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6178300000059

第59章 焚书坑儒(22)

我国古代在朝廷里设置掌管地理图籍的官,大概西周初年就已经有了。据说周公营建东都洛邑,就曾经叫掌管地理图籍的官员绘制了一幅洛邑图,献给周成王。从战国到秦汉,能够绘制地图的人多起来了,特别是战国时代,两国之间发生割地让城的事情,首先就得把地图交出来。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秦王,就是假装去献地图,把匕首卷在地图里面的。可惜的是由于战乱的关系,古代的地图大部分散失了。只残留了几幅汉朝时候绘制的地图。晋朝以前,我国绘制地图的技术还很幼稚,没有什么科学的测量方法。因此,绘制出来的地图很粗略,不精确,与实际情况常常不相符合,既没有一定的比例,也没有标定方位,甚至连名山大川也没有完全标明出来。

裴秀根据这些地图去进行实地考察,常常闹了许多笑话。譬如在地图上绘的是一小块地方;可是跑到实地去一看,那里竟是广阔无边的一大片平原,只是因为那里没有人居住,地图上就绘成了一小块。在地图上绘的是一大块地方,到实地去一看,原来那里很狭窄,只是因为那里住有很多人,地图上就把它绘成一大块了。还有一种情况是:地理上的变化,在地图上没有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来。例如古代有一部叫做《禹贡》的地理书,上面记了许多山川地名,有许多地图就是照着这部书绘制的。可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地名有了改变,有些地方整个村落搬家了,有些地方河流改道了,而地图上还是照《禹贡》的记载绘制,反映不出地理上的变化。裴秀觉得这是个大问题,给地方行政、赋税征收、以及商客行旅带来了许多不方便。于是他决定参考各种图籍,并且进行实地考察,绘制新的禹贡地域图。凡是古代有这个地名而后来已经没有了或改了名的,就根据它的变迁加上注解说明;对于值得怀疑而没有办法查对的地名,宁可让它空着而不随便绘上写上,免得造成错误。裴秀绘制西晋的地图的时候,对于原先吴、蜀两国所属的地方,仔细参考了对蜀对吴战争的记事。在这些记事中,对军队经过的地方,山高水深,关卡口隘,道路曲直等等,都记载得很详细,是绘制地图非常可靠的材料。裴秀还阅读了许多古籍图册,跑了许多地方,访问了许多老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裴秀画了一张又一张的草图,最后终于绘制成《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在这十八篇地图上,对古代的九州,西晋时候的十六州,以及郡国县邑的疆界和所属的乡村,古今地名的对照,水陆交通的路线等等,全都标写得清清楚楚。更难得的是裴秀在绘制地图的过程中还创立了一套绘制地图的理论,即“制图六体”。

“制图六体”是:1.分率,即今天我们所说的比例尺;2.准望,即方位;3.道里,即路程距离;4.高下,即地势高低;5.方邪,即角度大小;6.迂直,即山脉、河流、道路的,曲直。这六个方面,都是今天我们在地图上和地理书上常常接触的基础知识,可是在当年要创立这些理论却是非常不容易的。其中特别应当提出来的是比例尺。在裴秀以前,人们不知道用比例尺,绘制的地图常常大得惊人。裴秀在参考古代地图时,发现有一张名叫《天下大图》的地图,是用八十匹绢连接起来绘成的。这样大的地图,要张开来看很不方便,必须找一块又宽广又平坦的地面才能铺得下,并且看的时候还必须在地图上爬来爬去,一点一点地看,地图的全貌根本看不清楚。裴秀为了改变这种笨拙的方法,才创制了分率,即比例尺。具体办法是以一分代表十里,一寸代表一百里的比例尺,把这张用八十匹绢绘成的地图大大缩小,改绘成了一张方丈图,仅仅用一丈见方的绢,就把天下的山川形势、名都大邑全都标志出来了。看这样的方丈图,人们不用把它摊在地面上,爬到上面去看,只要把图挂在墙上,就能一目了然,看得清清楚楚了。

裴秀是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人,他以进取的勇气,刻苦的钻研,辛勤的劳动,创立了“制图六体”的理论,这样的发明创造实在非常了不起。有人把裴秀称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这个称号应该说是十分恰当的。

洛阳纸贵

比裴秀创立“制图六体”稍晚一些时候,震动文坛的左思的《三都赋》,在晋武帝太康年间问世了。

左思的《三都赋》,是一篇用赋的文体中最出名的长篇之一,也是西晋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据说,左思为了写好《三都赋》,足足花费了十年的工夫。他广泛收集材料,认真核对事实。凡是《三都赋》中提到的山川、城市,他都要查考地图;就是鸟兽草木,也要和记录地方上各种情况的地方志对照查实;至于风俗、歌谣、音乐、舞蹈,他更是一丝不苟的根据当时当地的实况来写。他这种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是很值得学习的。

左思在考察《三都赋》的内容、结构和用词造句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为了获得铿锵有力的句子,来表达深刻的内容、塑造出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他曾经在室内、庭院、厕所等处的墙上,都挂了纸笔。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想到一个好句子,就随手把它写在挂着的纸上。

在左思酝酿写《三都赋》的时候,吴郡人陆机正好来到了洛阳。这个文章冠世的江南名士,看到洛阳的繁华景象,想要写一篇洛阳赋来抒发自己的情趣。他听说左思已经在准备写《三都赋》,禁不住哈哈大笑。他嘲笑这个无名小卒的左思,竟胆敢写赋,并且还要写三都赋,真是不自量力。他在给弟弟陆云的信中说:“洛阳这个地方,有一个名左思的粗野鄙贱的人,竟妄想作三都赋。等到他把文章写成功了,我们就应该让酒瓮底朝天啦!”陆机的嘲笑传到左思的耳朵里,左思决心忍受耻辱,用艰苦的劳动,坚持不懈的努力去完成《三都赋》的写作,用事实来回答陆机。

时光易逝,眨眼间十年过去了,左思终于写成功了《三都赋》。左思觉得自己人微言轻,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因而埋没了自己的作品,白费了十年心血,所以他就带着《三都赋》的文稿,去拜访当时名气很大的皇甫谧(mì),请皇甫谧先看一看。皇甫谧看《三都赋》的时候,不禁几次拍案叫绝,连连称赞说:“写得好!写得好!”他答应给《三都赋》写篇序文,并且请当时有名的诗人张载给《魏都》作注,刘逵给《吴都》、《蜀都》作注。皇甫谧在序文中说:自两汉以来,写赋的人很多,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都各有特长,为人所称道。不过,他们都不及左思的《三都赋》写得好。当时很有名望的张华也称赞《三都赋》写得好,他说:“读《三都赋》,余味无穷,越读越有味。”当年嘲笑左思的陆机,见到了《三都赋》,也大吃一惊,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原来想写的洛阳赋,也不敢动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