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057

第57章 麻浩佛像之谜

麻浩崖墓,东西长约200米、上下宽约25米,有编号的崖墓544座,层层叠叠,墓门披连,密如蜂房,极为壮观。该汉代崖墓群于1988年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麻浩崖墓位于凌云、乌尤两山之间的溢洪河道东岸,麻浩是其地名,崖墓,是古代流行于乐山的一种仿生人住宅,是凿山为墓的一种墓葬形式。这种墓葬因流行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故称东汉崖墓。

麻浩崖墓现已成为乐山汉崖墓博物馆。该馆以麻浩崖墓为主体,辅之以南北两个展厅展出汉墓出土文物,展示了乐山汉代崖墓的概况。

麻浩崖墓,早年就以内涵丰富、雕饰精美而被誉为“南安(乐山古称)名墓之首”。墓中保存着许多汉代建筑、车马伎乐、鸟兽虫鱼图形,且有不少历史题材的神话故事,以及画像石棺、书法题刻。同时,还有中国乃至世界遗留最早的佛教石刻造像。它是汉文化与印度早期佛教文化交融的具体反映。

麻浩崖墓宽11米,高3米,深达29米。这里的图像雕刻精美,出土文物内容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在墓道门枋上,有一尊浮雕佛像,佛像宽30厘米,高40厘米,结趺坐,高肉髻,佩顶光,线条流畅,造型古拙。经鉴定,属于原雕,大概雕刻于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东汉时期。佛像貌不惊人,但其久远的历史,却包含着一个难解的谜:乐山地区的早期佛教究竟来自何方?

佛教传入中国,一般公认是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称为“释教之源”的洛阳白马寺就建造于那个时期。我国开始有佛教造像,是在汉献帝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这比麻浩岩墓的佛像起码要晚了近30年。我国著名的佛教造像,均晚于麻浩佛像:云冈石窟晚了300年,龙门石窟晚了300多年。一般公认佛教是沿着“丝绸之路”自西向东传入中原的,可是位于“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的敦煌莫高窟也比麻浩佛像晚了200年。那么麻浩佛像何以起始得这样早呢?

乐山地处四川西南,在秦汉时期属于边陲地带。然而恰恰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早期的佛教造像,并且不只一尊(据说在众多的东汉岩墓中,已发现了六七尊),这不能不使人们从另外的途径来探寻乐山地区佛教的传入渠道。

据历史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楚王刘英崇奉浮屠,因此有人推测佛教传入中国可能还另有一条途径,即从古印度经海路传到中国的吴楚。巴蜀和楚地与长江一水相连,巴蜀文化受楚影响很大,那么,乐山地区早期的佛教是不是从这条渠道传入的呢?

还有人根据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记载,推测远古时期有一条从印度经我国云南直通蜀地的“身毒道”。张骞从西域归来,在大夏(今阿富汗境内) 见到了蜀布和邛竹杖,得知是从身毒(古印度)买来的,又得知身毒在大夏东南数千里,在邛西2000里。为此,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派出十余批人去寻求通往身毒之路,但都因洱海附近的昆明部族的阻拦而失败。

据说,现在已有人论证了远古身毒道的存在,它比著名的“丝绸之路”还要早100多年。那么乐山地区早期的佛教是不是从这条渠道传入的呢?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考古学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知识小百科

佛经的由来

据东初长老编著的《阿含概说》记载:佛陀入灭后,第一个夏季,在阿世王绝对保护下,五百阿罗汉会聚于王舍城七叶岩,以大叶为首,举行第一次结集。这时的法,即是经,由阿难诵出,律由优波离诵出。阿含经的渊源,即导源于此时。律与经为同一渊源,故其取材诸多相同。佛灭百年顷,因东印度吠舍离比丘提倡新佛教,遭保守派反对,于吠舍离城,会集七百僧众,以耶舍为上首,举行第二次结集。这次结集以讨论律为中心。佛灭后二百三十年顷,于波利弗城,依阿育王命,以目

连子帝须为上首,举行第三次结集,于是三藏教法始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