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6178300000109

第109章 以少胜多采石战(21)

乾隆集大权于一身,军国大事需要他“乾纲独断”,繁文缛节的各种礼仪需要他亲临主持,朝廷内外各种内容的奏章纷至沓来,他要一一批示。乾隆处理政务井井有条,他精力充沛,遇事坚强果断,励精图治。显示出卓越的政治才华。到了乾隆中期,全国耕地面积比顺治末年增加了三分之一。人口也空前增长,到乾隆末期已经超过三亿。尤为突出的是商业和城市的口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缓慢发展。

乾隆把农业生产视为治国之本,他深知年景丰歉、粮价涨落直接关系到社会秩序的安定和封建统治的巩固,因此,他非常关心农事收成和各地雨晴粮价,注意自然灾害。在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中,乾隆把提高耕作技术放在首位。他提倡积极开垦荒地,扩大种植面积,以适应逐年剧增人口的需要。他还强调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的重大损失,因此,注意水利建设,特别是注意治理黄河。乾隆南巡时,曾多次专程到浙江海宁巡视,修起了地跨江浙两省长达500余里的海塘,有力地保护了江南这一片富饶地区的良田沃壤,对促进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乾隆在农业方面的做法和对黎民百姓生活疾苦的关心是他善于治国的表现。他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只有安居才能乐业。

和康熙一样,乾隆十分重视国家的完整统一。他多次在边疆地区用兵,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回部和大小金川等叛乱。为巩固疆域,他下令将西域改成新疆,并在伊犁等地分驻将军、参赞,管理天山南北的军政事务,西北边防由此得到巩固。乾隆常因此夸耀他的“十全武功”,自称为“十全老人”。

乾隆的文才高出先辈,他熟悉儒家思想,崇尚风雅,诗、书、画兼长,与文人接触较多。因此,他精于思想文化的统治方略。1773年,乾隆组织了三百多个有才能的知识分子,不惜工本,遍收天下书籍,费时十年,完成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给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壮举。

在乾隆当政的60年间,他的许多措施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封建****统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府库充实,达到“康乾盛世”的顶峰。乾隆精通文韬武略,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封建帝王。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字少穆,号竢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民族英雄。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嘉庆十六年中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二十五年起,先后外任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任上整顿盐务、兴办河工、筹划海运,采用劝平粜、禁囤积、放赈济贫等措施救灾抚民。后升任河东河道总督,亲自实地查验山东运河、河南黄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黄河由山东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道光十二年(1832年)授江苏巡抚。江苏旱涝灾情严重,他上奏力陈民间疾苦,坚请缓征受灾州县徭赋;致力兴修水利工程。为克服银荒和利于货币流通,他反对一概禁用洋钱,提出自铸银币的主张,为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驱。

道光十七年(1837年)初,他担任湖广总督,严禁走私鸦片,设立禁烟局,收缴烟土烟枪,命令吸食鸦片的人定期戒烟,卓有成效。第二年,他上奏道光帝,力主禁烟。他指出,如果听任鸦片大量输入中国,那么,在数十年后,中国不仅“几无可以御敌之兵”,而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不久,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

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在两广总督邓廷桢和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的协助下,缉拿烟贩,惩处受贿官吏,倡办义勇,整顿海防。他命外国商人必须交出鸦片,并写下“永不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的保证书。林则徐还采取停止中英贸易、派兵封锁英国商馆、撤回外商雇佣的中国职工等措施,迫使英美等国不法商人交出鸦片共110多万千克。6月3日,他将收缴来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一大壮举。

1840年初,林则徐被任命为两广总督。在任期间,他多次击败英国侵略军的挑衅和进犯。为了了解西方情况,林则徐设立译馆,组织翻译外文书报,编成《四洲志》一书,较系统地介绍了外国的历史和地理,由此形成了近代研究西方的风气,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1840年10月,林则徐遭到投降派的诬陷,流放到新疆。他在新疆兴办水利,开垦了大量农田。1845年,林则徐被重新启用,先后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1850年,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到广西镇压农民起义,在途中病逝。

中兴名臣曾国藩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他是“同治中兴”时期的重要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瞩目的影响。作为清末湘军领袖,他与李鸿章共同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曾国藩于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满腹经纶。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长辈的爱抚,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便早早地对曾国藩进行封建伦理教育。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在童子试中,成绩俱佳,列为优等。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1832年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新台阶。

曾国藩刚28岁便考中了进土,此后,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在京城十多年间,他沿着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从文才上看,曾国藩的仕途畅通与他的勤奋好学有关,他学习孜孜不倦。日夜苦读不息,几乎是“日以读书为业”。曾国藩不仅博览史书,重视理学,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官吏中如此勤奋好学者实在不多见。

曾国藩博览群书,涉猎文献,在政治上他有自己的独特观点。他提出统治者应该“内圣外王”,要自如地运用儒家思想治理天下。他推崇程朱理学,认为程朱理学是正统的孔孟之道,后世的君臣都应该效法。他从理论乃至实践上都极力标榜封建伦理道德,来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并且提出了治理天下的办法,涉及吏治与廉洁、选才与用才、物质与财用、兵力与兵法等。

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国藩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在受到两次鸦片战争冲击之后,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助外国势力镇压太平天国;另一方面他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曾国藩教育子女也非常成功。他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件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二、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十、择良师以求教。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声势浩大,掀起了一场全国性的反抗清朝统治的运动。清政府的建制八旗军,绿营军先后被打得溃不成军。曾国藩此时奉旨办理团练。鉴于八旗军和绿营军已经积重难返,很难治理,他别树一帜,仿效明朝戚继光的“戚家军”,编练了一支以募兵制为特色,以湖南人为主体的新的地方武装军队——湘军。

曾国藩早年研究儒家经世之学,可以说是“书生从戎”。他在治军上和战略方针的制定上有独到之处。他的军事思想内涵极其丰富,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化。曾国藩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将士同心。另一方面,他特别重视精神灌输的作用。他强调“训”重于练,把对士兵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这种精神灌输,使湘军上下自觉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己任,打起仗来十分凶悍。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曾被人推许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清朝咸同中兴的第一名臣。然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近百年来,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也有人骂他是民贼、元凶、汉奸、民族罪人等。

但******却对曾国藩钦佩之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手书的“咏之珍藏”。******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他认为曾国藩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是国学的入门书。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主张“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的一生也很重视这一点,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曾国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

太平天国洪秀全

洪秀全名仁坤,自号秀全。祖籍广东嘉应(今梅州),出生在花县(今花都市)。在他2岁时其家又移居花县官禄布。洪秀全发动和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即太平天国起义,并建立了太平天国。

洪秀全从小就生长在农村,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他十二三岁的时候,已经“经史诗文无不博览”。15岁那年,即1827年,他第一次参加清朝政府主办的科举考试,但没有考取。虽然第一次科举失败了,但是洪秀全不是一个轻易屈服的人,他抱着“十年磨一剑”的宏愿,于1836和1837年两次去省城广州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天意弄人,这两次考试又没有成功。洪秀全是一个极富反抗精神的人,三次科举的经历让他产生推翻清朝政府的愿望。1843年,他抱着对清朝政府的最后一点希望去广州,参加第四次应试,结果又告失败,终于下定决心要推翻清朝政府,他发誓“不考清朝试,不穿清朝衣,要自己开科取士”。

当时,在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帮助下,西方的基督教也跟着传入中国,其影响在中国南方和西南方比较大,洪秀全在他四次科举的过程中接受了西方基督教的某些思想,但是,他没有完全接受耶稣的思想,而是很聪明地把基督教的天父思想与中国的国情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于1843年与冯云山、李敬芳、洪仁轩三人一起创立“拜上帝会”。他希望通过“拜上帝会”这个宗教组织发动群众。1845-1847年,他写下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三本书,提出政治平等、经济平等、男女平等的思想,宣传“天下一家共太平”的理想,为他发动太平天国起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1847年,洪秀全到达广西桂平紫荆山区,和他的战友冯云山会合。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正式举起反清的大旗。由于洪秀全宣传的宗教是希望大家都能够共同享受太平幸福的生活,所以他的起义军就称为太平军。起义初期,太平军就遭到清朝地方军队的围剿,洪秀全率领部队转战各县,在运动中寻找机会消灭清军。同年3月,在广西武宣东乡,洪秀全被部下拥戴为天王。攻占永安(今广西蒙山县)后,洪秀全加封太平军的五位主要将领为东、西、南、北、翼五王,并让东王杨秀清节制诸王,从而建立起一支坚强的领导核心。第二年6月,根据东王杨秀清的意见,洪秀全制定了“专意金陵”的方针,决定把南京作为太平军的进攻目标。由于军事战略很正确,洪秀全的军队势如破竹,很快在1853年的3月就占领了南京。于是南京被定为太平天国的都城,改称天京。洪秀全正式建立起太平天国政权。

洪秀全占领南京并正式建立起太平天国政权之后,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决定开辟三条战线,即北伐、东征和西征。东征和西征的战斗很顺利,巩固了长江的上游和下游,从而使都城天京的形势得以稳固,但是北伐的太平军由于孤军深入,在北京附近遭清军围堵,最终全军覆没。虽然北伐失败,但是太平军的这一举措仍然大大震动了清朝政府,于是,清政府急忙组织力量进攻太平天国,希望在洪秀全立足未稳之际扼杀太平天国。清军很快在长江沿岸以及南京附近建立军事基地,即江南和江北大营,妄图围困天京。天京形势日渐吃紧。洪秀全及时地改变了战略,1856年夏,他把西征的大军调回,很快攻破清军的江北和江南大营,天京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