也随着到了城外,趁着月黑风高,他们急速地向远方跑去。这时候,杜曾还以为宛城指日可破,正在喝酒作乐呢。荀灌一行离城越来越远,围城的哨兵忽然发现这一队人影,立刻喊叫着追了过来。荀灌对大家说:“不要恋战,且战且走,只要进了山,他们就没办法了。”说着她手举宝刀和敌兵拚杀了起来,边杀边退。几十名壮士也一拥而上,打散了敌兵。等杜曾闻讯赶来的时候,荀灌他们早巳经跑进深山密林中无影无踪了。

荀灌和壮士们一路连夜急行军,不久就赶到襄阳,襄阳太守石览,本来是荀崧的部下,他看见这年仅十三岁的少女荀灌,竟然能突出重围,前来求救,不由得肃然起敬。石览看过荀崧的来信,又和荀灌谈了一阵,当即决定亲自带兵去援救荀崧。为了请到更多的救兵,荀灌还用父亲的名义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寻阳太守周访那里,请求援助。她自己和石览带着救兵先回宛城。

寻阳太守周访,得知好朋友荀崧被围,立即派遣儿子周抚带领三千人马,连夜奔赴宛城援救。周抚的援军还在途中,荀灌和石览的援军已经到达宛城。荀灌把援军到达的消息写成信,绑在箭上,射入城中,告诉城内军民。荀崧接到信,立刻决定亲自指挥人马杀出城去接应。

荀崧的兵马从城里勇猛地冲杀出来;荀灌、石览指挥援军从敌人背后奋勇进攻。杜曾的军队正受前后夹攻走投无路的时候,周抚带领的援军也赶到了。杜曾的军队遭到了来自三个方向的围攻,被打得大败,只得抛弃辎重,慌忙逃命。荀崧、石览合兵一处,乘胜追杀一阵;然后和周抚胜利会师,收兵入城。

当天晚上,荀崧摆宴庆祝胜利。宴会上,人人都称赞小荀灌机智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