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045

第45章 仙字潭摩崖石刻之谜

仙字潭的两山夹峙,溪流弯曲成潭,北岸峭壁林立,岩壁上散布着几组古怪苍老、似字又有别于传统观念上的文字,似画又过于抽象变形的文化符号,由于年代久远,深奥难懂,讹传为神仙所书,故名“仙字潭”。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苦田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北34公里,九龙江支流汰溪的北岸。在葱葱郁郁的山岭中,点缀着富有民族风格的圆形民居。蜿蜒在山脚下的汰溪之水十分清澈,在此处折而东流,形成一个较大的河湾。而被人们称呼为“仙字”的古刻,就镌刻在汰溪旁这些赭红色的山岩上。仙字潭摩崖石刻共有6处,自东往西长30多米。除一处汉字“营头至九龙山南安县界”外,其他5处共36个符号,最大的长0.74米、宽0.35米,最小的长0.13米、宽0.1米。既像图画,又像文字,有的如王者坐地,有的仿武士争斗,有的若舞女蹁跹,有的如兽面狰狞,有的像俘虏被执,有的似人首落地,千奇百怪,其意难以索解。

神奇的“舞人”

仙字潭的石刻中,最突出的也最多的就是“舞人”。在大约有180平方米的变质岩的悬崖上,舞人几乎分布在每一处地方。福建境内,反映人们的生活的岩画较少,而仙字潭的石刻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其中,第一组中的舞人是最为热烈、狂放的。第一组的石刻,位于整幅画面的最西侧,高0.8米,宽0.3米。画面上方的人物手臂,一只向上伸举、一只向下扬出,两腿呈弓步。这种舞蹈者的形体和舞姿,在很多岩画中部可以看到,是一种常见的舞蹈动作,图案化十分鲜明。

仙字潭石刻中的舞者形态各式各样:有双臂上举的,有一臂上举、一臂卡腰的,有一臂折肘下垂的,有双臂下扬作蹲步的,甚至有双手持棍棒的,千姿百态。他们往往戴着各种颈项饰品,通常以两个圆点表示。有的画面中,杂在舞者中间标志着一些数字,表示舞者的人数。尤其令人注目的是,在舞蹈的行列中,还有不少兽面和无头的人体,以及众多的圆形的坑穴,有鲜明的祭祀的意义。

有人说这是类似甲骨文或商周青铜器铭文的一些文字;也有些人认为,这是古代土著民族活动的记事岩画,内容大致为描写部落酋长庆功宴乐的场面,记录战绩,以示武勇。对于仙字潭石刻中的图案和符号究竟“是字,还是画”,学术界始终存有争议。这也把仙字潭的传奇推向了新的研究领域。

延伸阅读

仙字潭摩崖石刻的传说

华安岩刻,相比较它们所处的峭壁、悬崖,这些字刻显得是那么平整。根据古书《漳州府志》中的记载,说早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人将汰溪边这些仙字的拓本拿到了洛阳。当时唐朝的大儒学家韩愈是尚书郎,他看过这些拓本之后竟然说,他认识这些字,并且指称那是上苍关于祭神仙的

令。可是后来漳州主修地方志的文官却始终不明白仙字潭的群舞图岩画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韩昌黎能够有这么大的本领,认出这些字的面目?他们在志书中也发出了疑问:“韩公何所据?” 对此,古文字学的学者也根据古代的文献书籍记录,作出了种种推断,但至今尚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