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6178300000061

第61章 闻鸡起舞(1)

东晋朝廷忙着巩固在江南的地盘,只求维持住半壁江山,并不打算出师北伐,收复中原。可是,统治集团中也有一些人不甘心忍受国家残破的局面,立志要驱走敌人,收复失地,祖逖(tì)就是其中的一个。

祖逖年轻的时候,就怀有雄心壮志,喜欢结交英雄好汉。他和好朋友刘琨谈论天下大事,总是慷慨激昂,义愤满怀。他们互相鼓励,表示将来一定要为国家干一番大事业。

祖逖和刘琨同睡在一张床上,半夜时鸡叫头遍,祖逖就叫醒刘琨:“你听听,这鸡叫的声音多么激越昂扬,那是在叫人发愤图强呀!”他们两人兴奋得再也睡不着了,就披衣起床,拔剑起舞,锻炼体魄,准备将来好为国出力。

在匈奴贵族刘渊、刘聪跃马横戈,驰骋北方,攻下洛阳的时候,祖逖也和别人一样,带着家属、亲戚、朋友,离开北方南下,到了江南。刚刚建立东晋政权的晋元帝,派祖逖做军谘(zī)祭酒。这种官职只能提提建议,没有军事实权。祖逖住在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为了准备恢复中原,他招集了许多勇敢而有胸识的壮士,练习武艺。过了一些时候祖逖向晋元帝建议说:“前朝的大乱,是由于皇族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残杀,这才使得胡人乘机兴兵,扰乱中原,给北方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如今北方人民都在反抗胡人,假如陛下能下令出兵,派我北伐,必定会得到天下人的响应,国家的耻辱也就能洗雪了。”晋元帝虽然没有北伐的决心,但是祖逖这番义正词严的要求,是没有理由拒绝的,他只得派祖逖做奋威将军,兼任豫州牧,给了一千人的给养和三千匹布,让祖逖自己去招兵买马,制造武器,出师北伐。

条件这样艰苦,可祖逖并不灰心。他带领亲信部属一百多人渡江,向北进发。那天,人们听说祖逖渡江北伐,纷纷来看热闹,显得雄赳赳气昂昂,满有信心。壮士们乘船出发了。等船开到江心,祖逖用佩剑敲着船桨,当众誓师说:“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祖逖这铿锵有力的誓言,在碧波浩淼(miǎo)的江面上久久回荡。

祖逖渡江以后,进驻江阳,先在那里起炉炼铁,制造武器,又招募了两千名壮士,然后继续向北进发。祖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勇敢地跟敌军展开斗争。江北的人民听说祖逖北伐,都十分欢迎。他们给祖逖送粮送信,配合着打击敌人。在人民的支持下,几年之间,祖逖就收复了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方。

可是,北方还有一部分地区是在十六国之一的后赵国统治之下,后赵是羯族人石勒建立的。祖逖领兵继续北进,在黄河边上跟石勒展开了激烈战斗。祖逖手下的将领韩潜和后赵将领桃豹,两军争夺一个叫蓬陂(pí,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的缄堡。韩潜占了东城,住在东台;桃豹占了西城,住在西台。晋军从东门进出,后赵军从南门进出。双方对峙了四十多天,粮食供应发生困难,都感到难以坚持下去了。祖逖为了战胜对方,跟韩潜商量,定下了一条计策。

他叫部下用许多麻袋装上土,假装是粮食,派一千多人高唱着劳动号子运上东台;又派几个人搬运一些真的米袋,故意装做疲劳的样子,走到与桃豹交界的路上去休息。桃豹的士兵早就饿急了,见了运米的晋军,就追赶过来。祖逖的部下故意丢下米袋就跑。桃豹的士兵抢到米,很是高兴,立刻埋锅做饭。他们一边吃着香喷喷的米饭,一边谈论着祖逖军队粮食这样充足,而他们却要经常忍饥挨饿。言谈之间,不觉流露出不愿继续打下去的情绪,军心开始动摇。这情况很快反映到石勒那里。

为稳定军心,石勒火速派人组织了一支由一千多头驴子组成的运粮队,运送粮食去接济桃豹。祖逖得知这个消息,立刻派韩潜等带领一支人马去袭击,在汴水(今河南省中牟县境内)岸边,打败了后赵的运粮队,夺得了全部粮食。桃豹听说粮食被抢,知道无法坚持,吓得连夜逃跑了。

祖逖打了许多次胜仗,东晋朝廷为嘉奖他,升他为镇西将军。祖逖虽然做了将军,生活却仍然俭朴。他常常用节省下来的钱,帮助部下解决困难。他和将士们同甘共苦,认真训练部队,准备继续向黄河以北挺进。为了安定后方,祖逖还积极奖励农业生产,安排好从匈奴人和羯人统治地区逃来的官兵和百姓。他还认真做好争取人心的工作,对那些曾经为后赵做过事的人放手任用,不怀疑他们。那些人都很感激祖逖,遇到后赵的军队有什么动静,就赶快向祖逖报告,使祖逖能及早准备,迎头痛击敌人。

祖逖恢复中原的措施,得到了广大百姓的真诚拥护。老年人在一块儿谈话的时候,个个竖起大拇指赞杨祖逖。有的说:“我们已经老了,现在又见到了祖逖这样的好官司,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有的把歌颂祖逖的话编成了歌,到处传唱。歌词的大意说:祖逖来了,暗淡的日月星辰重放光芒,我们这些幸存者,不再做胡人的俘虏了,让我们用葫芦盛着美酒,再献上一束干肉,唱着歌,跳着舞,去慰劳我们敬爱的祖将军吧!

祖逖的节节胜利,却引起了东晋统治集团的猜忌。他们不仅不再支持祖逖继续前进,还派人去监视他,妄图夺他的兵权。晋元帝司马睿派尚书仆射戴渊做征西将军,掌管青、兖、豫、并、雍、冀六州的军务,坐镇合肥,来做祖逖的顶头上司,戴渊是南方人,虽然有些才能,名望也很高,可是为人气量狭小,见识浅陋,是个没有作为的人。祖逖看朝廷不信任自己,感到恢复中原是没有指望了,他的内心痛苦到了极点,愤恨到了极点。在大兴四年(公元321年)的九月间,祖逖在忧愤中病死了。

祖逖逝世的消息一传出,黄河南岸许多地方的人民伤心地放声痛哭。人们给祖逖建造祠堂,塑了他的像,表示对他永远怀念。

陶侃惜物如金

祖逖死后,东晋王朝的统治很不稳定,接连发生了几次内乱。尤其是晋成帝在位时,历陬(今安徽和县)守将苏峻发动的叛乱最为严重,叛军一度攻进了建康;晋成帝吓慌了,可当时东晋的一些大臣却束手无策,后来依靠地方官陶侃(kán),用两年的工夫才平定了这场叛乱。

这里所说的陶侃是东晋杰出的政治家,同时他又是著名的军事家,苏峻起兵叛乱时,他任荆州刺史。陶侃原来是王敦的部下,王敦在得势的时候,非常信任陶侃,但是有人却嫉妒陶侃的才能,在王敦面前说他的坏话,王敦听信谗言。就把陶侃降职,调到偏僻的广州任职。

陶侃对王敦很失望,心里愤愤不平,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仍旧胸怀报效国家的大志。他每天早晨都要搬一百块砖头到书房外,到了晚上,又把砖头搬回书房。

他手下的人感到很奇怪,不禁问道:“陶大人,您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陶侃非常严肃地回答:“我虽然身在广州,但我心里却一直在想恢复中原。如果现在过于安闲子,以后恐怕担负不了国家赋予我的重任。所以我要使自己经常劳动,人不能总这样安逸下去啊!”

后来,王敦失败了,东晋王朝又把陶侃凋回荆州任刺史,并且兼任征西大将军。这期间,陶侃像以往一样,为官清正廉洁,勤劳节俭,他惜物如金,在当时是很有名的,有一次,陶侃到郊外巡查,路上看见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还没有成熟的稻穗,边走边随意地摇晃着。

陶侃马上勒住马,大声问:“你拔这些不成熟的稻穗干什么用?”

那个人一看问自己话的是位官人,急忙跪下说:“大人,没什么,真的没什么呀,只是我走在路上看见它,顺手拔一点儿玩玩。”

陶侃听了不由得勃然大怒,厉声喝道:“真是岂有此理!你自己不耕种庄稼,为什么反倒随随便便地糟蹋人家的庄稼!大胆妄为,来人!”说完就命令手下人将那个人摁倒在地,狠狠地抽了他一顿鞭子,才把那个人放走。

这件事很快在百姓中传开了,荆州的父老非常高兴,都更加勤劳地从事生产,荆州地区也就渐渐富裕起来。

荆州处在长江边上,这地方经常有许多木屑和竹片,都是官府造船剩下的。陶侃吩咐人把这些木屑和竹片收拾起来,放在仓库里。人们见了,也没敢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后来,春节前后下了几场大雪,等天放晴后,官府前面的路又湿又滑,非常不好走。陶侃就吩咐官吏,把仓库里的木屑拿出来铺地,这样,大家走路的时候就再也不怕滑倒了。

还有一次,东晋水军造船急需竹钉,陶侃就叫人把收集起来的竹片拿去做造船用的竹钉。

直到这时候,大家才知道陶侃收集木屑和竹片的用意,都非常佩服他考虑得周到。

陶侃时常告诫自己的部属说:“人活在世上就应该对国家有所贡献。如果对国家没有贡献,死去以后也不会留下什么好名声,这就等于糟蹋自己,浪费生命!”

陶侃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在军中四十多年,精明强干,执法严明,处事又谨慎周到,深受众人爱戴。他所管辖的地方社会秩序安定、百姓富足,据说,真正做到了“路不拾遗”!

刘裕破袄诫奢

东晋未年,爆发了孙恩领导的农民起义,在镇压这次起义的过程中,一个出身地主阶级下层的人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赏识,从一个普通的军官做到了掌握东晋兵权的朝廷重臣,他就是刘裕。

刘裕小名寄奴,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史书称他为西汉楚元上刘交之后,到刘裕这一代,家境沦落,以耕种、砍柴、捕鱼为生。因为他出身贫贱,即使掌握了兵权,也没什么实际地位。

这时的东晋政权已濒临灭亡的边缘,刘裕为了东晋王朝的统治也为了自己将来的帝王大业,在以后的二十年中,他进行了一系列南征北伐的活动。他打败了篡夺帝位的桓玄,又灭掉了北方的南燕、后秦等国。这一系列活动使摇摇欲坠的东晋政权出现了新的转机,同时也提高了刘裕的威望,使他成为众望所归的朝廷重臣。

这一系列活动以后,刘裕见时机成熟,就派人劝东晋皇帝让位。公元420年,他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国号为宋,都城仍在建康,刘裕就是宋武帝,他开创了南朝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刘宋王朝,至此,东晋统治结束了,中国历史开始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刘裕当上皇帝以后,并没有过奢侈的生活,而是和从前一样,依然崇尚节俭,清朴寡欲。

在刘裕的宫中珍藏着一件打了许多补丁的破袄,这是他没有成就大业前,妻子即现在的皇后亲手给他缝制的。

当了皇帝以后,刘裕并没有忘记自己贫穷的过去,他拿出保存多年的破袄对大女儿说:“这件衣服是你母亲亲手为我缝制的,我把它保存至今,就是为了不忘当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啊!后世子孙如果有谁生活奢侈,不懂得节俭,你就可以拿这件衣服去训诫他!”

大女儿拿着这件破袄点了点头,眼里充满了泪水。从此以后,她更加敬佩父亲了。

刘裕本人更是以身作则,他的衣服从来不装饰锦绣宝玉,他也从不使用华美昂贵的器皿,同时他也不允许宫中后妃奢侈无度。

由于刘裕带头节俭,东晋以来的奢侈之风收敛了许多,同时刘裕比较重视发展农业,改善百姓的生活。因此,刘宋政权统治下的南方社会比较稳定,经济也比东晋时繁荣,它的国力渐渐强大起来,刘裕本人也成为南朝皇帝中比较有作为的一个皇帝。

“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东晋书法家。历代学书、论书者都以他作为书家的最高典范,称他为“书圣”。

王羲之所属的王氏家族是东晋的豪门望族之一。他的祖父王正官至尚书郎,父亲王旷官至淮南太守。王旷不仅是书法家,擅长行书、隶书,而且在西晋政权不稳之时,首创过江之议,为司马氏奠定了新的王朝。

王羲之年幼时说话迟钝,并不出众。长大以后,逐渐变得能言善辩,才华毕露,而且气度不凡。有一次,东晋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家求取女婿,来人到东厢房一一察看王家子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氏每个后代都很好,但一听到是郗公择婿,便都紧张起来。惟独一人仍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没有听见一样。”郗鉴听了说道;“此人正是我理想中的好女婿。”一打听,就是王羲之,于是把女儿嫁给他。“袒腹东床”,一时传为佳话。

当时王家势力很大,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王羲之有着实实在在地大干一番的雄心壮志,并不满意当时流行于文人士大夫中的清淡风气。由于王羲之少年时就很有名声,再加上出生豪族,朝廷多次委派他当侍中、吏部尚书等官职,他都不愿干。王羲之希望的是在边疆建功立业,一展宏图。

在扬州刺史殷治的劝说下,王羲之终于做了殷治麾下的护军将军。由于王羲之自视甚高,性格上又好仗义执言,不能招当局者青睐。因此,他的仕途很不顺利。45岁时,王羲之自护军出迁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人称“王右军”。这对王羲之来说是个沉重打击,但他在会稽任上还是殚精竭虑,造福一方。

但是,东晋王朝的整个形势却越来越糟。殷治与另一位权臣桓温不和,并因北伐失利被废为庶人,王羲之顿生兔死狐悲之感,对仕途心灰意冷。永和九年,王羲之与友人宴集于山阴的兰亭,写下了千古华章《兰亭集序》,表露出他想出世的念头。在这思想转变的时刻,恰逢王羲之所看不起的王述来检查会稽郡的行政。王述处处挑剔会稽行政等方面的毛病,王羲之深以为耻,于是称病辞职。他跑到父母坟前大哭一场,写下著名的《告誓文》,发誓不再出仕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