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学
49312400000018

第18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5)

终身学习是一种广义的学习,它指的是人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贯穿于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包括主动的和被动的。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基础的终身学习应当是主动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自觉学习,及时转变观念,不断更新知识,适度改变行为,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终身学习具有3A特点,即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和任何方式(anyway)。的确,只要是有心人,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有意义学习。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终身学习的方式主要有:

一是多读书,读好书。读书是一个人增长知识才干的有效手段。读书要有选择,既要读经典论着和重点论着,也要浏览热点论着和另类论着;既要读透本学科的名着名篇,也要翻检相关学科乃至边缘学科的书籍。只有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海洋,才能在教学和科研上做到视野开阔、旁征博引、左右逢源。

二是多向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西方大学研究生阶段的助教制度、我国高校以往教研室的集体备课制度都是培养青年教师的有效形式,只可惜现在已经走样或者失灵。这就更加需要青年教师主动地向周边的老教师和优秀教师虚心学习,至少选择几位教师自始至终听完由他们主讲的课程,认真观察,细心揣摩,必将获益匪浅。

三是做中学。教学是科学又是艺术。光听光看远远不够,必须亲身实践。

正如学会游泳需要下水亲身体验一样,从掌握教学知识到内化为教学技巧再到上升为教学风格,必须经过反复实践和实践反思。没有模仿、吸收、消化和熟练,哪有创造。操练既要在课堂内又要在课堂外,既要练习又要反思、体悟和总结。

3.3.3.2 教研结合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19世纪初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对世界高等教育的贡献,它已经成为各国高校普遍遵循的原则。教研结合之所以必要,是因为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没有源头,哪有活水。没有以科研为基础的教学,就像墙头的草缺乏根基;不搞科研的教师,缺乏科技创新的体验,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有一位老教授深有体会地说:“我在1963年以前讲课也颇受学生欢迎和赞扬。但是现在回想起来,那不过仅仅是表达得条理清楚,明白易懂而已。1965年以后,自己的学识有了长进,也从事了一些科研工作,才渐渐体会了如何才能真正地揭示问题的本质,怎样通过内容的讲解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才懂得了启发式不仅是教学形式和方法,更主要的是渗透在教学内容中的教学思想和研究方法的传授。如果教师自己从来没有从事过科学研究,没有科研能力,不能在学术上有所创造,怎么能够教会学生研究和创造呢?”所以,搞好教学,不能埋头教学,还要搞些科研,拓展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带动教学改革,促进专业成长。宋代诗人陆游有一句名言: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对于搞好教学来说,何尝不是如此,其最主要的功夫就是科研。也许有教师会说,所在学校以教学为主,不是每个教师都有开展科研的条件。这是事实,但不能成为教师不搞科研的理由。搞不了基础研究,可以搞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搞不了专业研究,可以搞教育研究。无可否认,不同的教师各有所长,有的擅长教学,有的擅长研究,各有侧重是合理的,但不可偏废。创造条件搞研究,事在人为,关键是有没有科研意识。需要指出的是,至少教育研究应当是高校教师的分内之事,也是成为教育专家的必由之路。

人们常说,高校的教学与研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必须注意一点,这是有条件的。因为,教学与研究是两种价值取向各异、活动过程有别、方式方法不同的活动。只有重视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内在条件,做好二者的相互转化工作,才能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作用。现成的研究成果未必都能直接用作教学内容,现成的研究活动也未必都能直接引入教学过程。它们需要经过一定的教学加工,才会具有教学价值,才能进入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失时机地对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概括和提炼,以课堂教学实例、专题讲座或选修课的形式,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做好铺垫和嫁接工作,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新的研究成果和材料。学生直接参加课题研究工作,固然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开发能力,但这需要教师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对研究课题进行分解和简化,做些教学加工,选择一些具有训练价值的、学生可以上手的课题,让学生小组完成或单独完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研究中增见识、长才干,教师在教学与研究结合中实现专业发展。

3.3.3.3 创新实践

有人认为,教学工作无非是传授知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简单重复,没有什么创造性可言。这种观点不是有意贬低教学工作,就是对教学工作的曲解。教学固然是传习已知,但这种已知对于学生来说是未知,变未知为已知是一种复杂的转化过程,涉及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何况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群体,又何况教学负有以知识传习为基础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品德全面发展的任务。因此,如果教师自身没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如果在教学中不进行创新实践,那么,就难以搞好教学工作,也无法承担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使命。

正如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样,教师创新教学实践也有一个再造、改造和创造的过程。具体而言,首先要练就教学基本功,把课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在此基础上,活学活用教学理论和教学原则,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讲思路、讲重点、讲难点;更高的教学境界是教师能够将现代教学思想融会贯通,有机地整合各种教学要素,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过程的启发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双方的互动性。

创新教学实践应当遵循如下几条原则:首先是坚定信念,教学应该创新,也是能够创新的;其次是学习和掌握教学理论,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用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武装头脑,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从教学情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师自身条件等实际出发,切忌生搬硬套;再次是转变教学重心,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教学不在于教师教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又是如何掌握的。因此,要认真研究学生,确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既要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业发展情况,更要潜心研究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

3.3.3.4 反思经验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1989年,波斯纳(Posner,G.J.)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也是新手型教师能否成功转型为学者型教师或专家型教师的关键。反思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没有反思的经验只是简单的重复,而反思是教师选择以机会“最大化”的成长方式,它能使教师始终在能力的边缘工作。从认知角度看,它是元认知,是教师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从建构主义看,它是教师认知结构的主动构建。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批判地审察自身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借以提高教学效能,促进自我发展的过程。其主要特征:一是实践性。教学效能的提高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实现的。二是针对性。对教师自我现行的行为和观念的解剖分析。三是时效性。对当下存在的不合理的行为和观念的觉察和纠偏。四是反省性。把自己作为学生来反思自己的教学,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回顾进行反思,通过学生的反应反思自己的教学。五是过程性。一方面指具体的反思是一个经历意识期、思索期和修正期的过程,另一方面指教师唯有经过长期不懈的自我修炼才能成为专家型教师。

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反思日记。通过日记的撰写和分析,进行自我反省。

(2)观摩教学。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讲课,分享经验。

(3)专业发展。来自不同学校的老师共聚一堂,交流经验,研讨问题,寻求对策,共享成果。

(4)行动研究。教师对他们在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5)接触新知。通过阅读、听报告、参加研讨会,获取新知,激发自我意识。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

2.教师应当具有哪些专业素养?

3.如何认识教师专业发展?

4.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