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031

第31章 蔡伦为什么有两座墓

蔡伦(63~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郡耒阳人,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这一发明,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大大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蔡伦,永平末年(公元75年)入宫为宦官。历任小黄门、中常侍兼尚方令、长乐太仆等职。元初元年(公元114年),安帝封其为龙亭侯(封地在今陕西省洋县龙亭铺镇),食邑三百户。蔡伦为人敦厚谨慎,关心国家利益,曾“数犯严颜”,匡弼时政。他勤奋好学,办事专心尽力。窦皇后随葬宝剑及其它物品,亦由其设计、监制,“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永元四年(公元92年),蔡伦任尚方令后,利用供职之便,常到乡间作坊察看,见蚕妇缫丝漂絮后,竹簟上尚留下一层短毛丝絮,揭下似缣帛,可以用来书写,从而得到启发,便收集树皮、废麻、破布、旧鱼网等原料,在宫廷作坊施以锉、煮、浸、捣、抄等法,试用植物纤维造纸,终于造出植物纤维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他将造纸过程、方法写成奏章,连同造出来的植物纤维纸,呈报汉和帝。和帝大加赞赏,蔡伦造纸术很快传开。人们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全国“莫不从用焉”。

公元121年,东汉朝廷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牵扯到蔡伦,汉武帝命令他投案。蔡伦耻于受审,随即洗浴全身,换上最漂亮的衣服,服毒自尽。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这位伟大的发明家在去世后,不知是谁为他立了两座墓。

第一座墓位于陕西省洋县城东8千米的龙亭镇龙亭村。墓祠分为南北两部分,墓区居北,墓冢高约7米,长30米,宽17米。墓园原占地25亩,现为6亩。园内有建筑设施13处。花木葱郁,古柏参天,碑石林立,青竹吐翠,丹桂飘香,殿宇古朴典雅,塑像彩画栩栩如生。其南为祠,祠的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为山门、拜殿、献殿,正殿大门上高悬有唐代德宗皇帝的御书“蔡侯祠”匾额。殿中有蔡伦塑像。右侧壁上绘有“蔡伦纸”制作工艺流程图,左侧壁上绘有蔡伦于公元114年封为龙亭侯的谢恩图壁画。在蔡伦祠中轴线两侧还有钟楼、鼓楼、厢房、戏楼等古建筑和近代书法名家于佑仁为蔡伦墓祠所题草书真迹。

第二座墓位于湖南省耒阳县,这里是蔡伦的故里。耒阳墓修建于东汉时期,在近代战争中遭受过多次破坏。1953年,耒阳县人民政府对它进行了整修。1959年,郭沫若先生也为它亲笔题写了“蔡伦之墓”。

这两处古墓,到底哪一处才是真正的蔡伦墓呢?蔡伦死在封地,封地就是现在的陕西省洋县,按常理来说,他应该就近埋葬。再加上东汉时期交通不便,封地距离他的家乡耒阳数千里,归葬家乡似乎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如此说来,洋县的蔡伦墓应该是真的。

那么,耒阳的蔡伦墓就是假的吗?耒阳是蔡伦的故乡,会不会是他的亲属想方设法将蔡伦归葬回家乡了呢?如果说当时不可能,那么,会不会是依照某些古人的做法,比如曹植墓、杜甫墓等,死后再从洋县移到耒阳的呢?

这两处墓地到底哪个是真的,目前没有任何可信的资料可以考证。关于蔡伦为什么会有两座墓的问题,也就此搁置了下来。

延伸阅读

蔡伦与造纸河

传说,有一天,蔡伦带着几名小太监出城游玩,来到了离城不远的氏县陈河谷,也就是凤凰谷。只见溪水清澈,景色宜人。赏景间,蔡伦忽见溪水中积聚了一簇枯枝,上面挂浮着一层薄薄的白色絮状物,扯扯挂挂,犹如丝绵。

他命小太监找来河旁农夫询问。农夫说:“这是涨河时冲下来的树皮、烂麻,扭一块儿了,又冲又泡,又沤又晒,就成了这烂絮!”

蔡伦受到启发,几天后,率领几名皇室作坊中的技工来到这里,利用丰富的水源和树木,开始了试制。剥树皮、捣碎、泡烂,再加入沤松的麻缕,制成稀浆,用竹捞出薄薄一层晾干,揭下,便造出了最初的纸。但一试用,发现容易破烂,于是又将破布、烂鱼网捣碎,将制丝时遗留的残絮掺进浆中,再制成的纸便不容易扯破了。

蔡伦挑选出规正的纸张,进献给和帝。和帝试用后龙颜大悦,并告天下,推广造纸技术,而造纸的地方自然也有了名气,人们便把这条河称作了“造纸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