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051

第51章 银雀山汉简的主人是谁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一号墓和二号墓中发掘出土了以《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书为主要内容的先秦古籍,震动国内外,被誉为中国当代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山东省东南部的临沂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市区东南有两座山岗,相传古代两地均遍布一种灌木。此木春夏之交鲜花盛开,花形似云雀,东岗为黄色,西岗为白色,故得名为金雀山和银雀山。两岗已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1970年以来先后发掘墓葬百余座,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现已在银雀山西南麓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汉墓竹简博物馆。

银雀山汉简数量之多、保存之好令人惊奇,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墓主人是什么身份?为何藏下这么一大批并不容易存放的竹简?

有人说,墓主人一定是个将军。因为发现的竹简都是兵书,其中还有失传已久的、人们不断争论是否曾有过的《孙膑兵法》。秦始皇焚书,使得先秦文献付之一炬,后世人们只能不断寻求散落在民间的文献,每一次发现都激动人心。《孙膑兵法》在其他文献中都有相关介绍,可是却一直没有找到原文,人们都开始怀疑其真实性,直到1972年,现代人方有幸看到这部书。特别是《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同墓出土,失传了近两千年的《孙膑兵法》重见天日,解决了历史上关于孙武与孙膑其人其书的千古论争。由于《孙膑兵法》的失传,致使孙武与孙膑、《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的关系混淆不清。后人或说《孙子兵法》源出于孙武,完成于传人;或说《孙子兵法》是孙武和孙膑两人所为;再者认为孙武即孙膑,两者是一个人。竹简兵书的出土,证实了孙武仕于吴,孙膑仕于齐,分别是春秋和战国人,孙膑乃孙武之后世子孙,二人各有兵法传世。

银雀山汉简兵书的内容,除了鼎鼎大名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外,还有《为国之过》、《务过》、《地典》、《善者》、《五名五恭》、《起师》、《奇正》、《将义》、《六韬》、《尉缭子》、《守法守令》等篇;论兵的篇章有《将败》、《将失》、《十问》、《略甲》、《兵之恒失》、《观法》、《程兵》、《将德》、《将过》、《曲将之法》、《五度九夺》、《积疏》、《选卒》、《十阵》等,可以说就是个古代军事文献博物馆,如果其墓主人不是从军的将军,又如何会专门收集如此多的兵书?其次,有能力收藏如此多的文献,这个人肯定具有比较高的地位,有财力去收藏,所以猜测墓主是个将军是有道理的。

另一种说法认为墓主可能只是个普通人而已。墓地留下的材料除了一批珍贵的古书外,实在太少了,我们几乎看不到作为将军应有的富丽、奢侈的随葬品,而且连兵器等随葬物品也没有发现。所以,有人就认为,墓主人是个藏书家。从汉简上书写的字体可以推断,藏书时间可能是汉初,而且说是秦末也未尝不可。这段时间社会动乱,民生凋敝,几乎没有人会去特意藏书。从随葬品看,汉墓主人又没有什么显赫的身份,与大批藏书不符。那为何墓主又有众多书简呢,有可能是其祖上传下的,为免于被战火烧毁,于是埋入地下。据考,竹简可能比墓主更早就放置墓中了。

银雀山是我国先秦典籍的博物馆,虽然保存这份珍贵材料的人不知是谁,但我们仍然感谢他的馈赠。

延伸阅读

《孙子兵法》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

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逻辑密严谨。它大约成书于春秋末年,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第一个为《孙子兵法》作了系统的注解,为后人研究运用《孙子兵法》打开了方便之门。《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已被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向人透露,他的军事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其实在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他也确实对孙武及其著作深感兴趣,不仅为《孙子兵法》英译本作序,还在自己的得意之作《战略论》前面大段引述孙武的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