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042

第42章 “九鼎”下落之谜

据传,夏朝初年,大禹划天下为九州,州设州牧。后夏启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以一鼎象征一州。

九鼎,据传是夏朝建立以后所铸,象征九州。商代时,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的鼎,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天子、皇储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因此,鼎很自然地成为国家拥有政权的象征,进而成为国家的传国宝器。九鼎,几千年来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传世之国宝,是我国青铜器时代的集中代表。从铸造工艺技术上看,它们标志着中国的历史已结束了野蛮时代,进入了文明的时代。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有关九鼎的资料不绝于历代史册,但早在二千多年前它们就已不知下落。

九鼎沉没在彭城

夏王朝灭亡后,九鼎为商朝所得。600年后,商纣王时,周武王联合诸侯国伐商,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九鼎旋成为周的镇国之宝。春秋时,诸侯国势力不断强大,周朝统治日渐衰落。齐、晋、秦、楚、宋五霸先后称雄,皆有意图九鼎以代周室。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北伐陆浑之戎,进军周室边界,观兵周郊,以显示武力。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前去劳军。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九鼎之大小、轻重。王孙满知其心怀叵测,针锋相对地回答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于有没有仁德和天命,不在于有没有九鼎和九鼎的大小轻重,周王室虽然衰微,但天命未改,九鼎的大小轻重是不能随便泄露的。”楚庄王又说:“九鼎没有什么稀奇的,有足够的铜,谁都可以铸造,楚国在战场上所缴获的各种兵器就足够铸九个鼎了。”王孙满则正告楚庄王:“九鼎是神圣的镇国之宝。夏桀暴虐,被商朝推翻,九鼎传给商汤;商纣王荒淫,被周所灭,九鼎传给周武王,现在必然还保存在周室。”楚庄王自讨没趣,悻悻而回。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莫不觊觎周王室的九鼎。秦国最有条件并吞六国统一中国,天下尽归,自然要占有国宝九鼎。公元前258 年,秦国灭周,秦昭襄王就把九鼎迁到秦国国都咸阳去了。这标志着秦国完全取代了周王室的地位。相传迁鼎途中,船过泗水时,豫州鼎(即洛阳鼎)突然由船上飞起,化为巨龙没入水中,寻而未果。这样,秦始皇登位时鼎就只有八只了。九是数中之最,秦始皇希图自己的权力达至无以复加的程度,自然要极力寻回那只失落的鼎。秦始皇听到有人说九鼎沉没在泗水之下,当他出巡泗水彭城的时候,曾派人潜水打捞,结果徒劳无功。秦始皇没能寻回那只鼎,而另外的八鼎秦以后也渐渐失传。九鼎的下落终成千古之谜。

九鼎被销毁铸成铜钱

到了清代,九鼎之下落更加难以考察寻觅。一个流行最广的说法是:东周王室在衰落的过程中,各个实力雄厚的诸侯国虎视眈眈,力图取周而代之。象征王权和“天命所归”的九鼎,自然成为各诸侯必欲夺之的稀世国宝;此时周王室财政困难,入不敷出,于是销毁九鼎以铸铜钱,对外则诡称九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说其中一鼎已东飞沉入泅水之中,免得诸侯国兴兵前来问鼎,自找麻烦。这一说法虽似有理,但提不出任何一点史料加以证实。

纵观中国历代史籍,关于九鼎下落的材料虽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据,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在地下埋藏的古物中,九鼎今天究竟是否还存在?在历史上,根据历代史书记载,九鼎确实曾作为夏、商、周三代的镇国之宝,相传了二千年,并且从未发现过古人关于九鼎已销毁的历史记载。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或许,今后会有揭破这个千载之谜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见天日之时。

延伸阅读

九鼎是怎样铸造的

据《左传》中记载:夏朝初年,大禹划天下为九州,州设州牧。后夏启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他事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著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国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显示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是顺应“天命”的。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定鼎”,成为全国政权建立的代名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