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046

第46章 禹王碑上写的究竟是什么

禹王碑,因最早发现于衡山岣嵝峰,又称岣嵝碑,位于岳麓山顶禹碑峰东,镌石崖壁。1935年建石亭护之,亭侧有清欧阳正焕书“大观”石刻,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舜让禹治水,禹继承父业,开始头七年治水也没有取得成效。但他顽强不屈,一方面与老百姓一起凿山挑土,一方面找治水良法。一天,他治水来到衡山,舜说黄帝把一部以金简为页、青玉为字的治水宝书藏在了衡山上,但具体在什么地方却无人知道。大禹治水心切,就杀了一匹白马,祷告天地,接着他便睡在山峰上几天不起。直到第七天晚上,他梦见一位长胡子仙人,自称苍水使者,授与他金简玉书藏地密图。禹醒来后按照密图寻找,果然找到了这部书。他抱着宝书日夜细心研读,求得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大禹按照书上指点,率领众百姓凿山开石,疏通壅塞,把危害百姓的洪水引进江河,归顺大海。大功告成后,大禹把金简玉书送回原来的地方,仍用磐石压盖起来,并在岣嵝峰上刻了一块碑。后来,人们就把那块石碑叫做“禹王碑”。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记载了这一传说。

奇怪的是,人们一直没有找到这块石碑。据记载,早在唐代德宗时期,著名文学家韩愈、刘禹锡等就听说过衡山有禹王碑的事。由此可见,最迟在唐代德宗以前,禹王碑就早已竖立在衡山上了。

直到南宋宁宗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有一个名叫何致的人游览衡山,在樵夫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这块禹王碑。他照原样拓描下来,回到长沙,摹刻了一块碑竖立于岳麓山。从此,峋嵝峰的禹王碑名扬四海。据描述,碑面宽110厘米,高184厘米,共77字,每字径约17厘米。据学者研究,这篇碑文既不同于甲骨钟鼎文,也不同于籀文蝌蚪文,很难辨认,杨慎释文也只是一说,难做定论。

有些人根据神话传说猜测:禹王碑正面所刻77个奇字就是大禹记述的有关治水方略的内容。但传说毕竟是传说,要揭开石碑的真正面目还要依靠科学。据明代学者杨慎等对禹王碑的考译,全文77字,有两层意思,一是舜命禹去治水;二是禹治水历尽千辛万苦,累弯了腰,长年泡于水中,连汗毛也掉了,最后治平了九州洪水。还有其他学者考证过,结果大同小异。

许多学者认为,一个人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创造如此复杂的汉字。目前史学界、书法界普遍同意一种观点:汉字是远古时代的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几经约定俗成后,为人们共同认识、使用而创制的。但禹王碑上的字形为何如此奇怪,既不像大篆,更不像小篆,也没有一点甲骨文的痕迹,恐怕仅凭这些文字是考证不出其内容的。

禹王碑至今仍是一个无法彻底揭晓的谜,它涉及远古历史及古文字发展问题,只有等待哪一天像甲骨文一样被大量发现,才有可能通过相互对照来解读。

延伸阅读

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在治水的十三年中,曾经有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但都没有进去看一看。

第一次带人修渠路过自己的家门口,他的儿子刚刚出生,正在啼哭。他多么想进去看看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啊!可又一想,前边还有许多事等着他去办,就转过身,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大禹第二次路过家门时,妻子抱在怀里的儿子己经会说话了。妻子看到他一副疲惫的样子,心疼地让他回家休息休息,央求说:“你只留半天行吗?你看,你的衣服也该补一补,草鞋也该换一双了。”大禹没有答应,用带有歉意的口吻说:“洪水势大,我是不能留下的!”便又追赶队伍去了。

大禹第三次经过家门口的时候,己经十多岁的儿子使劲把他往家里拉,边拉边叫他母亲过来接父亲。大禹深情地摸摸儿子的头,叫儿子告诉母亲,治水的大业完成,一定回家来陪伴他们,又匆匆地离开了。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传遍了各地,感动了跟随他治水的民众,大家齐心协力,最终制服了水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