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病有所医的回顾—贵州民族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历程
49626800000008

第8章 贵州民族自治县医药卫生发展历程(1)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光照下,贵州省各民族自治县在民族医药卫生服务工作、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妇幼保健工作、医药卫生管理监督工作、爱国卫生工作和民族医药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令人瞩目的发展与进步。

医疗服务体系

1949年以后,贵州省11个民族自治县在医疗服务体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949年前,关岭县交通闭塞、地僻人穷、瘅疠流行、温疫肆虐,天花、鼠疫、霍乱、疟疾、伤寒、麻疹等传染病流行猖獗。由于医疗卫生技术十分落后,夺走了无数人民群众的生命。1949年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卫生院,成立了关岭县人民政府卫生院。1953年,正式建立关岭县人民医院、县防疫站和县妇幼保健站,并分别充实了一批医务人员。1950年末,基本消灭了天花,一些传染病得到相应控制,县妇幼保健站在各乡、镇妇联的积极配合下,广泛宣传妇幼保健知识,培训乡村不脱产接生员,推广新法接生,逐步纠正了农村中落后的接生方法。1960年,新法接生已普及全县,降低了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提高了婴儿的成活率。1984~2004年的20年间,关岭县医疗卫生工作迅猛发展,特别是1995年以后,政府加大了经费投入,中国西南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卫生项目、卫生IV项目、卫生VII项目和卫生VIII项目等相继在全县实施,加快了乡镇卫生院和部分村级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添置了一批先进医疗设备对县、乡、村人员培训,提高了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全县乡镇卫生院和总汇分村级卫生室已初具规模,县、乡、村3级防保网基本形成。

关岭县共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4个(县人民医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县妇幼保健站),乡镇卫生院14个,村级卫生室128个,私营诊所88个,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07人,病床380多张。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方面,1952年8月,首办猫营区民族卫生所。1953年相继建立猴场、羊场、火花、座马河、白石岩等区、乡卫生所,各卫生所都有国家医务人员二三人。1958年各公社卫生所先后建立或自办。对于经济困难、边远落后的民族聚居区的社办卫生所,国家适当给予补贴。1965年,在苗族聚居的宗地乡新建农村医院,尔后,大营、纳容农村医院相继建立。1969年,随着农村合作医疗的兴起,县内105个大队办起了卫生室。到1979年,大队合作医疗发展到179个,占全县大队总数的80.6%,共有农村中、西医218人,卫生员735人,接生员520人。1984年3月,大队卫生室更名为村卫生室。1985年,村卫生室实行看病收费,独立核算,搞防疫和其他工作时,由国家给予报酬或补助。

1991年“建并撤”后,关岭县38个乡镇卫生院组建成现今12个乡镇卫生院,至2005年乡镇卫生院有了较大发展,办得较好的有猫营、松山卫生院。1995年卫生工作以深化改革为主导,以农村医疗、防疫、妇幼保健为重点,西南扶贫项目等共投入575万元,改善了原部分乡镇卫生院,增强了服务功能,加强了地方病、传染病的防治。加强了卫生合作项目,其项目经卫生部组织的省专家检查验收,获得专家们的好评。2005年,农村医疗卫生条件逐步得到改善,村级卫生室覆盖率达62%。

新中国成立前,玉屏县县城仅有1家11人的小医院和4家私立中药店,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现象极为严重。在那“黄金有价药无价”的年代,劳苦大众遇到疾病,“一是拖,二是磨,三是请巫婆,还有一条生路,就是见阎罗”,遭遇十分悲惨。新中国成立后,玉屏县委、县政府为彻底改变这一落后状况和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在医疗卫生机构、设备和技术力量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全县防病治病能力和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据统计,1984年,人口死亡率下降8.2‰,人口期望寿命提高至63.5岁。2005年,人口死亡率为7.61‰,玉屏县卫生事业发展迅速。至2005年,玉屏县医院在技术开展上增加了脑血管造影、颅内血肿清除术、溶栓治疗心肌梗塞、股骨头置换术、切口胆囊切除术等近20项。

1983年,玉屏县有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防疫站、县医院、妇幼保健站、县中医院、药品监督管理局,各乡镇设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有卫生人员24人,有农村医生105人,农村接生员115人,基本上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20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在继续发展全民医疗卫生机构的同时,积极发展集体医疗卫生机构与村个体开业行医,出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种形式办医的局面。1992~1995年,玉屏撤乡并镇,乡镇卫生院进行了体制改革。2003年,为增强中心乡镇卫生院的枢纽功能和竞争能力,提高农村卫生综合服务水平,撤销乡镇政府所在地卫生院,组建8个防保站,分别从属于大龙、田坪、朱家场3个中心卫生院和平溪镇重点卫生院。1996年,县卫生职校建成。1998年,爱婴医院建立。至此,玉屏卫生事业已初具规模。至2005年,全县已有医疗卫生机构119个,其中县直单位6个,乡(镇)卫生院6个,社区服务所1个,村卫生室76个,集体诊所17个,企事业单位医疗室(所)13个。在医疗设备上,共投资76.8万元,加上部门筹资,共建房5l幢,建筑面积14040平方米,增添了不少辅助诊断仪器和大量医疗器械。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诊断水平,从1991~2005年,全县先后投资1800万元,兴建和改造了县防疫站、田坪卫生院、大龙卫生院、朱家场卫生院、县医院和卫生局办公大楼,改造危旧房2300平方米,改扩建5775.6平方米,使卫生业务用房由1990年的9285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31000平方米,进一步缓解了医疗卫生用房的紧张,大大改善了玉屏医疗卫生工作条件,投入近700万元为县医院购置彩色超声波多普勒、胃镜、心电图机、颅多普勒和CT医用设备,并建立污水处理站l座。同时还为基层卫生院配置了心电图机、人工呼吸机、牙科治疗机、激光治疗机、双目显微镜、200MAX光机、B超、综合产床、九孔无影灯以及其他常用器械。医疗卫生设施进一步完善,使玉屏全县医疗卫生工作登上一个新台阶。

新中国成立之初,省组织民族医药队到紫云县,免费为各族人民治病。从1952年起,财税部门对公私营诊所、医院普遍实行免收各项税金。1953-1957年,国家共拨给医疗卫生事业费97.36万元,年均19.47万元。1979-1985年为283.4万元,年均40.48万元。1986-2005年国家拨给医疗卫生事业费4418万元。1950年11月将紫云县医务所改名为紫云县人民卫生院。到1955年,开始分设内儿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中医室、手术室、检验室、X光室等。1963年国家投入6万元、新增住院部1000平方米,病床增至40张,医务人员增到52人。1981年,医院增设心电图、超声波诊断室,装备心电图、超声波、B超等医疗设备。1985年,县医院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传染病科、五官科、放射科、药剂科(西药房)、住院部药房、中药房(调剂室)、心电图、超声波、B超诊断室、手术室、治疗室等,有医务人员97人,病床83张,新增救护车一辆。1998年购置了胃镜显像系统一套,500毫安X光机一台,无痛分娩仪一台等十多种设备,县医院能成功地开展开颅、肺叶切除术、脊椎手术等。1999年中央拨款20万元,县医院贷款50万元,在原药品库房的基础上新建一栋1200平方米手术综合楼。2000年中央财政又拨款120万元,又修一幢综合门诊楼和用于改建、扩建、新建住院部、门诊部的室内装修。2003年,中央财政又拨款96万元,又修建功能齐全的传染病房989平方米。2005年,紫云县有医疗卫生机构17个,其中县属医疗卫生单位5个(即县人民医院、县疾病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站、县卫生监督所、县单采血浆站);乡镇卫生院12个,其中有4个中心卫生院(即猫营、板当、宗地、猴场)。全县卫生人员73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72人(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44人,初级388人,无技术职称137人),乡村卫生员159人。2005年,紫云县医院业务用房增至4600平方米,有床位100余张,医务人员98人。

镇宁县1949年全县有卫生院1所,职工7人,由于设备简陋,药费昂贵,广大人民群众难以就医,巫婆、魔公乘机作祟,每当瘟疫流行,穷苦百姓只能坐以待毙。当时,回归热、伤寒、麻疹、疟疾、天花、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等疾病的流行连年不断,人口死亡率高。新中国建立后,镇宁县人民医院于1951年建立。镇宁县于1956年相继建立了县、区、乡三级卫生机构网,医疗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1956年根据省卫生厅指示,镇宁县人民医院由医疗、预防、卫生行政事务等全面性机构改为以医疗为中心的综合性医院。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镇宁县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从1949年不到40岁上升到66.62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表明,镇宁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又从1990年的66.62岁上升到69.18岁。截至1991年,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58个;卫生技术人员474人,其中医生182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从1950年的0.05人发展到1.89人,为1950年的38倍;有病床226张,每千人拥有床位0.75张,配备有X光机、B超机、诊断仪、万能手术床等较先进的医疗设备。卫生事业经费从1951年的2.19万元上升到1991年的151.15万元,分别占当年财政支出的6.36%和8.40%。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疗卫生事业提速增效,不论是网络,还是设施设备和医疗水平,都有新的突破。到2004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进一步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得到完善。镇宁县级传染病区、县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县防控中心、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竣工投入使用。至1990年,镇宁县人民医院有职工14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24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23人,医师52人。有病床94张,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检验科、药剂科、五官科、眼科、放射科等医疗科室。治疗技术从腹部手术发展到目前已能进行开颅探查、截肢、骨髓炎开窗引流、肾取石、子宫全切、阴道前后壁修补等高难度手术;设备方面从少量医疗器械逐步发展到拥有X光机、显微镜、电动吸引器、氧气麻醉机等30多种先进的医疗器械。该院的各科室中,眼科的眼疾治疗知名度较高,全国各地均有患者前来求医就诊。1980年以来,到眼科就医的眼疾病患者,年均达3.5万人(次),可进行白内障、青光眼等80多种眼科手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使白内障直视环拨术、针刺疗法治疗视网膜炎及挫伤性弱视等高难度手术试验成功,填补了白内障病人因患心脏病、气管炎、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病症不能手术的空白。仅1984年就诊断3万人次,手术500人次,其中白内障154例,成功率达99.4%。1987~1991年年间,白内障复明手术719例,无一例感染。该院眼科多次受到中央、省地嘉奖。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至21世纪初,眼科进入快速发展期,利用新法诊治各种眼疾病,特别是开展人工晶体植入术以来,受到广大患者及其家属的青睐。在这期间,眼科配合国家医疗队实施“视觉行动,中国第一”项目两次,独立承担实施“视觉行动,中国第一”项目两次,受到国家卫生部、国家残联嘉奖。同时,镇宁县连续6年获得国家残联及有关部委嘉奖和省、地表彰,被省残联命名为“扶残助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