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6178300000107

第107章 以少胜多采石战(19)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率领广州的文武大臣们来到了虎门海滩。广州城的无数老百姓,也都赶来看这壮观的场面,虎门海滩一时人山人海,气氛热烈。关天培早已带人在海边挖了两个15米宽的销烟池,每个池子里都有洞通到大海。

“开始销烟!”林则徐一声令下,只见几十名身强体壮的大汉挥舞起了铁锹,他们劈开鸦片箱,将大烟和白灰拌在一起倒进池中。当海水被放进池子里时,随着“咕嘟咕嘟”的沸腾声,一团团浓烈的黑烟冲上了天空。

顿时,海滩上的人群也沸腾起来,人们不顾呛鼻子的臭味,涌到销烟池边欢呼跳跃。这时候,一个衣服破旧的老头子突然从人群中跑了出来。他远远地跪在林则徐面前,激动得泪流满面:“林大人英明,林大人英明啊!”老人一边给林则徐磕头一边大声喊着。

“林大人英明——”海滩工人们也都一齐喊起来。

就在中国人民激动地欢庆这一胜利时,义律那帮英国商人们只能在远处眼巴巴地看着,虽然他们恨透了林则徐,但现在也无可奈何了。

虎门上空的黑烟一直冒了二十几天,这些鸦片终于全部被销毁了,就连池子里剩下的黑渣,也都被冲进了大海。

林则徐的销烟运动取得了胜利。可是义律那些英国人是不会吃这个亏的。不久,这帮侵略成性的家伙便把这当成借口,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近代著名革命家、教育家。他任北大校长时所提倡的学术精神,对近现代中国教育学术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蔡元培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商人家庭,自幼酷爱读书。他11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本来比较富裕的家境日渐贫寒。蔡元培在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勤学不辍,17岁考中秀才。1889年,蔡元培到杭州参加乡试,中举人,第二年进京参加舍试,再次金榜题名。但他当年没有参加殿试,而是在1892年才进京参加殿试,中了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由于其才华卓著,被授为翰林院编修。这时的蔡元培,是一个众人钦慕的青年才俊。

1894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1898年,维新变法又遭失败。在这一系列风云变幻中,蔡元培认识到腐朽的清政府没有希望,决心通过兴办教育来救国。

1898年,蔡元培弃官回到故乡,为浙江的新式教育奔走。他写成《学堂教科论》一书,提出新式教育的总体设想,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开创之作。1901年起,蔡元培又赴上海推行教育改革,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使之成为上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阵地。1905年,蔡元培被任命为同盟会上海分会会长。

1907年至1911年,蔡元培在德国系统学习了教育学理论,他还编著了《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国伦理学史》,翻译了《伦理学原理》。

1911年底,蔡元培回到上海,参加筹建中华民国的工作,被任命为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这样一份纲领性的文件。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德、智、体、美四育的人,在主持教育部期间,蔡元培进行了多项改革,颁布了一系列政令。1912年,袁世凯篡权后,蔡元培便辞去教育总长职务,先后赴德、法从事学术活动。

在法国期间,蔡元培联合李石曾、吴玉章等人成立华法教育会,并任会长。华法教育会招收华工到法国,设立旅法华工学校进行初步教育,为华工培养出了一批懂翻译、有知识的骨干。

赴法勤工俭学活动,吸引了国内大批有志青年。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法国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中,有许多是曾赴法勤工俭学的,比如周恩来、蔡和森、王若飞、邓小平、聂荣臻、李富春等等。由此可见,赴法勤工俭学不仅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而且在中国革命史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作为这一活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蔡元培功不可没。

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聘请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任文科学长,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为文科教授,同时也留任一批学有专长的旧学人物。蔡元培在北大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形成了宽容的学术氛围。

蔡元培的改革,使北大生机勃勃,为“五四”运动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1920年,蔡元培打破男女不同校的禁例,在北大招收女生,开高等教育史上之先河。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历任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并努力发展中国的文化事业。

“九一八”事变后,蔡元培投身民主进步运动,参与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全力营救因抗日而遭囚禁的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他主张枪口对外、一致抗日,主张充分保障人民的言论、集会、出版、结社自由。

1936年,蔡元培身染伤寒,从此体质虚弱。1940年,一代宗师蔡元培在香港养病期间与世长辞。

蔡元培逝世后,举国哀悼。毛泽东的唁电“孑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是对蔡元培一生最好的评价。

康熙智除鳌拜

康熙皇帝是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名叫玄烨,他小时候就十分聪明好学。六岁那年,他去给父亲请安。顺治皇帝问他长大以后愿意做什么样的人,玄烨回答说:“愿意效法父皇。”顺治皇帝觉得玄烨志向远大,十分喜欢他。

顺治皇帝弥留之际,指定玄烨做继承人,这年玄烨才八岁。因为玄烨太小,顺治皇帝又让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辅政。

第二年,玄烨登上皇位,宣布建元康熙(康熙元年为公元1662年),小皇帝每天不是读书就是玩耍,朝廷大权都落在辅政大臣手里。

在四个辅政大臣当中,鳌拜是最跋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野心日渐显露出来。康熙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看法,但鳌拜决定了的事,如果康熙不同意,他就终日在朝廷上闹,逼康熙同意。哪个大臣有异议,他就找个借口将其杀掉。这时,鳌拜的权力已经超过皇帝了,这是封建帝王根本不能允许的。但是,康熙帝由于年龄小,无力管住鳌拜的越权行为,只能记在心里。

一转眼六年过去了,康熙帝十四岁了,根据顺治皇帝的先例,他可以亲自管理国家大事了。鳌拜本该把权力交给康熙帝,可是他不但不这样做,反而比以前更专横了。

康熙帝不甘心这样,想制鳌伏拜,好好干一番大事业。但他知道鳌拜长期把持朝政,树大根深,只要稍不谨慎,就会走露风声,打草惊蛇。他动了一番脑筋,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为了对付鳌拜,康熙帝挑选了上百名十几岁的皇族少年,在宫中练习摔跤。鳌拜见了,感到好笑,心想:“这群孩子,真是淘气。皇帝也就只知道打闹!”更不把康熙放在眼里了。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初夏的一天,鳌拜假装生病,没有上朝。康熙亲自到了鳌拜的家。鳌拜神色十分紧张,康熙帝的一个侍卫警觉地掀起席子,原来下面藏着一把利刃。鳌拜吓得面如上色,康熙帝若无其事地笑着说:“刀不离身是我们满人的传统,不足为奇!”说完,他又嘱咐鳌拜好好调养,然后回宫了。

几天后,康熙帝得知鳌拜要进宫奏事,就把那些每天跟他摔跤的侍卫叫到身边,问:“你们是怕我呢,还是怕鳌拜?”侍卫们齐声说:“我们只怕皇上!”康熙帝站起来,激动地高声说:“鳌拜是辅政大臣,但他违背了先皇的重托,排斥异己,乱杀大臣。那天的事你们也看见了,他胆敢害到我头上了。国家大事他都在家里商量好了,才向我启奏,我这个皇帝还能做什么?大清朝照他这么专权,何时才能安定富强?”他见小侍卫们都很气愤,就放低声音说:“你们虽然年轻,却是我的左膀右臂,我要靠你们除掉鳌拜这个老贼!?”侍卫们群情激动,纷纷喊道:“愿听皇上吩咐!”康熙高兴地说:“好!等会儿鳌拜来了,看我的眼色行事。”

过了一会儿,鳌拜进宫了。他仍像往常一样,大摇大摆地走上殿来,康熙皇帝使了个眼色,那伙少年一哄而上。鳌拜是久经沙场的猛将,还以为是闹着玩呢!等他意识到真相时,已经被捆得结结实实的了。

康熙皇帝召来了大臣审讯鳌拜。众大臣列举了鳌拜三十条罪状,一致要求将他处死。鳌拜一把脱下上衣,露出身上的伤疤说:“这是老臣跟随先皇打仗留下的呀!”

康熙皇帝点点头,说:“看在他有过战功,免死。”但鳌拜被终生监禁,最后死在狱中。

十六岁的康熙皇帝机智地擒拿权臣鳌拜,扫除了掌握朝政的一个大障碍,开始精力充沛地全力治理国家。

尼布楚条约

从明朝以来,沙皇俄国就开始向我国东北部的黑龙江流域扩张。东北是清朝的发祥地,向来受到清朝政府的重视。沙皇肆无忌惮地吞并黑龙江流域的领土,中国军队多次前去驱赶侵略者,可是每次中国军队得胜回师后,沙俄匪徒很快又卷土重来。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康熙亲自到盛京勘测地形、了解情况,一切准备就绪后,公元1685年春,清军对雅克萨发动进攻。清军用火炮攻城,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迫使他们投降。清军撤走后,就在当年,沙皇侵略军又偷偷开进了雅克萨。清军听到消息,又一次包围了雅克萨。沙俄侵略者进行了顽固的抵抗,最后,战斗持续了三个多月,清军又攻克了雅克萨。

沙皇见势不妙,只好答应进行边界谈判。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八月,双方代表集中在黑龙江流域的尼布楚城,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边界谈判。

在谈判中,俄方代表戈洛文抢先提出土地要求,建议以黑龙江为界,北岸划归俄罗斯帝国,南岸属于中国。清朝代表索额图胸有成竹地反驳:“黑龙江两岸历来是我国领土,现在是贵国把我国的领土占为已有。”他顿了顿,又一板一眼地说:“贵国应该将尼布楚、雅克萨等地归还我国,退到色楞格河(发源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流入前苏联贝加尔湖)以西的地方去。”双方各不相让,一直辩论到晚上。

第二天继续谈判。在康熙帝的旨意下,索额图表示可以做出让步,以尼布楚为界。戈洛文不但不领情,反而使谈判陷入了僵局。

戈洛文为了进行武力恫吓,在尼布楚哨卡增派了三百名火枪手。但中国代表并不畏惧,丝毫不做任何妥协。戈洛文坚持以黑龙江为界,是妄图占领中国大片领土。这时他十分担心谈判破裂,回去无法向沙皇交差。

戈洛文正在着急的时候,中国代表团的翻译前来议事。他觉得有机可乘,马上热情接待。中国代表团的翻译是耶稣会传教士张诚(原名革比勒,法国人)、徐日升(原名佩雷拉,葡萄牙人)。原来他们表面上是为中国皇帝效力,私下里却在干一些窃取情报的事。索额图在谈判中隐隐约约感觉到这两个翻译和俄国人有些关系,但是由于中国方面没有人能胜任翻译,所以只好仍让他们二人翻译。

他们向戈洛文透露了有关清政府的情报。徐日升低着声音说:“皇上为了西北部噶(gá)尔丹的叛乱很不安,而且朝廷内外都知道是俄国指使的。”张诚说:“皇上要全力对付噶尔丹,所以急于和你们缔约。如果你们能在尼布楚和雅克萨之间找一个地方为界,或许更现实一些。”

戈洛文把他们的话暗记在心中。第二天,中国使团又一次决定让步,提出以格尔必齐河(在尼布楚东北,流人石勒喀河)为界。戈洛文仍坚持索取雅克萨,拒绝了中国使团的建议。在中国使团的坚定立场和人民的起义下,戈洛文慌了手脚。同时,他们又查明额尔古纳河流域有丰富的矿藏,于是,同意以额尔古纳河和格尔必齐河为界,再沿外兴安岭向东直到海边为中俄边界。河东、岭南属中国,河西、岭北属俄国。他们还保证拆毁雅克萨城堡,把军队撤离中国领土。

九月七日晚上,中俄双方举行了隆重的签字仪式。索额图和戈洛文分别代表中、俄双方在条约上签了字,这就是著名的《中俄尼布楚条约》。

《中俄尼布楚条约》虽然把原来属于中国的一部分领土让给了俄国,但这是出于清政府战略上的考虑,是双方商议的结果,是中俄历史上第一次平等的条约。此后,在长达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这段边境一直很平静。

噶尔丹叛乱

沙皇俄国在与我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后,又挑拨蒙古族准噶尔部头目噶尔丹发动叛乱。制造我国内部的民族不和。

元朝灭亡后,蒙古族的大部分退回塞外,逐渐形成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三大部分;漠南蒙古是清朝最可靠的盟友,漠西蒙古不肯与清朝合作。

漠西蒙古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野心勃勃地妄想夺取大片领土,康熙皇帝劝他返回阿尔泰地区,他不但不听,反而想和康熙皇帝较量一下,而且他的行动受到了沙俄的支持,他自以为有了靠山,更加无法无天。

康熙帝看到噶尔丹这样猖狂,而且又威胁到内地的安全,就在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下令征讨噶尔丹。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在离北京只有七百里的乌兰布通和准噶尔兵交战。

噶尔丹在乌兰布通摆好了阵势。他依山列成“驼城”,用几万峰骆驼,把它们的脚捆住,让它们卧在地上,在驼背上搭起箱垛,盖上湿毡。士兵们隐藏在“驼城”里发射火器或弓箭;清军隔河列阵,先用大炮轰击“驼城”,炸死不少骆驼,骑兵和步兵随后冲杀过来,大败准噶尔兵。噶尔丹看到清军很强大,知道自己打不过,当晚就把军队撤到高处,第二天一大早就派人来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