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6178300000058

第58章 焚书坑儒(21)

魏国的司马昭见时机成熟,就派邓艾、钟会攻打蜀国。邓艾攻进蜀汉都城成都后,懦弱无能的刘禅决定向魏军投降。刘禅之子、北地王刘谌反对投降,坚决主张抵抗,可刘禅却不听。刘谌非常伤心,他不愿看到国破家亡,就跑到祖庙,对着刘备的灵位痛哭一场,杀死了妻子和孩子,然后自杀了。

刘弹投降的决心已定,他率太子、诸王及大臣六十多人,按古代国君投降的仪式,反绑着双手,让人抬着棺材到邓艾军前投降,并且还带着蜀国的户籍和财物。邓艾给他松了绑,放火把棺材烧了,表示接纳。他让刘禅等人继续留在成都,并派人严加看管。

后来司马昭害怕留在成都的后主再发动兵变,威胁自己的统治,就把刘禅接到洛阳,以魏国皇帝的名义封刘禅为安乐公。为了笼络人心,还把刘禅的子孙和原来的大臣也都封了爵位。刘禅保住性命,也就非常知足了,由此他还非常感激司马昭。

司马昭经常设宴款待刘禅,刘禅也慢慢地从亡国的恐惧中摆脱出来,但他却没有把亡国的事放在心上。一次,司马昭同刘禅和原来的蜀汉大臣一起宴饮。席间,司马昭特意叫了一群歌女为刘禅表演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汉的大臣看到这些舞蹈想到自己的国家已经灭亡,都伤心地流下了眼泪。而刘禅竟高兴得手舞足蹈,继续有说有笑,就像在自己的皇宫里一样。

司马昭看到这种情景后,对心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心没肺到了这个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也没有能力使蜀汉维持下去了,何况是姜维呢?真是可惜,可惜啊!”

又过了几天,司马昭召见刘禅时问他:“你还想念蜀国吗?”刘禅笑哈哈地回答:“这里挺快活的,我一点儿都不想念蜀国了。”(成语“乐不思蜀”就是这样得来的。)

在旁边的卻(xì)正心里很是难过,他是蜀国有名的忠心耿耿之士。当初,刘禅被送往洛阳时,他非常担心刘禅的安危,也非常担心刘禅的举止行为有损蜀汉政权的体面,因此他离开了妻子儿女,只身随刘禅来到洛阳。现在见到刘禅的举止行为,卻正非常失望地流下了眼泪,但是他仍非常忠心地对刘禅说:“以后晋王再这样问您,您应该流着眼泪说:‘我的祖坟都在蜀地,我心里非常难过,没有一天不想那里!’然后闭上眼睛,让他知道您非常伤心。这样,晋王也许还会把我们放回去。”刘禅点点头,表示答应。

过了几天,司马昭果然又问刘禅这个问题。刘禅按照邻正的话背了一遍后,又挤出来几滴眼泪,然后又装出很痛苦的样子闭上了眼睛。

司马昭一看到这情形,马上明白了,笑着说:“你说的怎么像卻正的话呢?”

刘禅立刻睁开眼睛,吃惊地望着司马昭说:“大王您说得对,这话就是邻正教我的。”左右的人听了,无不为刘禅的愚笨笑了起来。

刘禅到洛阳的时候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可是由于他很昏庸,就像小孩一样不懂治国理政,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永远长不大,大家总觉得他还是十七岁当上皇帝时的那个刘阿斗,因此后人一提起刘禅,都称他为“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乐不思蜀”也成为千古笑谈。

周处刚直取祸

西晋的官僚贵族大多数是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但也有性情刚直,不怕强暴的人,周处就是其中的一个。

周处的父亲名叫周鲂,当年是吴国的鄱阳(今江西波阳东)太守。周处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没有人管教,他就成天四处游逛,也不去读书学文,只是喜欢和人打架斗殴,因为周处身长力大,平常的人都斗不过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地长成个勇壮的小伙子,旧脾气却一点不改,乡亲邻居们都怕他,把他和南山上的猛虎、长桥下的恶蛟并称为当地的三害,可他自己却还不知道。

一天,周处在乡里闲逛,几个老人显得很忧伤,周处问:“老人家,今年的收成不错啊,你怎么好像很忧愁哇?”老人说:“三害没除,有什么可高兴的?”周处问:“哪三害呢?”老人气愤地说:“南山上有一只白额猛虎,经常出来伤人,许多猎人去围猎,都没打到它,反而被它咬伤了好几个;长桥下有一条恶蛟,神出鬼没,也经常吃人,这叫人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周处说:“这不才两害吗?怎么说三害呢?”老人直说道:“这第三害就是你了!”周处见别人把他和老虎、恶蛟并称为三害,心里很惊讶,也有点难过,但他的好强心也被刺激起来了,他说:“这有什么难,凭我一双手,将三害一齐除掉!”

周处回到家里,拿着宝剑,背着弓箭,进了南山,果然碰到了猛虎,周处连射两箭,都射中了老虎的要害,没费多大力气就杀掉了老虎。杀了老虎,周处又到长桥下面等待恶蛟出来(蛟是古代传说中的水中动物,带有一种神话色彩,今人解说为鳄鱼或鲨鱼),和恶蛟搏斗了三天三夜,在水中沉浮了几十里路才把恶蛟杀死,乡里的邻居们认为周处和恶蛟拼了个两败俱伤,三害都除掉了,大家都很高兴。那知道他第四天却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了乡里,村人见他回来,都有点担心,周处感慨地对大家说:“二害都除了,我周处从今天起,改过从善,决不让乡亲们失望!”

周处下决心改错,想拜个名师来学文,当时吴国的陆机和陆云弟兄俩名气很大,他决定找陆机、陆云去。在陆机的家里,周处只碰到了陆机的弟弟陆云,周处很难过地对陆云说:“过去,我只顾自己痛快,做了不少坏事,现在要改恶从善了,只怕是年纪太大了吧!”陆云鼓励他说:“一点不晚,你正在壮年。从头学起,只要有志,完全来得及!”

从此,周处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地读书,很快便被地方官选拔出来做官,吴国灭亡后,周处来到洛阳,当了广汉(在今四川射洪)太守,做官期间,他执法公正,不怕权贵,一直被提拔到散骑常侍的位置,很快又被任命为御史中丞。

御史的职责主要是纠察各级官吏的行为,有什么情况及时向皇帝报告。晋室皇族成员、梁王司马肜曾经违反了国家法律,朝廷大臣因为他是国家的诸侯王,都不敢处罚他,而周处却不在乎,他照样向皇帝告发,并把司马肜的罪行记录在案,司马肜从此便痛恨周处,总想找机会整他。

在晋嬴帝司马衷的初期,秦、雍二州的氐、羌少数民族起义,首领齐万年自称皇帝,和晋朝对抗,梁王司马肜飞速将情况报告皇帝,朝廷令梁王司马肜、安西将军夏侯骏领兵镇压起义,任周处为建威将军,作大军的先锋。周处见这个任命下来,把自己归梁王指挥,梁王与自己有仇,肯定让自己当先锋和起义军打仗,自己只要去了,多半就不能活着回来,但如果不去,也不能活,周处便下定决心,硬着头皮接受了任务。当时也有许多人看到了这一点,中书令陈准向皇帝上表,说周处是个英勇、果敢的人,让他和梁王、夏侯骏这样的皇亲国戚一道出战,必定被司马肜送进敌军阵中,司马肜决不会去救援他,只会白白丧失一员大将,应该同时派一个大将配合周处一同进兵,才能稳稳地获胜。这个表上去后,根本没有回答。

梁王司马肜果然把这次出兵当作一次报复的机会,只派给周处五千骑兵,说:“你是朝廷的忠臣,又很勇猛,你打先锋,先去和叛军作战,我在后面接应你。”可当周处领兵和起义军作战时,几天也不见援兵到来,最后战死在军中。

周处的战死,完全是梁王故意造成的,朝廷的许多大臣都知道这是件明摆着的事情,都不敢讲话,那些周处批评过的官僚们还幸灾乐祸,朝廷里也把这事当作小事一桩。

八王之乱

公元291年,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和楚王司马玮合谋,杀掉了当时掌权的杨骏。杨骏是杨太后的哥哥,非常受武帝司马炎的信任,在武帝后期便主持了国家大事,和两个弟弟杨珧杨济一起,被称为“三杨”,惠帝继位后,杨骏以太尉的身份主理军国大事,大权独揽,司马氏皇族和皇后贾南风都非常反感,贾南风突然袭击,说杨骏谋反,把“三杨”和他们的全家抓起来杀掉,把杨太后关进冷宫饿死。任用汝南王司马亮和太保卫萁管理政事,又让杀杨骏有功的楚王司马玮管禁军,司马玮目中无人,横行霸道,听说卫萁要夺自己的兵权,便和贾南风合计,说汝南司马亮和卫萁合谋造反,杀了司马亮和卫萁,朝中权力全归贾南风掌握。

贾南风虽然是皇后,可她没有孩子,当时的太子不是自己生的,把太子先废掉后又杀死,赵王司马伦乘机和梁王司马肜发动兵变,把贾南风捉了起来,废掉了她的皇后位置。

赵王司马伦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先前总是拍贾南风的马屁,取得了贾南风的信任,别人都认为他是贾氏的死党,实际上他是个野心很大的人,当贾南风废杀太子时,他默不作声,等太子被杀死,他突然起兵,废除贾后,自封为相国。在公元301年,又废除惠帝司马衷,自己当了皇帝。

司马伦废了惠帝,自己当皇帝,引起了分封在各地的王侯的极大不满,镇东大将军司马苶首先领兵举事,要讨伐司马伦,恢复晋惠帝的位置,他通知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一同起兵,司马伦也通知河间王司马颙(yóng)就地讨伐司马苶,司马颙见司马苶和司马颖的势力强大,便帮助司马苶而不帮司马伦。三个王侯的大兵打进京城,杀掉了司马伦和他的亲信孙秀,将惠帝司马衷接进都城,恢复了皇帝位。

司马苶恢复了司马衷的帝位,立了大功,在朝中掌管大权,而司马颙却没得到多少好处,便联合长沙王司马乂,发兵讨伐司马东,司马颙认为,司马乂的力量比不上司马苶,肯定会被司马苶打败,然后自己再打败司马苶,最后再废掉惠帝,换一个皇帝,自己来当宰相。哪知道如意算盘打得好,却落了个空,司马乂发兵成功,司马苶被杀,惠帝因为司马乂有功,任命司马乂为太尉,总管军政大事,掌握了实权。司马颙却一无所得,便再次联合成都王司马颖共同攻击司马乂,可是接连打了几仗,司马颖连连失败,司马颙准备退军算了,却突然传来好消息,东海王司马越和禁军将领朱默合谋,夜中捉住了司马乂,用火烧死。成都王司马颖被任为丞相,住在邺城,遥控朝政。司马颙被任为太宰,居住在长安。

公元304年,东海王司马越不满司马颖独掌大权,以皇帝的名义,发兵攻击司马颖,结果连败几次,只得逃回自己的封地去了,司马颖便把惠帝劫持到邺城,由自己控制起来。

当皇帝被劫持到邺城的时候,司马颙的大将张方乘虚占据了洛阳。不久,安北将军王浚和司马越的弟弟司马腾联合起来进攻司马颖,司马颖大败,带着晋惠帝司马衷一道逃到洛阳。洛阳守将张方又逼惠帝和司马颖迁居长安,接受司马颙的管辖,司马颙削掉了司马颖的官职,自己以太宰的身份主管全国军事。

公元305年,东海王司马越再次发兵进攻司马颙,这时候,司马颖的部下将军汲桑等人攻下了邺城,将司马颖接回邺城。司马颙抵不住许多诸侯的进攻,丢下晋惠帝独自逃跑,晋惠帝这才被司马越再一次接回洛阳,仍然当他的皇帝。惠帝任司马越为太傅,总管大权。司马越派人找到司马颙,请他回朝,让他当司空,司马颙信以为真,在回洛阳的途中不明不白地被人杀死。

司马越掌权以后,不满意司马衷,便将司马衷毒死,然后立司马炎的第二十五个儿子司马炽为皇帝,这就是晋怀帝,到这时候,“八王之乱”宣告结束。

所谓“八王之乱”,指的就是从公元303年到305年这一段时间内,诸侯王互相攻杀的事件,这八个王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齐王司马苶、赵王司马伦、长沙王司马乂,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成都王司马颖。实际上,参加“八王之乱”的诸侯王不止八个,《晋书》将这八个人合为一篇传记,统称八王,后代将这一事件通称为“八王之乱”。

裴秀绘地图

西晋初年,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文化教育事业也兴旺发达起来。当时在地理科学方面出现了一位擅长绘制地图的专门学者裴秀,他创立了一套绘制地图的理论,叫做“制图六体”。下面就讲讲裴秀绘制地图和创立制图理论的故事。

裴秀生于曹魏晚年的一个封建家庭里。因为是出身微贱的庶母(父亲的小老婆)所生,所以在家里没有什么地位,还常常受到嫡母(父亲的大老婆)宣氏的歧视。裴秀的叔父是个有声望的名士,家里来往的宾客很多。每次宴请客人,裴秀就被叫去端饭送菜,服侍客人。但是裴秀从小非常好学,聪明过人,八岁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加以态度纯真,言语行动很有礼貌,客人见到他,都很喜欢他,尊重他,临走的时候,还要去看看他。宣氏看到这些情况,对裴秀的态度也就逐渐改变了。

由于裴秀的人品出众,十多岁的时候,人们就已经称他为“后进领袖”了。那时候,“后进”两字的含义与今天不同,并不是指先进的反面,而是后来居上、后生可畏的意思。

裴秀年轻的时候曾在曹爽手下做过官,但是曹爽并不重视他,所以在司马氏集团跟曹氏集团的斗争中,裴秀站到了司马集团这一边。司马氏当政以后,裴秀积极地帮助司马氏治理国家,负责改定官制的工作。曹魏被推翻,西晋正式建立的时候,裴秀效法楚汉战争时期的萧何,接收了曹魏所收藏的地域图籍和赋税册子。晋武帝司马炎认为裴秀在绘制地图方面有研究,就任命他为司空,负责掌管地理图籍和建筑方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