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008

第8章 《史记》的千年疑云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原名《太史公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然而,千百年来,关于编纂《史记》背后的故事却显得扑朔迷离。

《史记》的副本在哪里?

据说,《史记》写完后,曾经抄录一个副本,其目的是“藏之名山,传诸后人”。当时,司马迁将写成的正本上交朝廷,而将副本送到“名山”藏了起来。今天,我们看到的《史记》就是当年正本流传下来的。但是,人们却一直没有发现《史记》副本的下落。

按照常规人们推测,司马迁的《史发记》只能保存在韩城、西安这一带的山中。因为西汉时期,纸张并没有在中国大规模使用,人们还在用竹帛写字,对于52万字的《史记》来说,当时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其重量至少在几吨左右。如此多的竹简,其运输保存难度相当大,需要很多辆车才能完成运输,因而只能保存在关中及其周边的某个山里,不可能藏得太远。

然而,《史记》的副本究竟藏到了什么地方至今没有人知道,也因此成了千古未解之谜。

究竟谁守护了《史记》?

司马迁写成《史记》后很快就去世了。究竟是谁守护了《史记》,使这部煌煌巨著得以熬过了漫长的几十年,最终迎来了公布天下的那一天?

相传,这个人就是司马迁的夫人柳倩娘,她不仅陪同司马迁游历天下,协助收集资料编写《史记》,而且用毕生心血守护了《史记》。《史记》定稿后,由于书中许多地方涉及到汉高祖刘邦以及武帝、景帝之过,怕遭到焚毁。于是司马迁和夫人柳倩娘商议,把倩娘抄的定稿,送回家乡夏阳隐藏,把草稿留在京师,以防不测。

传说一年清明节,司马迁借着还乡祭祖的时机,把《史记》藏在妻子儿女所坐的车轿子里,转回家乡,后将其托付给本家三叔司马厚。司马迁再次下狱后柳倩娘赶回家乡,当夜便去投奔“芝秀庵”出家。担任主持的法静是司马迁的姑妈,说明原委后,姑母答应了保护《史记》,但她对柳倩娘订出了苛刻的戒条,商定她们佯作不识,用打骂柳倩娘遮人耳目。

柳倩娘为了保全《史记》历经磨难,直到80多岁的时候,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才征得朝廷同意,将《史记》正式刊布天下。

然而关于柳倩娘的历史记载非常少,绝大部分只是一些传说。岁月的久远使我们无法看到历史的本来面目,柳倩娘也只能是一个传说人物。

延伸阅读

他们曾为《史记》的编纂做出贡献

司马谈是《史记》主体结构的制定者。他不仅培养出司马迁这样的才子,而且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为《史记》的完成奠定了基础。司马迁在其父临终时保证说“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就证明了司马谈的功绩。

对《史记》有贡献的另一位古人是西汉史学家

少孙,他的功绩在于补《史记》之所缺。班固曾经记述:史记“十篇缺,有录无书”。这些缺少的篇目,可能有些已经定稿而后来散失了,有些被统治者毁掉了。

少孙增补了这些缺篇,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史料,今本有“先生曰”的便为少孙所补。

实际上,历史上增补《史记》的不仅是

少孙,还有大量的文人为完善《史记》作出了贡献。据统计,大约有二三十人曾经增补过《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