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酒文化
6102600000072

第72章 历史悠久的酒旗文化

作为一种最古老的广告形式,酒旗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这里的“悬帜”即悬挂酒旗。

酒很早就成为商品,在市集上买卖。《诗经

小雅》“无酒酤我”,意即没有酒,可以到市集上买。《论语乡党》中也说孔子不吃从市集上买来的酒。可见,春秋时酒的买卖已很普遍。既有买卖,就存在用什么办法招揽顾客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酒旗”。

大概在战国时,酒店已在店前悬挂酒帘来招徕顾客。酒旗作为酒家的标识,一般用青布缀于杆头,悬挂在酒店前,以招徕顾客。酒旗的颜色或青或白,尺寸可大可小。如洪迈《容斋随笔》所载:

今都城与郡县酒务几凡鬻酒之肆,皆揭大帘于外,以青白布数幅为之。

窦革《酒谱》:

无小无大,一尺之布可缝,或素或青,十室之邑必有。

唐宋以后,酒肆盛行,酒旗在文人墨客的诗词中更多地出现。李中《江边吟》诗:“闪闪酒帘招醉客,深深绿树隐啼莺”,韩侄《江岸闲步》诗:“青布旗夸千日酒,白头浪吼半江风”,说的都是唐时各地酒楼以酒旗招揽顾客的情景。宋代陆游《夏秋之交小舟早夜往湖中绝句》:“酒肺摇摇出竹篱,扁舟远赴野人期”,杨万里《晨饮横塘桥酒家小窗》:“饥望炊烟眼欲穿,可人最是一青帘”,反映的是宋代酒楼为了方便往来顾客,纷纷高悬酒帜,以招徕天下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酒旗也是随处可见,描绘了汴梁商业的繁荣。

据传,宋时画院曾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为题,让考生根据题意绘出一幅画。大多数考生“无不向酒家上着工夫”,或着意于酒家的豪华,或着意于饮酒者的豪放,只有一位考生独辟蹊径,“但于桥头竹外挂一酒帘,书‘酒’字而己,便见得酒家在竹内也”。结果,自然是这位考生独占整头。小说《水浒传》中也有关于酒旗的描写,如:“(鲁)智深离了铁匠人家,行不到三二十步,见一个酒望子挑出在房檐上。”武松打虎的景阳冈下一个小酒店,门前也悬挂着“三碗不过冈”的酒帘。

元人小令中,也多有歌咏酒旗之处,如张可久《山坡羊酒友》:“刘伶不戒,灵均休怪,沿村沽酒寻常债。看梅开,过桥来,青旗正在疏篱外。醉和古人安在哉。窄,不够筛。哎,我再买。”

除此之外,酒旗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酒旗的升降是店家有酒或无酒、营业或不营业的标志。早晨起来,开始营业,有酒可卖,便高悬酒旗;若无酒可售,就收下酒旗。《东京梦华录》里说:“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揭去望子。”这“望子”就是酒旗。随着社会的发展,酒旗如今已被高科技广告设施所取代。偶有仿古酒旗在林立的高楼间悬着,仍透着一股韵味,不过“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景致现代人已越来越难领略到了。

据《清碑类钞》记载:“帘,酒家旗也,以布为之,悬示甚高,唐、宋时习用之,由来已久,南省罕见。光、宣间,北省犹有之,迎风招展,一望而知为沽酒处。又有高悬纸标,形正圆而长,四周剪彩纸,黏之如缀旒者。”

高挑的酒旗和酒店所处的环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诗酒文化的一面旗帜。

延伸阅读

张翰与酒

张翰(字季鹰),晋代吴郡名士,曾在齐王司马手下任大司马东曹

,见天下大乱,秋风起,想起了江南的

羹和

鱼之美,不由叹道:“人生贵得适志,何为

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便挂印而去。他回到故乡,日日酣饮游,纵任不拘,人称“江东步兵”。有人婉借地劝他说:“以你的名望和才能,应该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现在这样以饮为常,以游为业,虽然一时快意,却没了身后的名声,太可惜了。”按名家道统,人生最大的目的是“显亲扬名”。但张翰却把酒看得比名重要,醉意地回答说:“使我身后名,不如跟前一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