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酒文化
6102600000070

第70章 古典名著中酒文化

酒伴随着人们由古走到今,渗透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酒与文学好像一对孪生兄弟,相辅相成。

中国古代名著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对酒的描写也体现古人对酒的认识,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酒文化的发展历程。

《水浒传》中酒文化

说到《水浒》,可都熟悉这样的场面:花和尚鲁智深不顾寺庙清规,为喝酒吃狗肉而闷得天翻地覆;行者武松酒足饭饱后打死了凶悍的老虎。这便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典型场面。

《水浒》第四回中引过一首诗,论述酒的利弊:

从来过恶皆归酒,我有一言为世剖。地水火风合成人,面曲米水和醇酎。酒在瓶中寂不波,人未酣时若无口。谁说孩提即醉翁,未闻食糯颠如狗。如何三杯放手倾,遂令四大不自有!几人涓滴不能尝,几人一饮三百斗。亦有醒眼是狂徒,亦有神不谬。酒中贤圣得人传,人负邦家因酒复。解嘲破惑有常言,酒不醉人人醉酒。

诗后作解释说:“但凡饮酒,不可尽欢,常言:‘酒能成事,酒能败事。’便是小胆的吃了,也胡乱做了大胆,何况性高的人。”

小说中,每次开打,无论是人打人还是人打兽,也不管是好人打坏人,还是好人误打好人,其他的如练武、比试、复仇、济贫、打抱不平、无端寻衅之前或之后,也大抵有一段大喝其酒、大吃其肉的描写。其中较为精彩的还数武松打虎前的那一段:

只见店主人把三只碗、一双著、一碟热菜放在武松面前,满满筛一碗酒来。武松拿起碗,一饮而尽,说道:“这酒好生有气力!主人家,有饱肚的买些吃酒。”……武松道:“怎地唤做三碗不江岗。”……武松笑道:“原来恁地。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酒家道:“我这酒叫‘透瓶香’,又唤做‘出门倒’,初入口时,醇好吃,少刻时便倒。”

这里,有意思的倒是那酒的名称和效力。此酒也许只是普通的农家酒,但一则此地闹虎患,喝酒过岗就显得很稀奇;二则此酒的名目取得妙。“出门倒”俗气了点,“透瓶香”却是个好品牌,可见当时店家的聪明智慧。

《红楼梦》中酒文化

《红楼梦》中描写的有名有姓的人物上百人,无不饮酒,除了栊翠庵的妙玉例外。书中对饮酒的描写很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代中国人饮酒的普遍性。当然,达官贵人和庶民百姓在饮酒的规格和层次上有很大的不同,主子和奴才更是泾渭分明。但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酒,主仆之间,小姐和丫环之间,又有融洽如鱼水的时候。

《红楼梦》写的封建社会大家庭的生活,封建社会对“礼”十分讲究,于用酒之礼更是如此。例如祭祀,用酒就有许多繁文缛节。这也难怪,因为古人用酒,首先就是从祭祀开始。《红楼梦》中对此自然也就有详细的展开。

延伸阅读

《红楼梦》中的酒为何酒

《红楼梦》中用酒有黄酒也有白酒,一般情况下都用黄酒,有时黄酒、白酒兼用,但也是以黄酒为主。第三十八回,“林湘魁夺菊花诗,薛

芜讽和

蟹咏”中便如是记载:

玉放下钓竿,走至座间,拿起那乌银梅花自斟壶来,拣了一个小小的海棠冻石蕉叶杯,丫环看见,知他要饮酒,忙着走上来斟。

玉道:“你们只管吃去,让我自斟,这才有趣儿。”说着便斟了半盏,看时却是黄酒,因说道:“我吃了一点子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痛,须得热热的喝口烧酒。”宝玉忙道:“有烧酒。”便令将那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玉也只吃了一口便放下了。宝

也走过来,另拿一只杯来,也饮了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