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047

第47章 长沙楚墓帛画谜团

1949年春天,湖南长沙市东南郊陈家大山楚墓出土了一幅帛画,距今约2200~2300年,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帛画之一。

长沙楚墓帛画高约28厘米,宽约20厘米,画面中部偏右下方绘一侧身伫立的妇女,侧立向左,头后挽有一垂髻,并顶有冠饰。身着卷云纹宽袖长袍,袍裾曳地,腰细而修长,两手合掌作祈祷状,神态虔敬,显得庄重肃穆。据考证,画中的仕女为墓主人形象,帛画无疑是葬仪中用以引导死者“灵魂升天”的铭旌。此画造型简洁生动,比例匀称。仅以墨线钩勒,用笔流畅,线条有力,顿挫曲折富于节奏的起伏变化。用色讲究,画面协调,用黑白组合,使画面具有一定的装饰趣味。在人物的唇和衣袖上,还可以看出施点过朱色的痕迹。

在她的头部前方即画的中上部上方绘有一龙一凤,硕大的凤鸟头上昂,引颈张喙,双足一前一后,振翼奋爪,作腾踏迈进状,翅膀伸展,尾羽上翘至头部,动态似飞。形态夭矫,且富有极强的动势,似乎正向天空飞升。

画面左边自下而上绘着一只龙,足曲伸,体态扭曲向上升腾,势若扶摇直上。有人说这是一幅描绘墓中死者对得道升天的祝祷,更符合记载中楚人的丧葬习俗。在妇人之上绘的龙凤,寓示着死者随龙凤所引升天时的情形。腾空而起的龙、凤均有一种向上的动势,而下方的侧立人物则反映出一种跟随的特征。可以肯定这是一幅为死者祈天求佑的具有丰富含义的绘画作品。这幅帛画从用笔用线的描述、人物特征的描绘到图的构成无不反映出我国古代绘画形、神独特的气质和丰富内涵的表现。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郭沫若就根据当时的旧的人物龙凤图临摹版本进行过研究,先后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过两篇文章,论述帛画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地位。由于长期埋葬在地下,帛画出土的时候显得比较灰暗,几乎难于辨认。左侧龙足处破损,只见右侧一足。郭老认为妇人左上方的一兽一禽为夔和凤,并把帛画定名为《人物夔凤帛画》。夔是古代传说中恶的象征物,故而将这幅画的含义释为善恶之争,恭立的妇女则是祈祷善灵的胜利。画中妇人的身份,郭老未作更明确的考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对原画的重新鉴定,加上另外一些年代相近的帛画相继出土,不少专家学者多次撰文对帛画的主题思想以及它的用途作出了迥异的研究结论。如《江汉论坛》1981年第一期发表的熊传新的《对照新旧摹本谈楚国人物龙凤帛画》一文,认为帛画的结构和布局有上中下三层,上层为天空,左上方的兽是我国古代神化了的龙,而不应该是夔。作者认为画中妇人即墓主人的画像。美术史家金维诺先生也支持这种看法,他在《从楚墓帛画看早期肖像的发展》中,认为这些画上的中心人物均为死者本人是可以肯定的,并认为此类帛画是我国肖像画的滥觞。

但是长沙楚墓帛画里的妇人究竟是谁?她的身份和地位究竟是什么?她的各种姿势确切的是要表达什么意思?这些还仍然是未解的谜,期待更进一步的考证和解读。

延伸阅读

马王堆汉墓的帛画

帛画是中国古代画种,因画在帛上而得名。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在其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形象的图画,约兴起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高峰。马王堆汉墓中就曾出土过几幅帛画,其中一幅长212厘米,宽94厘米,描绘了盛大的车马仪仗场面。左上方有两行人物,文武属吏簇拥着戴冠、着袍、佩剑的墓主向前行进,队列前有5层高台;左下方有100多人组成的方阵,阵中是正在鸣金击鼓的乐队;右上方有4列马车骑;右下方有14纵列共100余个骑从,画中所有的人物、车马都面向墓主人方向。有人认为描绘的是誓社、耕场面,也有人根据所绘的大都是武卒、车骑,认为描绘的是接受身为军事将领的墓主检阅的仪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