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015

第15章 杏花村今在何处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有一首千古传诵的七绝《清明》诗,清新隽永,言尽意蕴,脍炙人口,一直传诵,至今不衰。

每年二三月间,当那一树树杏花绽蕾欲放或是纷纷盛开之时,人们难免会想到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在何处呢?数百年来,众说纷纭,近年来争论尤烈,大致有四种说法:

山西省汾阳县

有人认为《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即山西汾阳县杏花村,近年来报刊杂志上首先提出此说。理由是相传自南北朝以来,汾阳即以产酒著名,汾酒享有“甘泉佳酿”之誉;天下杏花村之多难以胜数,而有这般名酒的杏花村确实独在汾阳。

但是根据《杜牧年谱》记载,杜牧一生从未到过山西,怎么可能在汾阳喝酒?汾阳清明从不下雨,有时还要下雪,又何来“清明时节雨纷纷”呢?两个疑问切中要害。看来,山西汾阳杏花村不是“真正的”杏花村。

安徽池州市

有人说安徽省池州市的杏花村才是诗中所指的“杏花村”。理由是这个杏花村在贵池县西南,古时也以酿酒著名。而杜牧在会昌四年(公元844年)九月由黄州刺史迁池州刺史,会昌六年九月又迁睦州刺史,在池州整整两年。所以清人郎遂写了《贵池县杏花村志》,将杜牧《杏花村》收入。后来《江南通志》亦将该诗收入,并言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在贵池。

这个理由较山西汾阳县说法充分。但细细体味杜牧《杏花村》诗,疑窦也便接连而来:一是写《清明》时杜牧已经上任半年,他嗜酒如命,哪能不知杏花村去处而向牧童问路?二是既然为官,喝酒自有下人服侍,杜牧又何必亲自去讨买呢?如此推断,这里的杏花村也不“属实”。

江苏宜兴

也有人认为,江苏宜兴杏花村才是真正的“杏花村”。他们的观点是,杜牧晚年罢官后住在湖州,此时杜牧有些萎靡不振,便常到邻县宜兴游览解闷,并住在宜兴十里碑,还在那里修建了一座水榭。而据地方志记载,十里碑附近有个村落,四周多有杏树。显然,这里就是杜牧笔下的杏花村。

遗憾的是,此说最终也被否定:经考证,此地没有“酒家”,更不曾有过酿酒历史,《清明》所写情景,与这里一点关系也没有。

江苏丰县城东南十五里处

其理由是:根据诗意,该诗为杜牧途中所写,由“路上”、“借问”说明杜牧对周围的情况并不熟悉。那么杜牧什么时候路过丰县的呢?查杜牧年谱,杜牧一生自外郡迁官赴京共四次,有三次过丰县境:大和九年(公元835年)由扬州节度掌书记迁监察御史;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八月由睦州刺史迁司勋员外郎;大中五年(公元851年)秋由湖州刺史迁考功郎中,皆取道运河,经扬州、宋州(河南商丘)、汴州(河南开封)入京。大中二年杜牧曾作宋州宁陵县记。丰县杏花村即在运河至宋州的道上。古时丰县曾属于宋,并且丰县是刘邦的故乡,所以杜牧过丰县境,写一首《杏花村》的诗,是合乎情理的。

然而如今丰县城东南十五里一代并无杏花村,只有一村,今名张杏村,至今家家门前院里尚且植杏树三五株,可是该村向来不产酒,看来丰县说也难以让人置信。

几处“杏花村”均被否定,然而,杜牧诗中杏花村是确有无疑的。那么,这位才学显赫的杜樊川,写的究竟是哪个杏花村呢?这确实吊足了后人们的胃口!

延伸阅读

“端午节”的习俗——戴香包

山西杏花村的白酒醇香可口,年代长久。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发掘出许多汉代的制酒工具和酒器,推测这里大约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就大规模地酿造白酒。据载,到了唐代,村里酒店已经有七十二家了。杏花村的酒闻名于世,李白和杜甫也曾在此饮酒作诗。据说,到了清朝,杏花村的酒家已经有了二百二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