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转折年代邓小平在1975-1982
49267700000062

第62章 下篇1977—1982:邓小平推动历史转折打开新路(29)

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讲《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着重讲了“八十年代我们要做的三件大事”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解决的四个问题,或者说必须具备的四个前提”。邓小平指出:“三件事的核心是现代化建设。这是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台湾归回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归根到底,都要求我们的经济建设搞好。一切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他强调:“搞四个现代化建设这个总任务,我们是定下来了,决不允许再分散精力。”邓小平总结三中全会以后三年来的经济建设,指出:“我们在发展经济方面,正在寻求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能够快一点、省一点的道路”。并概括在这条道路的探索上当时已经取得的经验的要点:“其中包括扩大自主权和民主管理,发展专业化和协作,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先进技术和中等技术相结合,合理地利用外国资金、外国技术等等。”邓小平讲述了同外宾会谈时关于“小康水平”目标的具体内涵。他说:“前不久一位外宾同我会谈,他问,你们那个现代化到底意味着什么?我跟他讲,到本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每人平均达到一千美元,算个小康水平。这个回答当然不准确,但也不是随意说的。现在我们只有二百几十美元,如果达到一千美元,就要增加三倍。”

2月29日,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讲话。重申:“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强调党章中关于党的政治路线“不管怎样表述,实质是搞四个现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件事情一定要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误。”并指出:“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必须一心一意地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谈解放思想,一方面指明解放思想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指明解放思想的科学含义。他说:“我们搞四个现代化,不开动脑筋,不解放思想不行。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决不能够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不能损害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4月1日,邓小平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从革命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他说:“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是最根本的革命。”

4月12日,邓小平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谈发展速度问题,指出:“任何革命都是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社会主义总要比资本主义优越。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使经济发展得比较快,人民生活逐渐好起来,国家也就相应地比较强盛一些。”“现在我们正在摸索比较快的发展道路,我们相信这方面是有希望的。”“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4月21日,邓小平会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代表团时向客人介绍建国30年来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他说:“总起来说,第一,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搞不成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就是吃‘左’的亏。第二,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讲究经济效果。”

5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强调从各自特点出发和按经济规律办事。他指出:“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实行社会主义政策。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也要考虑到国内各个不同地区的特点才行。”他从分析造成有些地区粮食不能自给的原因为例,指出其原因“主要是脱离了当地的客观经济现实,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按经济规律办事。这样制订出来的政策就不能调动积极性。……总之,我们现在强调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他再一次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他说:“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头,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12月25日,邓小平在十二月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是对这次重要会议的总结,在概括新经验,探索新道路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新的高度。

邓小平讲话强调,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三中全会以来的一切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措施”;“总之,经济上实行进一步的调整,政治上实现进一步的安定,这都是为了贯彻三中全会以来的一贯方针。”

在经济工作方面,邓小平坚决支持陈云提出的调整方针,完全同意陈云在这次工作会议上就经济和调整问题提出14点意见的讲话,说“这个讲话在一系列问题上正确地总结了我国三十二年来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是我们今后长期的指导方针。”邓小平指出,贯彻调整方针,“是同三中全会纠正‘左倾’错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总方针完全一致的,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次调整“是为了站稳脚跟,稳步前进,更有把握地实现四个现代化,更有利于达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如果再不认真调整,我们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现代化建设。”要求通过调整,使我们的经济能够“稳步前进”,“转上健全发展的轨道”。强调“生产建设、行政设施、人民生活的改善,都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这就是实事求是。下决心这样做,表明我们真正解放了思想,摆脱了多年来‘左’的错误思想的束缚。”在这次讲话中,邓小平进一步明确提出:“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同时又指出:“至于走什么样的路子,采取什么样的步骤来实现现代化,这要继续摆脱一切老的和新的框框的束缚,真正摸准、摸清我们的国情和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经过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四年的探索和总结,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口号升华,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命题。邓小平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他郑重指出:

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同时,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邓小平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民面临的三大任务,这就是:“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他指出:“这三大任务中,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今后一个长时期,至少是到本世纪末的近二十年内,我们要抓紧四件工作:进行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打击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内破坏社会主义的犯罪活动;在认真学习新党章的基础上,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这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

邓小平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得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这个基本结论,表现在理论上,就是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表现在实践上,就是打开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路。

3.十二大提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胡耀邦代表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二大作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报告。报告系统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和新取得的经验,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这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