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酒文化
6102600000073

第73章 唐及以前的酒肆文化

中国酿酒业十分发达,很早就有从市场上买酒的记载,如在渭水上钓鱼的姜太公吕尚就曾在商都朝歌市上卖酒。但酒楼的出现大约在汉代以后。

酒肆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无从考证。大抵在商代,酒已走上市面。据说,姜太公曾于商代末年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市上卖过酒。《墨子》中讲到“酤酒”,即买卖酒,可见周代也有酒肆了。

周代初期,人们发现在高楼或高台饮酒,不仅清静、凉爽、空飞流转,而且可以开阔眼界,望月观日,俯瞰风光,优于平地,是饮酒的佳处。于是,真正意义上的酒楼便应运而生,历朝历代都建楼筑台。

三国时著名的酒楼有黄鹤楼,据《列仙全传》记载:

费文袆,字子安,好道得仙。偶过江夏辛氏酒馆而饮焉,辛饮之巨觞。明日复来,辛不待索而饮之。如是者数载,略无吝意。乃谓辛曰:“多负酒钱,今当少酬。”于是取橘皮向壁间画一鹤,曰:“客来饮,但令拍手歌之,鹤必下舞。”后客至饮,鹤果蹁跹而舞,回旋宛转,曲中音律,远近莫不集饮而观之。逾十年,辛氏家资巨万矣。

后子安复至辛氏酒馆,横笛吹奏,白云自空中而下,画鹤飞至子安前,遂跨鹤乘云而去。辛氏即于飞升处建楼,名黄鹤楼焉。

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曰: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时,随着东西交通的发展,市民社会的形成,酒肆迅速发展起来。韦应物《酒肆行》描写唐代都城长安的酒楼:

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碧琉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

长安自昭应县(今陕西临撞)至都门官道,左右村店之门,当大路市酒,量钱多少饮之。亦有施者,于行人解乏,故路人号为“歇马杯”。

从临漳至长安的官道左右皆为酒店,可见当时酒店业的繁盛。文人墨客也多以酒楼作为宴饮、钱别之所,如岑参“怜汝不忍别,送汝上酒楼”是也。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诗,也表现了朋友离别之意,诗云: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唐朝时著名的酒楼还有山东济宁的“太白酒楼”,据郎廷极《胜饮编》记载:

太白楼,李白游任城时,贺知章为令,觞白于此。任城即今之济宁也。

自唐以后,历代文人墨客游济宁时,都会到此一游。唐代的时候,城市仍实行坊市制度,市区之内已多设酒楼。最有名的是《酉阳杂俎》中说的长安长乐坊安国寺的“红楼”,以及《广舆记》说的宝鸡县陈仓城内的卖酒楼。韦应物《酒肆行》是这样描写唐代长安城内酒楼的:“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碧琉玲珑含春风,银题綵帜缴上客……”不过,唐代酒楼已不仅限于城市才有,如刘禹锡的《堤上行》写道:“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墙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十流。”

延伸阅读

郑泉与酒

郑泉,三国时,吴国人,人称“酒中奇人”,据《笑林》记载说,郑泉“博学有奇志,性嗜酒。”他平生最大的心愿是:“愿得美酒五百船,以四时甘脆置两头,反覆没饮,惫即住而

膳,酒有斗升减,随即益之,不亦快乐!”

郑泉先生喝了一辈子酒还是觉得没够,临死之前反复叮嘱家人:“必葬我陶家之侧,庶百年后化而为土,幸见取为酒壶,实获我心矣。”他活着的时候天天喝酒还不算,还期盼死后尸骨化成泥土,能够幸运的被制作成酒壶,永永远远泡在酒里,生生死死与酒不分离!他对酒的执著真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