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学
49312400000019

第19章 高等学校的学生(1)

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对象,把大学生培养成才是高校的主要使命。要把大学生培养成才,高校就需要分析大学生的特点,明确大学生在高校中的地位,研究大学生的学习差异,以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和动力,做到因材施教,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

4.1 大学生的特点

4.1.1 大学生的本质特征

在阐析大学生的本质特征前,先看看大学生的定义,《教育大辞典》将大学生定义为在普通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可见,大学生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大学生是特定机构的群体,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大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另一方面指大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要接受教师的教导的。

从这两个方面可以较好地把握大学生的本质特征。

4.1.1.1 大学生是特殊群体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处于特殊的年龄段,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面临特殊的学习任务。其具体特点综观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8~22岁之间,其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正处于生理基本成熟而心理尚未真正成熟的阶段。无论是社会认知、情感,还是自我意识,他们都处于走向成熟但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期,因而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其可塑性很大。

2.大学生是有主体意识的人

大学生是高素质、高智商的群体,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社会规范,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因此,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主体意识,具体表现在他们对教育影响的选择性、学习目的的多样性和学习方法的独立性等方面。

3.大学生是和谐发展的整体的人

大学生的身心需要全面的、和谐的发展。他们不仅需要生理上的成熟和体魄的健康,也需要心理上的成熟和人格的健全;不仅需要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也需要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认识自己。其和谐性与整体性是相辅相成的。

4.大学生是有巨大潜能的人

大学生在身心各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个体潜能开发时机的不确定性,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的身心不可估量的可开发性,以及大学生容易并勇于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他们通过合适的教育,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能会有不可估量的发展。

4.1.1.2 大学生是受教育者

大学生是高校的教育对象,是受教育者。作为受教育者,大学生对教师有特别的期待,同时是独立于教师的客观存在。

1.向师性

“向师性”是指学生具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向师性”主要表现在:

(1)具有一种“学生感”。就是感觉到自己是学生,要接受老师的教育,是学生就有这样的学生感。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执掌明灯者”,他们认为教师应该是博学的,至少也是在某一方面很有学问,具有专长的。这是因为,事实上教师总是在某些方面比学生知道得多,是有一定专长的,所以,钦佩、尊重、崇敬教师,听从教师的教导,是学生的一种自然倾向。

(2)希望自己能得到教师的注意。这里所说的是教师的热情的注意。教师的注意,对学生来说,就意味着发现了他们的光彩,意味着对他们的了解、重视、鼓励和关怀。教师的注意,常常比表扬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和情感,教师对一个学生的注意,能鼓舞这个学生更加向上。反之,教师对一个学生忽视,不予注意,就等于抹杀了他的优点,以至否定了他的存在。

2.独立性

无论学生是如何倾向于老师、和老师有怎样的依赖关系,也无论其怎样地缺乏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性。学生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1)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大脑吸收精神营养。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2)每个学生都是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石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就要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强加,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或抗拒。

4.1.2 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特征

人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人,人总是存在于他所处的世界中。社会是发展的,因此,当代大学生势必深受当代社会的影响,而具有不同于以往大学生的特征,其主要特征有多元性、开放性、实用性和迷茫性等方面。教师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征,有利于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有效地指导学生、帮助学生。

4.1.2.1 大学生的多元性特征

1.群体结构趋向多元性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大规模扩招,截至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9年的10.5%上升到了19%,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许多在精英教育阶段无法进入高校的学生现在都成为大学生了。大学生群体从原来位居前5%~10%的考生变成了位居前50%~70%甚至更后的考生,其入学分数最高和最低的跨度超过300多分。因此,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差别相去甚远,包含了智力水平、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再加上生源性质及地域性差异,使大学生的群体结构更加多元化。

2.群体价值取向多元性

当代大学生多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生长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网络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多元文化,不同的文化传播、碰撞、交融在一起,这些对于思想、情感处于极其敏感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其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从而形成了当代大学生矛盾、多样的多元价值观。多元价值观使大学生产生对人生价值评价的多重标准:

有的以对社会的奉献多少和创造力大小为标准,有的以社会地位的高低和权力大小为标准,有的则以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为标准等,进而使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产生多元化价值取向。有些学者将大学生的需求分为四类:学术需求类; 社会地位需求类;提高生活质量需求类;物质生活需求类。

3.群体行为表现多元性

大学生的不同素质及其不同的价值取向,使其在行为上表现出多元化倾向。从学习态度看,可分为主动学习型和被动学习型。主动学习型者能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专业训练活动,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被动学习型者无心向学,经常无故旷课,即使到了课堂上也是看小说或聊天,他们把课外时间都用来娱乐,发展个人兴趣、爱好或是用来外出打工。从学习能力看,可分学习拔尖型和学习困难型。学习拔尖型者是精英学生,他们基础好,能自主学习,自觉性较好,不需要老师监督;学习困难型者往往学习基础较差,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更需要老师的主动关心和执手相扶。

4.1.2.2 大学生的开放性特征

1.思想上的开放性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变革,加上我国对外开放,各种西方思潮随之而入。在开放的环境中,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他们一反传统的封闭观念和单一的思维模式,面向社会,面向世界,表现出对新事物的兴趣、极强的接纳能力和灵活性。他们热切关注市场经济的进程和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在观察问题上更多地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而不是“中国特色”的标准;富有创新意识,没有僵化思想的羁绊;善于变通,懂得用科技手段、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

2.个性上的开放性

在中小学素质教育影响下,当代青年大学生和受传统教育的父辈相比,受到了更好的个性化教育;素质教育还使他们具有更宽广的知识面,科技发展使他们学习的途径更多,大学生接受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他们广见多闻,视野开阔。这些促使大学生形成了更为开放的个性:他们不受传统规矩的束缚,而追求时尚、新奇的变化和挑战;富有独立意识,喜欢独立地观察社会,透视人生;富有自我意识,自信十足,有些甚至比较张扬;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并能加以发展成特长。总之,大学生的个性综合表现为积极向上的外向特征。

3.人际上的开放性

因特网赋予人的社会交往及其关系、结构以新的内涵,从时间和空间上根本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的方式,形成了许多独特的观念、准则,这是父辈们没有体验过的。QQ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的一个重要交流方式,大学生还通过“电子社区”和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在一起”交往和娱乐。网络化的交往超越了时空限制,消除了“这里”和“那里”的界限,拓展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大学生交往范围的不断开放扩大,使其人际关系向多元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

4.1.2.3 大学生的实用性特征

1.价值取向上的实用倾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更加注重实际,如重实用、重眼前利益,即对“空头”、形式主义不屑一顾,而关心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有学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在观察问题、处理问题上表现为:更多地采用生产力的标准,而不是意识形态的标准;更多地采用具体利益的标准,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标准;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标准,而不是传统道德标准;更多地采用批判的标准,而不是建设的标准。这说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

2.文化观念上的实用倾向

受实用性文化氛围的影响,大学生的文化观念日益功利化,他们追求随心所欲的应时文化和快餐文化,在兴趣爱好上表现出一定的媚俗色彩。如在阅读上,据调查,现在的大学生大都喜欢那些时尚、省时、省力的“快餐读物”,而不喜欢那些思想性强的读物,沉湎于轻松、娱乐、浅层次的阅读状态,这种“浅阅读”是与大学精神背道而驰的。崇高的生活理想和精神追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反叛,他们关注的问题越来越现实,追求的目标日趋功利。

3.学习研究上的实用倾向

从大学实施统一收费制度后,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更加注重学习与就业的关系,注重投入的回报。他们对教育质量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高投入低收益或同等投入的相对低收益都会引起学生的不满。

据《小康》记者调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着名高校的大多数学生对目前学校开设的课程、老师的授课方式以及教学质量表示不满意,甚至怀疑所学的知识对自己将来就业的意义。大学生在学习目标上奉行的“证书主义”则更直接地表现出其实用主义倾向。

案例:2006年1月7日,23岁的重庆某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03级学生周某某,在自动退学申请书的“退学理由”一栏郑重地写下了五个字:“看不起学校。”随后,在校方对这一申请予以批准后,他离开生活了三年的大学校园,结束了其大学生涯。时隔4个多月后的5月25日,他自费开通“中国教育改革论坛”网站,解释建此网站的原因:“通过和现行教育体制的支持者们论战,解决‘教育有没有问题’、‘教改有没有必要’两个基本问题。”他声明其退学的原因是因为看不起学校。他对媒体坦陈“看不起学校”的理由:“比如教授的内容、方式,我都不满意,照本宣科,内容与实际挂不上钩,师资力量薄弱……”

对此,有人甚至在网上发表文章质问:“中国到底有多少人看不起学校?”那么,我们的大学究竟怎么了?

4.1.2.4 大学生的迷茫性特征

1.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带来的迷茫

有些大学生上大学前把大学理想化,并且踌躇满志,可进大学后才发现周围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儿女私情或无谓的消极颓废之中,不经意间产生了从众心理而迷失了自我。也有些学生比较懂事,意志坚定,学习认真,且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但就业压力又使他们很困惑。如果静心苦学,就没时间去考有利于就业的各种证书;如果为了就业,就必须放弃有利于长远发展的专业学习而赶考各种证书。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供过于求”的挑战,即使“好学生”也未必找到如愿的工作,昔日大学生就业高枕无忧的局面一去不返,因此,找工作和尽心学习有时很难两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