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014

第14章 李商隐《无题》诗之谜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雅致,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由于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

李商隐一生诗作很多,流传下来的就有六百多首,可分为政治诗、咏史诗、抒情诗、咏物诗、无题诗五大类。其中“无题诗”成就最大,这类诗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一以上。这些诗,表面上看起来都是以淡淡的情思、华丽的词藻来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爱情和相思的痛苦。但诗中却又寄托他意,让人难以理解。例如《七律无题》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可称得上家喻户晓,并广为人们引用。然而,诗中所蕴涵的真正含义,却十分隐晦、难以理解。时至今日,《无题》诗依然是一组可望不可及的美丽谜团。

单从字面来看,首联写离别时的难舍之情,次联写对女子的相思之苦,第三联是设想女子也在日夜思念着他,而末联则笔锋一转,想象着青鸟替他传递书信,帮他探看远在他乡的意中人。这首诗的表面意思很好理解。但仔细想想,又有许多不解之处。诗中的“女子”指的是谁呢?“蓬山”又寓意何物?长期以来,关于这首诗的真实含义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这首诗并不是爱情诗,李商隐只是想借诗来表达自己在仕途上的失意和不甘沦落的心情。而且据说,李商隐本人也否认这是爱情诗。既然不是爱情诗,他又想借助这首诗寄托什么呢?这还得从他的生平说起。

李商隐从小才华出众,17岁便受到太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并三次资助他到长安赶考。25岁时,经令狐楚推荐,终于考取了进士,留在朝中任校书郎。后令狐楚去世,李商隐在政治上失去了支持,只好投靠当时的经原节度使王茂元,并娶了王茂元的女儿为妻。

可在当时,朝廷里的官员分为势不两立的两大派,一派是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另一派是以牛僧儒为首的“牛党”。当时牛李两党恩怨很深,之间长期争执不下。正是这种党派之争,给李商隐埋下了烦恼的种子。这也很有可能就是这首《无题》诗的写作背景。

到底怎样理解李商隐的无题诗已成为历来学者的一大争论,一些人认为应该把李商隐的诗看作是他的一种感情寄托。清代的朱鹤龄就认为,男女之情与君臣朋友之情完全相通。如《楚辞》就是借“芳草”、“美人”来表达君臣之义的。试想,李商隐因为党派之争,身处政治的漩涡,讲话怎敢直抒胸臆?所以他的无题诗不能看作是情意绵绵的爱情诗,而多是有所寄托,借男女情爱来表达这种既怨恨又渴望的复杂心情。

还有些人则认为,分析李商隐的无题诗要就诗论诗,不能坚持同一标准,任何诗都有作者的某种寄托,只是有些可以分析到,而有些无法知晓。如“月中霜里斗婵娟”、“终遣君王怒偃师”诸篇皆是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但也有寄托。如果非要弄清诗中的寄托之意,还需要认真斟酌。

实际上,到底如何解读李商隐的无题诗至今仍无统一意见。

延伸阅读

李商隐的家世

李商隐的家世,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担任过最高的行政职位是美原县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阳县尉;祖父李,曾任邢州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隐出生的时候,李嗣任获嘉县(今河南获嘉县)令。在李商隐10岁前后,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亲、弟妹们回到了河南故乡,生活贫困,要靠亲戚接济。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他还要背负撑持门户的责任。后来,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