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084

第84章 鸿门宴的千古谜团

鸿门宴是从秦崩溃到汉建立的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片断,描绘了刘、项两大集团势力的不同阵容,塑造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统治人物。它不只预示着项羽个人功业的重要转折,同时也是整个秦末历史变化的重要关键。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攻打刘邦军队驻守的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水之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在即,刘邦于是拉拢项羽的叔父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向项羽示好。

翌日,虽知危险,但刘邦还是来赴鸿门宴。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意在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拨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招呼樊哙一起出去。刘邦对樊哙说:“刚才出来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樊哙说:“做大事不拘小节,现在人家是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于是张良留下向项羽辞谢,刘邦骑马抄小路逃走。

张良估计刘邦已经走远,便进去辞谢,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不知深浅的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拨剑将玉斗撞碎。

鸿门宴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面,也是一次疑点重重的交锋,不同于寻常宴会。沛公的一举一动,无不在范增等的虎视眈眈之中。在这样戒备森严的局面中,沛公怎么能够脱身,而且招樊哙一同出去? 樊哙闯进时,完全怀有敌意,这时却紧随沛公而出,连小孩子都会怀疑,范增、项庄等难道一点没有觉察?沛公出了军门之后,项王曾使陈平召沛公(大概项羽等得久了),为什么不能将沛公召回?《史记志疑》、《读史漫录》中都谈到:当时项羽率领的楚军戒备森严,大帐内外都有重兵把守,刘邦借口上厕所怎么可能让樊哙提着剑贴身而去?项羽和范增又都是很有计谋的人,怎么会让他们轻而易举地走出帐外呢?在刘邦出去的这段时间里,项羽曾命令陈平去找他,但陈平为什么不能带回刘邦呢?刘邦出去这么久,项羽为何没有起疑心?在《鸿门宴》中并没有交代清楚这些事情,所以也就给后人留下了不少谜团。

《读史漫录》的作者于慎行分析后推测:如果项羽真的想杀掉刘邦,那刘邦安全逃走的可能性就几乎没有。之所以刘邦最后能顺利脱逃只能说明一点,就是项羽并无意除掉刘邦。在此之前,项羽可能是受范增的怂恿,犹豫不决。但是当刘邦带着少量随从亲自赴宴时,项羽认为他们已经化干戈为玉帛。比刘邦小24岁的项羽年轻气盛,素来襟怀坦荡,也不会那么早就察觉到老谋深算的刘邦心怀鬼胎。所以,只能说项羽有意将刘邦放走。

于慎行的这种观点流传至今,有很强的说服力。不过,后人一般认为《鸿门宴》结尾这段看起来像个“漏洞”,其实是个千古之谜。

延伸阅读

“四面楚歌”的典故

项羽和刘邦的部队经过几次激战,最终韩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计策,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下。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们的军队都唱起了楚地的民歌,项羽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以酒解忧,并且吟了一首诗。诗曰:“力拔山气盖世,时不利

不逝,

不逝

可奈何,虞

虞奈若何。”并和他最宠爱的

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数

,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低着头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800余名骑士突围,最终只余下28人。他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终自于乌江边,刘邦独揽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