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085

第85章 项羽为何不渡乌江

项羽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是力能举鼎气压万夫的盖世豪杰,号称西楚霸王。

项籍(公元前232~公元前202年)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著名将领及政治人物,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时被楚怀王熊心封为鲁公,在公园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高祖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边自刎而死。项羽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话。

据说项羽当时是有机会渡过乌江东山再起的。但是他最终为什么没有选择渡过乌江在江东称王,而选择了自刎呢?对此,史学界有以下几种观点:

虞姬死而子弟散

据《史记

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在被汉军包围的情况下,突出重围,跑到乌江边。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现在这里有只小船,请大王快点渡江。”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也没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难道我的心中没有愧疚吗?”又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的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说完,自刎而死。

由此可见项羽不渡乌江是因“虞姬死而子弟散”心生羞愧,所以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结束战争

也有学者认为,项羽不渡乌江是出于一种高贵的品质,是希望可以早日消除人民的战争苦难。他们认为,项羽认识到了长期内战使人民痛苦不堪,希望这场战争尽早结束。项羽确实曾有结束战争的愿望,也曾想过通过他与刘邦的个人决斗来将战争结束,他觉察到“楚汉久相持不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所以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最后他甚至不惜违背自己个性,想要牺牲自己的利益通过和谈换取刘邦的让步,以鸿沟为分界。但是刘邦却违约出兵追杀楚军。当项羽失利并且认识到自己无法立即消灭刘邦而又无法和谈的情况下,项羽只有牺牲自己以结束数年的残杀。

但这种说法带有太多的猜测成分,也与项羽的好战残暴性格不符。项羽当年曾经坑杀二十万秦兵,火烧阿房宫三个月,是一个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杀身亡。

不管项羽究竟为何不渡乌江,他的自刎而死,实在是一个性格悲剧。自大孤傲、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缺乏忍辱负重的坚韧意志,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原因。他的死虽然显得慷慨壮烈,并为后人反复吟唱,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却一生却也让人扼腕叹惜。

延伸阅读

项羽的历史评价

与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他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他坑杀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失尽人心。更为突出的表现是用人上,刘邦手下萧何、张良、韩信、彭越出身各不相同却可以尽发挥其所长,而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这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算项羽在乌江听亭长的话回江东,兵只有没打过仗的新兵,手下大将丧失殆尽,地盘又小。而当时刘邦已控制了大半个天下,项羽必败。后来三国时代的东吴被灭也从侧面说明当天下大定只剩江东的时候,江东是无法抵挡的。按河南大学王立群先生的话讲“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这就是项羽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