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酒文化
6102600000036

第36章 酒祭神灵

在原始社会,万物有灵的观念逐渐形成。直至进入文明社会,这种观念依然保留在人类心里,而这也是祭天、祭地、祭山出现的原因。

祭祀天地始于夏商,当时出现“帝”崇拜,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祭天。到了周代,当时称之为郊祭,在冬至这天,国君要在国都的南郊圜丘举行祭祀。

祭天

周代祭天,因为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祭天是为君权神授的最高统治者服务。祭地是在夏至的时候进行的,它的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最早祭地是以血来祭祀的,后来使用酒食来祭祀。

祭山祈雨

祭山祈雨是我国的传统民俗,这种民俗与古代礼制有着密切的联系,历代王朝都很重视祭山。东汉延熹七年(164年)就出现以酒祭山的记载:

当时,常山国的相蔡仑等官吏,主持以酒祭山的活动。

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把祭山祈祷风调雨顺作为一种礼制规定了下来。如在唐代开元年间,政府就曾规定:

诸州县旱则祈雨,先社稷。又祈界内山川能兴去雨……若岳镇海读,州则刺史上佐行事;其余山川,判司行事。县则令丞行事。祀用酒脯醢;报以少牢。

为了祈祷降雨,朝廷还专门对祭祀作了明确的规定,其中就包括了使用什么酒,哪些牲畜都作了严格的规定,由此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祭山制度。这种制度世代沿袭,留下深深的烙印,民间在祈雨祭山时,也多使用祭酒行拜,以示虔诚。

五祀

中国古代还有五祀,五祀是指祭祀门、户、井、灶、中,也有作户、灶、中、门、行的。古人把五祀与五行、四季、五脏相互搭配,春祀户;夏祀灶;季夏(六月)祀中(中室);秋祀门;冬祭井。在汉魏时,则按季节行五祀,并且在孟冬之月总祭一次。到了唐、宋、元时,又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中、国门、国行、泰厉、户、灶,其中司命是宫中小神,它主督察人的年寿、行为、善恶;泰厉是无人祭奠的野鬼,主管人的生杀。明、清两代,仍祭五祀,于年末在太庙西庑下合祭。到了清康熙时,则免除了门、户、中、井的祭祀,只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高祭高(音méi)祭是我国古代最为悠久的祭祀活动之一,源起于上古,一般认为是由生殖崇拜演化而来。它既是庄重肃穆的宫廷礼仪,又是万众狂欢的民间风俗。古代宫廷大多设专门的场合予以祭祀,民间也各有名称不同的高罇祭场,踏歌舞蹈,谈情说爱,气氛热烈奔放。其中的某些形式,至今还保留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传统性节会中。

高之祭,设坛于南郊,后妃率九嫔等人都要参加。《汉书武五子传》中写到了高之祭,汉武帝生太子刘据,据说这就是祭高之功。

东汉时期,人们在腊日前一天祭高。此外,古人还祭先医,在元成宗时期,朝廷把三皇定为先医,令天下郡县加以祭祀。明、清沿用了这个体制,皆在皇宫的太医院里设殿祭祀。每年仲春的上甲日,皇帝派遣重臣官或太医院的主管官员主祭,全体太医陪祀。在古代这些祭祀神灵的礼节中,不管是王公贵族、士大夫主持的祭祀,还是一般的民间祭祀,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要先行酹酒,后宴饮。在祭祀神灵酹酒前,主祭人手举酒盅,恭敬肃穆,神色庄重,口中念念有词或默念祷词,向神灵祝祷,然后把盅中的祭酒,在地上分洒三点,再把盅中余酒洒在地上,形成一个半圆形,这样就酹成了三点一长钩的“心”字,寓意为心献,希望神灵享献。

延伸阅读

梅花饮酒

南宋皇室的宗亲赵卫道在忽必烈当政时被授以温州教授等职。赵卫道很喜欢喝酒,而且酒量很大,他还有个喜好就是——在醉酒之时,唱对古诗歌。一次,他和几个好朋友一起饮酒,几个人都喝醉了,躺在梅花树下。赵卫道看见梅树,竟然问:“为什么就梅花独独不饮酒呢?”然后,他大声喊来下人,取来好酒浇在梅花树的根上,并且和梅花树对唱词曲,他自己问梅树一句,然后再代它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