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083

第83章 荆轲刺秦王为什么没有成功

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但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这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燕国的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荆轲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还有将军樊于期的人头,如果我能带着这两样东西去见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并且相信我。”樊于期知道此事后自己献出了人头,太子丹将一把锋利有毒的匕首藏在燕国的地图中。荆轲于是带着要送给秦王的“礼物”上路了。

荆轲到了咸阳宫殿,顺利地受到了秦王的接待,而且也掌握了近身刺杀秦王的时机。但众所周知,荆轲刺秦最终是以“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失败而收场的。

刺杀秦王本应是一项计划周密的行动,荆轲又有视死如归的精神,可最后为什么还是以失败告终呢?据分析,有以下几种原因致使这场刺杀行动失败。

目的的不明确

燕太子丹在派荆柯去秦国的目的在“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和“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这两者间徘徊。刺杀秦王本身就是一件极度危险的行动,动用一切的可能来保障尚不能有完全成功的把握, 在行动的目的上就更不该有两种选择的犹豫。这种目的上的犹豫,必然将导致荆柯刺杀行动上的迟疑,而给荆柯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史记》中所记载了一段对荆柯刺秦王的描写,“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是从哪里看出荆柯在刺杀行动上出现了迟疑呢? 是这样的,如果荆柯抱定的是坚决刺死秦王的这种唯一想法,那么在匕首即将显现的一瞬间荆柯就能将匕首拿到手,并且一刀刺进秦王的胸膛,在秦王还没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之前,秦王就已被刺死了,从而完成这一闪电般的行动。根本轮不到秦王先是大惊,而后又站起身这一系列的反应。一瞬间的迟疑给这次刺秦行动带了灾难性的后果。

荆柯武艺不高强

秦王挣脱后绕着柱子跑,荆柯在后面紧跟着追,绕着柱子跑了几圈之后,居然没追上?荆柯的奔跑速度可是不够快。秦王拨出剑来之后,回身一剑向荆柯砍去,这时荆柯至少也应该急速躲开,然后再刺秦王一刀,哪怕只将秦王划破一点皮,也足够致秦王于死地了。可是荆柯居然没能躲开秦王这一剑,被人家砍断了大腿,紧跟着又连被劈了七剑。由此可见荆柯剑法不够高超,身手不够灵活。

荆柯行刺秦王本来是一个有很大把握能完成的行动,但却失败了。搭上了荆轲的命,搭上了樊于期的命,还白白送上了燕国督亢的地图。这还没有完,愤怒的秦王派大军首先攻打燕,杀了燕太子丹,捕获了燕王,让燕国提前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延伸阅读

秦王为什么要樊于期的人头

传说秦王政的父亲异人年轻的时候在赵国做人质。赵国的富商吕不韦想利用异人提高自己的地位。为了巴结异人,吕不韦就送给他一位姑娘做妻子,这个姑娘就是秦王政的母亲。后来,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异人回到了秦国,做了秦国的国君,立了政为太子,封吕不韦为相邦。

异人死后,政继位当了国君,可他发现自己并不是异人的亲生儿子,他的生身父亲是吕不韦。按照当时的规定,他不是皇室子孙,不是真龙天子,不但不能继承王位,还要被处死。他为保住这个秘密,保住一命,就把知道这件事的人都找借口杀了。最后剩下大臣樊于期。樊于期知道秦王政要杀他,于是逃到燕国。后来,秦王政让燕国交出樊于期的头,樊于期知道这件事后,主动献出自己的头,以免秦国找到借口发动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