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酒文化
6102600000069

第69章 书法中酒文化

醇酒之嗜,激活了千余年不少书法艺术家的灵感,为后人留下为数众多的书法艺术精品。从王羲之酒后写《兰亭集序》到张旭醉后狂草,再到怀素酒后狂书,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传奇。

酒不仅能催发诗人和画家的创作灵感,它对于书法家,也具有激化兴奋的功能。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曦之和好友在兰亭雅集,曲水流觞之中,他于微醉中挥毫书写了《兰亭集序》,成为千古佳作。后来,他在清醒时又试写了数百次,都不能达到那种上乘的效果。

张旭与酒

张旭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他的草书连绵回绕,起伏跌容,线条厚实饱满,极尽提按顿挫之妙。当时的人把他的草书和李白的诗歌、裴曼的剑舞称为“三绝”。唐代文学家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也对他的草书推崇备至。张旭极喜欢喝酒,每次大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酒,变化无穷,好像有神灵在帮助他一样。据唐人在记载,张旭每次饮酒后就写草书,在书写的时候,挥笔大叫,把头浸在墨汁里,用头发书写。他用头发书写的字,飘逸奇妙,异趣横生,连他自己在酒醒之后,都大为惊奇。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对此有描述: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笔如云烟。

怀素与酒

怀素是唐代名僧,著名书法家,字藏真,精通禅理、禅趣。怀素的狂草,与他创作时嗜酒的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他常常酒酣兴起时,在寺院墙上、器皿上,甚至衣服上任意书写,不尽兴不罢休。他终日不离酒壶,以酒为伴,酒已成为他创作的必需品。怀素在《自述贴》中就说到自己在写书法时:

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欲书书不得。兴来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宣和书谱》中对怀素醉书的草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耸动当世,则后生晚学者,不啻膻蚁之。

可见怀素出类拔萃的书法艺术和精妙的墨迹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并且给予后学以强烈的影响。

元明书家与酒

元代有一位叫郭界的书法家,他和当时最著名的书画家赵孟、鲜于枢交往甚密。他的书法受赵孟

影响。俞希鲁撰写的《郭天锡文集序》中说,郭异身长八尺,有美须,善于辩论,是个堂堂然的大丈夫。郭界的酒量更是大得惊人,时人称他有“有鲸吸之量”。他在醉后,信笔挥酒,墨神淋漓,得之者如获至宝。

明代的祝允明嗜酒毫无拘束,笔迹天真纵逸,不可端倪。狂草学古人怀素、黄庭坚,他在临书的功夫上,同代人没有能和他比的。他是一位全能的书法家,能写古雅的行书、精致的小楷、篆隶、大草。

延伸阅读

元好问为葡萄酒赋诗

元好问(1190~1257年),字裕之,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代著名诗人。进士出身,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以故国文献自任,就金历代实录编纂之。

葡萄酒是果酒中历史最悠久、最大宗的一种酒。大约张出使西域后,由西域传来。东汉孟陀以一

葡萄酒换回一个凉州刺史,可见其珍贵。关于葡萄酒,晋张华《博物志》有这样的记载:“西域有葡萄酒,积年不败,俗云可十年饮之,醉弥月乃解,所食逾少,心开逾益,所食逾多,心臆逾塞,年逾损焉。”而元好问更为葡萄酒作赋,可见其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