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049

第49章 传国玉玺流落何方

“传国玉玺”是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是奉秦始皇之命所镌。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玉玺的徵信作用,将其作为国家的象征物和皇帝治理天下的凭证。

传国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秦以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为国之重器。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二千余年。然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令人扼腕叹息。

“传国玉玺”传说原为“和氏之璧”。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破赵,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统,赵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八年后,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从此,其随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数次,尽尝坎坷流离之痛楚。

秦子婴元年冬,沛公刘邦军灞上,子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传国玺得归刘汉。到了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当时的皇帝刘婴才两岁,玉玺藏在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弟王舜来索,太后把玉玺摔在地上,摔掉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玉玺献于更始帝刘玄,后辗转得于汉光武帝刘秀之手。至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献帝时,孙坚讨伐董卓,在洛阳南甄官井中找到了这枚传国玉玺。后被袁术夺去。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玉玺得重归汉室。

从这以后一直到唐代,随着政局的动荡和少数民族的南下,传国玉玺不断易主。唐高祖李渊得到传国玉玺后,把“玺”改称为“宝”。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塘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不过,有关发现传国玉玺的记载却不绝于书。如北宋绍圣三年(1096),咸阳段义在河南乡挖地基盖房时,竟挖出一“背螭纽五盘”的玉印。经十多名翰林学士鉴定,为“真秦制传国玺”。清朝初期,据说宫中藏有一枚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可是,这枚被当时人称为传国玺的玉玺却遭到乾隆皇帝的冷落。皇帝都认为是假的,看来这枚所谓的传国玉玺也是伪造出来的,并不是真正的国宝。

由是,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扑朔迷离,“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湮没于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那么,真正的传国玺流落何方呢?直到现在也没有发掘出来。

延伸阅读

真假玉玺

由于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

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传国屡经发现。如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阳人段义称修房舍时从地下掘得的“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钮五盘”的玉印,经翰林学士蔡京等13名官员“考证”,认定是“真秦制传国”的玉印。然而,据后世人考证,这是蔡京等人为欺骗皇帝而玩的把戏。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户县毛志学在泥河里得玉,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孝宗皇帝。相传元末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曾被后金太宗皇太极访得,皇太极因而改国号“金”为“清”。但清初故宫藏玉39方,其中被称为传国者,却被乾隆皇帝看作品,可见传国的真真假假实难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