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016

第16章 桃花源在哪里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桃花源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

一千五百多年前,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一篇千古名文《桃花源记》(为其诗《桃花源》之序)。说是武陵地方的一个渔夫,沿着一条小溪行舟捕鱼,忽然看到一片桃花林。桃林深处有一座山,山中有一个缺口,渔夫丢下船从缺口里走进去,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土地平旷,房屋整齐,人民生活古朴而富裕,男女老少熙熙为乐。人们看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清了状况后,纷纷请他回家吃饭饮酒,自称祖先是为了逃避秦时的战乱,逃进桃花源来生活的。他们根本不知道秦以后有过汉朝,汉朝以后又有晋朝。渔夫在桃花源里住了好几天,就与他们告别。出了桃花源,以后再去寻找却找不到了。

人们普遍认为,《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确实存在或至少存在原型的。但是关于桃花源的地址却众说纷纭,目前比较有名的“桃花源”有如下这些地方: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

竹山古称武陵县,属汉中郡,在秦朝就有了。晋时,武陵县属上庸郡。而竹山境内的堵河旧称武陵河,河中峡谷至今还叫“武陵峡”。尤其是,峡谷入口处的村子叫桃花源村,属竹山县官渡镇;出口处的村子叫桃花源乡,属竹溪县。这与《桃花源记》中所说完全对应。

而且,《桃花源记》里说,武陵渔人从桃花源出来后,把这件事告诉了郡太守,太守便派人寻找。后来南阳刘子骥听说此事,也欣然前往。均未果。古时信息不畅,分析起来,这个郡肯定与南阳很近,所以南阳刘子骥才会听说此事。而与南阳相邻的郡只有上庸郡。因此,桃花源在竹山的可能性很大。桃花源人是避秦乱而躲到山里去了,而秦乱就是发生在汉中郡与南阳一带,这里是古战场,因此附近老百姓会就近跑进隐蔽的大山中。这里的自然景观,更符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很不易于寻找,连世世代代生活在附近的当地老百姓都很少进去。无论从地容地貌还是从历史文化上讲,竹山桃花源更像原型。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

常德桃花源风景区始建于晋代,到唐宋时发展到鼎盛阶段,在元代时毁于战乱,明清以后又开始复兴。临沅江,靠群山,古树修竹遍面,《桃花源记》里所描绘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意境尚可寻觅。

由于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的深远影响,凡唐之著名诗人、文学家、士宦、道人等对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观几乎都顷心向往。据记载,在桃花源留下诗文的唐代名人多达四五十名,包括孟浩然、李白、韩愈、苏轼等大文豪。至宋朝,桃花源得到了更大的开发与修复,成为其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从以上情况看,桃花源在唐宋时期得到如此的发展,是否和《桃花源记》有关呢?

关于“桃花源”在哪里还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但是究竟在什么地方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答案,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延伸阅读

陶渊明的“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交织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