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病有所医的回顾—贵州民族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历程
49626800000009

第9章 贵州民族自治县医药卫生发展历程(2)

镇宁县卫生防疫站于1957年成立,前身为卫生防疫队。现设有办公室、防疫、卫生、地方病防治、检验等科室,拥有高倍显微镜、电热水温箱、恒温干燥箱、万分之一天秤、光电及沈度比色计、200毫安X光机、计划免疫冷链等设备,配有救护车、计划免疫车各1辆。基本能够供开展现代化卫生防疫工作使用。该县妇幼保健站建于1959年,前称为“妇幼保健院”,1961年改院为站。2000年,在青岛对口帮扶项目的资助下,综合大楼建成投入使用。主要负责妇保、儿保、遗传咨询、围产期保健等工作。设备有多功能检查床、五孔无影灯,儿童、孕妇体检器、显微镜、50毫安X光机等。县麻风医院1956年始建于镇宁县募役区马厂乡菜籽冲,原名麻风村。1959年迁址赵岩,现为赵岩麻风医院,有职工4人,人员统一由卫生部门调配,行政及经费为县民政部门拨给。1956~1988年,通过线索调查动员麻风病人入村治疗,共收入村(院)治疗278例,治愈190例,治愈率为68.35%。

镇宁县中医院建于1982年8月。到1988年,该院拥有DC-治疗仪、DB-治疗仪、红外气功治疗仪、刨片机等15种医疗设备。设有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科、肛肠科、西医外科、西医内科等10个诊疗科室。日门诊量达176人次,成为初具规模的中医门诊部。1989年中医住院部建成投入使用后,中医院快速步入规范化、持续发展轨道,至2004年,已形成功能齐全的综合医疗单位。

历史上,镇宁私人诊所主要以中医诊所为主。据1949年统计,全县有私人中医诊所9个,西医诊所1个。1989年,全县个体开业诊所有30多个。其中,中医诊所8个,西医诊所16个,中西医诊所7个。至2004年,全县私人诊所46个,其中,中医9个,西医35个。

1950年10月,沿河县卫生院经整顿后,兼管全县卫生行政事务工作。1952年6月,建立卫生科,负责全县卫生行政管理工作。机构几经变更,先后与文教科、民政科合并又分开,1981年10月改为县卫生局至今,下设办公室、纪检组、业务股、财会室等。如今,沿河县有医院28个,其中,县级医院1个,中医院1个,妇保站1个,疾控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卫校1个,乡镇卫生院22个,病床365张(其中乡镇170张);医务人员690人,其中,乡镇293人(专业人员268人)。村卫生员834人(其中村医445人,接生389人)。在医务人员中,有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9人、主治工程师163人、主管药师8人、主管护师30人、药剂师6人、超声波师3人。

松桃县已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77所,其中县级8所,乡卫生院28所(含中心卫生院7所),村卫生室441个。村卫生室是直接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基层医疗机构。2004年获得甲级资质的村卫生室有160个。全县医疗卫生单位重视自身建设,已拥有业务用房面积24148平方米,医疗教学设备2203台(套),病床417张,全县每千人达到0.63张。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发展到697人,村级卫生人员916人,其中乡村医生315人,接生员403人。在县级医疗单位工作的卫生科技人员中,大专学历以上为38.7%;在乡镇医疗单位工作的卫生科技人员,大专学历以上的占14.3%。全县现有的卫生科技人员中,有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125人。该县县人民医院是全县医疗卫生工作的龙头单位,发展建设比其他单位明显快得多。1950年,只有5名职工,年门诊量不到7000人次。当时只有一具听诊器、几把剪子、几支注射器。到1985年,医院业务用房及职工宿舍楼建筑总面积达9040平方米,年门诊总量达60000多人次。1989年,发展成初具规模的县内大医院,占地23100平方米,有不同结构的大小房屋25栋492间。除不动产外,固定资产达95.5l万元。2001年,组织资金940万元,购置CT、彩超等一批大型医疗设备,对住院治疗大楼进行全面改造,增加手术室面积420平方米,种草植树4600平方米,新建门诊综合大楼3200平方米,将医院环境改造得如同公园。截至2004年底,有卫生技术人员208人,其中职业医生64人,职业护士77人,达到编制标准的64%。业务用房面积4825平方米,病床175张,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不仅能处治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的常见或疑难病症,还可熟练进行中、上腹的胃、胆、胰、脾外科手术和子宫全切除以及宫颈癌手术,并成功开展了脾外伤修补术和软脑膜下血清除术。尤其是采用腹腔镜技术为病人解除肝胆内结石所造成的病痛,深受广大患者的好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印江县各医院医疗设备相当简陋,仅靠老“三件”,(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和简单的手术设备诊治病人。“文革”使印江原有的卫生管理体制和一些卫生机构遭到破坏,卫生人才培养一度停顿,卫生装备条件和服务能力下降,卫生服务的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广大群众“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严重困扰了卫生事业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印江县卫生工作在新形势的推动下,卫生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医疗服务条件明显改善,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卫生法制不断加强,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部分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得到控制或基本消灭,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从解放初期的40多岁提高到现在的69岁。印江县的卫生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国家医疗机构遍布城乡。截至2005年底,全县90%的乡(镇)卫生院都装备了X光机、B超、心电图机、显微镜、手术床,具备下腹部手术的医疗器械。以医疗技术为中心的县人民医院、县民族中医院拥有大型医疗设备,如:螺旋CT、腹腔镜、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日本产1700型彩超、500MAX光机、脑电图机、胃镜、心电图机、多功能麻醉机、肝病脑病治疗仪、血疗仪、牙科综合治疗机,膀胱机、人工呼吸机、尿十项检查分析仪等;其他配套设施有:细菌培养室、锅炉房、急救中心大楼、手术室、分娩室等。五六十年代,只能开展简单的下腹部手术、疝气修补术、创伤清创术等,现在可以开展较大的手术有:脑部开颅减压、胸部肺叶修补术、全骨科手术、全烧伤术、良性肿瘤摘除术、白内障摘除术及子宫切除术、卵巢肿瘤摘除术等。

至2005年,印江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1个,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7个(县医院、中医院、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站、单采血浆站),乡镇卫生院17个,集体所有制卫生所48个。国家医疗机构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66人,其中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106人,初级职称415人,其他人员31人。乡镇卫生院有大专、本科生19人。全县拥有病床440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1.04张,拥有卫技人员1.33人。全县共有卫生员、接生员614人,90%的行政村建立了卫生室,其中,30%的卫生室达到甲级村卫生室标准。

1950年9月道真县解放后,立即着手建设县卫生院,设置农村卫生机构。1952年12月,县人民政府设卫生科(1970年3月改科称局),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县医疗卫生工作。1953年新建县卫生院竣工,建筑面积697平方米,内设门诊、化验室、手术室和病房,人员18人,1956年4月更名为道真县人民医院。同时,各区、公社医疗卫生机构相继设置,后建立大队卫生室,形成县、区、乡、村四级医疗卫生防保网络。1980年,先后设立县防疫站、县卫生学校、县妇幼保健站、县药检所和县医药药材公司。1987年,全县有县、区、乡医疗卫生单位59个,建筑面积33187平方米,病床300张,医务员工445人;村医疗服务站(点)277个,有医师、卫生员、保健员、接生员600人;厂场、站和学校有医务室9个,医务人员10人。1990年1月建成县中医院,1994年设立县卫生监督所。卫生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面向农村,中西医并举,全社会参与,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方针。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管理机制,2004年底,全县有全民医疗卫生单位16个,其中县级综合医院1个,县级中医院1个、中心乡镇卫生院3个、一般乡镇卫生院11个;医疗卫生人员510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57人;房屋面积3.5万平方米;床位314张,其中县人民医院130张、县中医院30张、县计划生育妇幼保健中心10张、村卫生室144张;村卫生室179个,乡村医生335人;执业许可证的个体诊所44个。县人民医院建筑面积达7899平方米,内设中西医门诊部、住院部和相应科室共19个,日均门诊300余人次,年均住院3132人次。外科可做胆囊摘除、胃大部切除等手术。置有纤维胃镜、脑电图检查仪、B超、500mAX光机、血流变学检查仪、救护车等大型设备,能开展腹部、脑部检查及手术,还开展疝气聚丙烯网片修复术等新技术。到2004年,县人民医院开始创建二级乙等医院,其整体搬迁工程有序推进,传染病区建设主体工程完工;县计划生育妇幼保健中心大楼投入使用,县疾控中心大楼全部完工,县中医院引资改造工程正在实施。实施卫生“三项建设”项目,投入建设乡镇21个卫生院业务用房。结合实施妇幼人力发展项目和VII项目,中心乡镇卫生院配备有X光机、B超、化验等设备,一般乡镇卫生院配备有轻便产床、手术床、氧气瓶、消毒柜、冰箱冰柜,村卫生室配备有冷藏包、手提式消毒锅、血压计、听诊器、接生包等,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三都县的医疗卫生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面向人民,团结中西医”的方针,除了抓好医疗工作之外,还通过各种渠道向人民群众宣传卫生防病知识,动员群众,破除迷信,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同时,政府还培养了大批医疗技术人员,拨出专款建立各级医疗机构和购置医疗器械。经过努力,消灭了天花、霍乱、斑疹伤寒和回归热,基本消灭了丝虫病、脊髓灰质炎和麻风病,有效地控制了疟疾发病率,使常见病、多发病大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同时还集中免费治疗妇女的尿瘘、子宫脱垂等疾病。充分利用国家“降消”项目对农村的贫困孕产妇实行住院分娩补助,限价接生,有效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2005年全县有医疗单位45个,医务人员415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3人,有中级职称的97人;医生256人,护理人员66人,放射人员5人,药剂人员19人,检验人员13人,助产人员3人)。现在,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得到进一步铺开,基本解决了群众缺医少药和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各族人民的健康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

1950年,三都县建立了县人民医院,添置了大批的医疗器械。为了解决边远山区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省人民政府于1951年拨款建立都江民族卫生所。在党和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医疗队和防疫队不辞辛劳,深入农村免费种牛痘,免费治疗霍乱、斑疹伤寒和回归热等传染病和地方病。经过努力,于1953年消灭了天花、霍乱、斑疹伤寒和回归热等疾病。长期以来被这类病魔折腾的人们情不自禁地欢歌:“旧社会垮了病魔走,新社会来了幸福来。水乡苗寨布依村,人人欢笑乐开怀”。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新中国成立前,紫云县内流行的传染病有天花、白喉、流行性脑髓膜炎、百日咳、麻疹、流行性感冒、痢疾、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斑疹伤寒、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炭瘟病、结核病、狂犬病、麻风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和丝虫病等。新中国成立初期,省卫生厅抽调整一批专业人员,组织卫生防疫队伍,到紫云县疟疾流行地区设点观察,采取措施,防治疟疾的流行和蔓延。1957年发病率降到1.49%人。次年,全县有无疟村1920个,占村总数的94.4%,为黔南州第一个基本无疟疾县。1979年,易引起暴发流行的恶性疟原虫消失。1984年,紫云全县疟疾发病率仅为0.15‰人。

1957年,紫云县发现一种俗称“粗腿病”、“粗脚杆”的丝虫病。1958年,对丝虫病流行地区调查,发现与疟疾的流行和分布并存。主要分布在火烘、克混等地,阳性率高达8.75%。1962年后,坚持群防群治,发病率明显下降。1984年全县涂片检查4140人,仅查出阳性2人,占0.048%,达卫生部基本消灭丝虫病指标,进入净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