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6178300000108

第108章 以少胜多采石战(20)

康熙皇帝接到噶尔丹乞降的报告,担心受骗,命令清军防备噶尔丹,但为时已晚,噶尔丹已经逃走了。

噶尔丹虽然遭受失败,但仍不死心,与俄国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扬言要兴兵深入内地。

康熙皇帝忍无可忍,决定第二次亲征,兵分三路,中路由他亲率。中路军要穿过茫茫沙漠,在沙漠里行军,粮草常常接济不上。康熙皇帝和土兵一起吃干肉,喝马奶,日夜兼程,走了七十多天。才探听到噶尔丹的消息。有的大臣怕苦怕累,听说敌人还很远,就很泄气,劝康熙说:“道路迂回曲折,很难走,粮食又供应不上,走了七十多天,还不见敌人,皇上不如暂时先回去吧!”康熙听了非常生气,坚定严肃地说:“朕已告祭了天地宗庙,现在还没见到敌人就回去,让朕如何面对天下百姓?”他当即下令开拔,直奔敌人驻地——克鲁伦河。

噶尔丹根本不相信康熙皇帝会亲征到此,当看到克鲁伦河南岸清营的黄幄龙旗的时候,吓得六神无主,自言自语地说:“哪能来得那么容易!”然后,连夜向西逃去,丢下了无数营帐和贵重的军需备品。

两天以后,西路清军在昭莫多山下和噶尔丹相遇并进行了决战双方整整打了一天,最后清军分作两路,一路横冲入阵,一路偷袭敌军的辎重,噶尔丹阵营大乱,清军大获全胜,杀死叛军一千多人,俘虏了三千多人,这样,噶尔丹的主力几乎完全被消灭了。

康熙皇帝在取得昭莫多的胜利之后,决定将噶尔丹叛军彻底消灭,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他第三次亲征,这时的噶尔丹已经众叛亲离了。他左右的亲信不是远逃就是投奔了清营。无论噶尔丹驻扎在哪儿,都不断地有告急的警报,连觉都睡不了。他常常迷惑地对别人说:“世界上的人真是不一样吗?听说皇帝走到沙滩,沙滩就要涌山甘泉,石头上也会长出青草,是天在助他吗;如今我该如何是好呢?”噶尔丹走投无路,最终自杀了。

这次叛乱被平息以后,蒙占地区逐渐安定下来。

清朝的始祖努尔哈赤

后金的创始人姓爱新觉罗,名叫努尔哈赤,满族人。他统一了女真各个部落,发展了经济和文化,为清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女真是当时的一个少数民族,就是后来的满族。清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后金国是它的前身。

努尔哈赤幼年丧母,继母对他很不好,因此,15岁时他就带着弟弟出外谋生。他经历了明朝末年的几次战乱,决心要重新振兴女真。努尔哈赤勤奋好学,结交了一些汉族知识分子,深受中原文化思想的影响。努尔哈赤早年的身世和阅历,培养和锻炼了他坚韧的意志和开阔的胸怀,使他成为“多智习兵”的出色人才。从政治和军事才能而论,他都远远超过与他同时的其他女真各部首领。凭着他的英勇、用兵的智谋以及对人对事豁达大度的胸怀,努尔哈赤花费了五年多的时间统一了女真各部。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地域不断扩大。人口日渐增多,这使他迫切感到需要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统治机构和管理制度,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权势。努尔哈赤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权建设措施:使用铁器,发展农业;在蒙古字的基础上创制了满文,使女真人的文化水平迅速地提高了;他又兴筑城池,设官理政等。其间,努尔哈赤有了第一座都城——赫图阿拉城。这是他管辖区内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女真人的生产发展了,军事力量也增强了,原来的组织形式就不适用了。努尔哈赤把人重新编排起来,每7500人算一旗,分别用一种颜色的旗子作为标志。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和后来的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合起来共称八旗。努尔哈赤是八旗的最高统帅。遇到大事,他就召集八旗首领,共同商讨,做出决定。八旗制度既是一个纪律严格的军事组织,又是行政和生产组织。它执行上级的命令,又组织生产,办理相互之间的纠纷和家庭婚丧等事情。后来,八旗越发展越大,女真人都分别属于八旗,对于后来的满族人统治全国起了很大作用。

1616年正月,努尔哈赤创立“大金”(历史上称“后金”)政权,定都赫图阿拉城,从此成为与明王朝中央政府相对抗的地方割据政权。该年,努尔哈赤58岁。

建立后金政权后,努尔哈赤把战略重点从原来统一女真各部转移到反抗明朝统治者的民族压迫上来。他宣布了女真对明朝统治者“起衅边陲、无理扣留使臣、无端辱骂”等“七大恨”,誓师发兵征讨明。这“七大恨”顺应了满族人民反抗民族压迫的趋势,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拥护。

努尔哈赤派人刺探明军的作战计划,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粉碎了明军的四路进攻,消灭敌军十余万人,取得了著名的萨尔浒之役的胜利,充分显示了努尔哈赤的军事才能。

萨尔浒大战之后,努尔哈赤又打了好几次胜仗,占领了东北大片地方。后来,他把后金都城迁到沈阳(现在辽宁省),改称盛京。

1626年,努尔哈赤在与明朝名将袁崇焕的作战中受了重伤,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儿子皇太极当了大汗,后来称帝,建立了清朝,努尔哈赤被皇太极追尊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我国的一位少数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创立的后金政权,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字明俨,号大木,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东北)人。他是抗击清朝军队、驱逐荷兰殖民军、收复我台湾领土的伟大民族英雄。

1624年,郑成功出生于日本。他自幼聪明好学,勤奋读书,苦练武艺,后来,又研习兵法,关心天下兴亡大事,立志尽全力报效祖国。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了北京城,郑成功也随父亲郑芝龙到南京读书。他对在扬州保卫战中壮烈牺牲的明朝将领史可法非常钦佩。南京的这段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感。

但郑成功的父亲却是一个心怀鄙薄、唯利是图的人。清军入关后,明朝灭亡了。郑芝龙决定投降清朝,他听不进郑成功的劝告,向敌人进了降表。郑成功非常悲愤,他痛恨父亲的行为,毅然与父亲决裂。在家乡的孔庙前,郑成功焚烧了曾经穿过的儒生服装,决心弃文从武,效命沙场。从此走上了抗清的武装斗争的道路,这一年他才24岁。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郑成功,就把他曾经焚烧过青衣、投笔从戎的孔庙改名为“焚衣亭”。

郑成功高举义旗,得到了各地百姓的拥护,他礼贤下士,在各地招纳贤才。1659年,郑成功又与另一著名抗清将领张煌言的部队联合,在作了充分准备之后,率17万水陆大军,从舟山出发,攻克长江的重要门户镇江,围困了南京。但后来他却因中了清军的诈降诡计,骄兵轻敌,延误战机达两个月之久。清军趁郑成功意志松弛之际,突然攻城,打得郑成功措手不及,战机转胜为败,郑成功被迫退回福建海上。清军难以渡海作战,于是封锁海疆,发布了“迁界令”,命令从山东到广东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这样就给郑成功的义军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这时,清朝在北方已经形成统一的局面,南方的抗倭斗争已经转入低潮,而此时的台湾正被荷兰殖民者霸占着,台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郑成功便酝酿收复海岛台湾,作为积蓄力量、继续抗清的基地。

1661年4月。郑成功命儿子郑经留守金门、厦门,自己率领350多艘战船、二万五千大军向台湾进发。郑成功的船队渡过了险要的台湾海峡,来到鹿耳门港外。在台湾人民的协助下,郑成功的军队很快就包围了荷兰人盘踞的赤嵌城。荷兰殖民者非常惊慌,仓皇带兵迎战。中国军队斗志旺盛,奋不顾身,用长枪、大刀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荷兰军队死伤惨重。荷兰守军见孤城无援,无法再守,被迫投降。

接着,郑成功又指挥部队围攻台湾城。荷兰总督见赤嵌城已经失守,就派人与郑成功议和,要求他放弃台湾,他们愿意年年进贡,并送十万两白银,作为撤兵之用。郑成功义正词严地回绝道:“台湾一向属于中国,收复台湾是理所当然的事。荷兰人必须离开台湾,如果继续霸占,我们就坚决进攻,把你们驱逐出去。”围城八个月后,郑成功下令向台湾城发起进攻,荷兰总督见大势已去,终于挂起了白旗。1666年2月,荷兰总督在投降书上签了字。从此,被荷兰殖民者统治了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设置府立机构,制定法律,安定社会秩序;他又派士兵垦荒,向当地居民传授先进的耕作技术,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在他的治理下,台湾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但是,在收复台湾后不久,由于积劳成疾,郑成功于1662年5月病逝。逝世前夕,他还登上将台,拿着望远镜,隔江遥望他无限热爱的祖国大陆。

一代明君康熙

清圣祖康熙,名玄烨,姓爱新觉罗。他8岁即位,在位61年,年号康熙。康熙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被后人称为“既是守成之君,又是开创之主”。

康熙即位时只有8岁,14岁亲政,很想在政治上有番作为。但当时的朝政大权掌握在四位辅政大臣手中;其他三人都老病无能,只有鳌拜狂妄跋扈,独断朝政,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康熙不甘心当傀儡,决心除掉鳌拜,夺回政权。于是他精心策划,暗置亲信掌握京师兵权。表面上不问政事,整天与一批经过精心挑选的少年侍卫在宫中演练摔跤游戏。鳌拜认为康熙年幼可欺,于是不加戒备。一次鳌拜单身入朝,康熙抓住机会,指挥这些侍卫一拥而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鳌拜擒住,随即宣布了他的三十条罪状,将他永远拘禁,并清除其党羽。从此康熙主政,迅速扭转了局势。

清除内患后,康熙面临的问题就是镇守南部边疆的明末降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的反叛。他们获得清廷封王,各自拥有重兵,自己任命官吏,设置税收机关,不听中央的指挥,被称为“三藩”。三藩中,吴三桂首先举兵反清复明,耿、尚继而响应,一时战火燃遍长江以南半个中国。面对这种紧张局势,20岁的康熙从容不迫,果断地决定征讨三藩。他亲自布置作战方案,以各地军事力量相配合,平息了这次震动朝野的南疆叛乱。由此。不仅巩固了清朝的统治,也为康熙以后制定重大决策并付诸实施奠定了基础,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

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又积极争取台湾归附大陆。台湾自郑成功死后,由其子郑经统治,他要求康熙用对待外国的礼仪对待台湾,企图将台湾分裂出去。康熙任用熟悉海战的姚启圣、施琅进攻台湾,很快将台湾及澎湖列岛统一于清廷之下,又下令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使台湾重新归属到清政府的管辖之下。

此后,在北方边区,康熙又以必要的军事措施,阻止了俄罗斯对我国领土的侵犯,于1689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东北边界,使中俄边界从此安定了很长时间。不仅如此,康熙还亲自部署,于1690~1697年间三次亲征,与占据新疆并不断内犯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作战,陆续平定了北部战乱,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间的互相侵犯。从此,清政府的命令就可以下达全国,直通边陲。康熙完成了明朝以来人们梦寐以求的祖国统一大业。

康熙对治理黄河和淮河也十分重视,他曾把“河务”、“漕运”作为和“三藩”同等重要的大事。康熙十分注意钻研治河技术,凡是有关治河的书籍,他都仔细阅读,以求贯通,他还任命靳辅为治理黄河的河督,并重用优秀的水利专家陈潢,用了十余年时间,使黄河、淮河复归故道。此后几十年间,黄河未发生过大的灾患。

康熙还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奖励垦荒,大量吸收劳动力,制定了不少具体的奖励办法。他把招来的流民编入保甲,使流民变成自耕农;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也是康熙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康熙年间捐免钱粮的次数和数量都远远超过前代。他还宣布把人口税的总额固定在一千数字上,以后无论增加多少人口都不再征收人口税,减轻了农民生活的负担,使他们的生活得到安宁。

康熙皇帝在位61年。他一生励精图治,致力于国家的统一进步,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他还在政策上进行调整,使社会经济从清初的凋敝状态中得以复苏和发展,开创了“康乾盛世”。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名爱新觉罗·弘历,是康熙皇帝的孙子。他在位60年,继承了康熙皇帝的政策,在内政和外交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乾隆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帝王,他作为其父选定的皇位继承人,从小就在父亲雍正皇帝身边,耳濡目染,学到了不少封建统治的经验。特殊的地位、特殊的环境,使他深谙治国之道。

乾隆25岁即位,当时的清王朝经过康熙、雍正两朝七十余年的治理,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他吸取了康熙、雍正两朝的统治经验,采取宽猛相济、恩威并施的方针。乾隆深知自己的统治经验不足。所以笼络了一批元老重臣辅佐。同时,又着手培植一批亲信重臣。他深知人才的重要,命令大学士以下、三品京堂以上在京官员不拘一格举荐人才,只要有真知灼见、品行端正、才能卓越的人,都可以不拘品级资格,据实保举。他在施政方面,颇具康熙的作风,比较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