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114

第114章 武当山金顶迷雾重重

武当山主峰天柱峰顶上的金顶,是武当山的精华和象征,也是武当道教在皇室(明成祖朱棣)扶持下走向鼎盛高峰的标志。

中国四大道教祖庭之一的武当山,位于湖北十堰市丹江口境内,方圆240公里。它高险深幽、气势磅礴,标奇孕秀,云飞雾荡。千百年来,它孕育了道家武术流派——武当拳、武当太极剑。今天的电视荧幕中的古典武打剧,如《倚天屠龙记》、《武当》等,都讲的是源于湖北武当山中的“武当派”。武当山除风景秀丽之外,还有许多自然之谜。

武当金顶为何百年不锈?

武当金顶是一座铜铸宫殿,虽然经过400多年的风吹雨打,铜铸的屋顶却从来没有生锈过,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者们经多次考察后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受“雷火炼殿”影响而造成的。

武当山气候多变,铜铸金顶又在天柱峰上,是座庞大的导电体,很多带电积雨云都朝金殿运动。当达到一定距离时,云顶与金顶上的尖角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电位差,使空气电离,拉成弧线,即闪电。同时强大的电弧使周围的空气剧烈膨胀而爆炸,于是电弧发生变形而成了火球,并发出惊天动地雷鸣,即“雷火炼殿”。金殿除鎏金部件外,一些生了锈的铜铸件、铁栏杆,一经炼殿,霎时间,像用除锈剂擦拭过一般,立刻恢复到原来面貌而金光闪闪。然而解放后,政府为了使金顶避免雷击,保护文物,于1958年在金顶上安装了避雷针。想不到,这样一来,奇观反而因之而完全消失。

因此,有人认为金顶百年不锈可能是雷电在起作用,不过也是待解之谜。

神灯为何长明不灭?

金顶上铜铸鎏金的金殿,建于1416年,面阔进深均为三间,高5.44米,宽5.15米,重檐迭脊,翼角飞举,下有圆柱12根。殿基为花岩石砌成,内供真武大帝神像。殿内神像、几案、供器全为铜铸。到金殿游玩的人,都会看到殿内神灯长明不灭,即使殿外狂风大作,殿内神灯火苗仍一丝不摇不闪。大殿自1416年建成,到2006年的590年间,神灯从未熄灭过。无论当地府县市志的记载,还是武当山文物志上的描述,甚至山中道士的介绍,均是如此。即便是“文革”动乱时,亦然如故,堪称奇观。

据湖北省社科院的科技人员测试,这是因为整个铜殿在铸造之初,就考虑到了大殿热胀冷缩的系数,铜殿在焊接上技艺高超,毫无铸凿痕迹,三面密不透风,殿内空气不能形成对流,风到殿口又被反弹回去,所以殿外狂风暴雨,殿内神灯仍可不闪不摇。神灯的供油系统,在大殿的夹墙内,信士捐赠的油料倒进去以后,一次可容千余斤,可供神灯十余年长燃不灭。

金马为什么会吐雾?

在金殿的屋脊上装饰有很多鎏金的铜龙、凤、马、鱼、狮等珍禽异兽,它们金光闪闪,栩栩如生。其中有一匹金马全身发黑,每到夏季,它口吐雾气,飘向碧空,化为紫霞。同时还发出“咴咴”的长啸声。人称“海马吐雾”。相传是它给雷公电母发出的信号。雷公电母听到叫声,火速赶到,即刻就会出现“雷火炼殿”奇观。

据考证,这匹金马内部是空的,里面充满了湿度很高的气体。雷雨前,武当山金顶气候闷热,冷暖空气上下剧烈交替,加上日光曝晒,金马体内的空气受热膨胀,便从口中吐出气体。气体在外界冷空气的影响下,凝成水雾,看上就像海马吐雾一样,这和人们严冬呼出的热气,遇冷凝成雾气是同理。金马那“咴咴”的长啸声,是上下交替的气流与马口相互摩擦而产生的。那么,古人又是怎样制造出这个铜马的呢?也许这也将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延伸阅读

传说有飞碟光顾过武当山

据《大岳太和山志纪略

拾遗》记载,武当山道教宫观的宏大工程于永乐十年(1412年)初步兴工之后,永乐皇帝派大臣隆平侯张信、马都尉

带着御制祭文到武当山各大宫昭告真武之神。深夜,大家整理好一切准备祭,这时,从满是繁星的晴朗夜空的西北方向飘过来一团“黑云”。这团“黑云”形状很像一个大车轮,当飞在玉虚宫后距山顶有一丈多高时,就像大草帽那样盖在山顶上,忽升忽降,忽进忽退。后来又突然发生变化,“车轮”发生闪电般的光芒和隐隐的轰鸣之声。“车轮”里还隐约呈现旗招展之象。再后来,它又固定着不动,后来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古人根据“车轮”的特征:从西北而来,属坎水之象;黑色,为玄,进而分析,这是玄武神显灵,就急忙望空祭拜祷告。这个“飞轮”所有的特征都与飞碟相似,志中记载的传奇飞碟也是迄今为止目击资料中最独特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