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013

第13章 《西游记》中孙悟空原型之谜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优秀的神话小说,也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小说以整整七回的“大闹天宫”故事开始,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要的地位。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猪八戒、沙僧的大师兄。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有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的伪装;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随心变化。他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与如来佛祖斗法,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后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孙悟空的形象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善良、正义、不阿的情怀和追求。

《西游记》成书至今已有很漫长的历史,而关于其主角孙悟空的原型问题至今仍争议颇多。关于孙悟空的原型有以下几种说法:

唐代高僧“释悟空”说

释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车奉朝,公元751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罗国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师。释悟空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点也始自西安,回来时在西域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多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有学者认为,在“取经”故事漫长的流变过程中,人们逐渐将释悟空的名字与传说中陪同唐僧取经的“猴行者”的名字联系并捏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无支祁”与印度神猴哈奴曼说

鲁迅认为,魏晋以来,佛教典籍的翻译渐多,所以印度的故事也在民间广泛流传,文人们喜欢其新颖奇异,有意或无意中使用,于是这些故事慢慢变得中国化。具体到孙悟空的人物形象,鲁迅则认为应当来自中国民间传说,他举唐朝人李公佐小说中的怪兽——淮涡水神无支祁为证,认为孙悟空是由此演变而来的,从而认定孙悟空的原型来自中国本土。

胡适对此看法不同,他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他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中找到一个神猴哈奴曼,认为这才是孙悟空最早的原型。

作者本人

也有人说孙悟空的原型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本人,当时社会黑暗,作者以写书的形式将自己的愤懑发泄了出来。其中孙悟空大闹天宫,自封齐天大圣的经典章节,就包含了作者吴承恩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而抒发出的情绪,而孙悟空的家乡花果山相信是作者看破世俗心中向往的居所。

《西游记》的创作年代距今太过久远,关于孙悟空原型的争论,只能是后人的理解和猜测。

延伸阅读

孙悟空名字的由来

中国西游管理第一人马修鹏认为,“孙”是因为悟空本是猴子,源于“”, 而“悟空”这个名字是有很深寓意的。“悟空”就是“悟道”,“悟道”就是“悟空”,“空”就是“道”,“道”即是“空”。“悟”有着感悟、领悟、觉悟的含义,其中本身就代表着修炼、修心的意义。“悟”是一个过程,而“空”则指的是一种结果,通过多年的修炼、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要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当达到“无我”的状态之时,也就是真正修成正果之时,此时的他真正有了“道”,而这种道是一种无我之道,就像《道德经》里说: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是无法说明白的,能说清楚的道不是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