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转折年代邓小平在1975-1982
49267700000063

第63章 下篇1977—1982:邓小平推动历史转折打开新路(30)

新时期的总任务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第一,在全面开创新局面的各项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继续推向前进。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程度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为实现上述经济发展目标,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农业问题,能源、交通问题和教育、科学问题。在今后20年内,一定要牢牢抓住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这几个根本环节,把它们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把这些方面的问题解决好了,就可以促进消费品生产的较快增长,带动整个工业和其他各项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保障人民生活的改善。

为了实现20年的奋斗目标,在战略部署上要分两步走:前10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10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

第二,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报告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方针问题。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都告诉我们,是否坚持这样的方针,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报告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分为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文化建设指的是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它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思想建设决定着我们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它的主要内容,是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主人翁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是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是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和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纪律。

第三,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报告指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一定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继续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使人民能够更好地行使国家权力,使国家机关能够更有效地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民主要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各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发展基层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并把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同时进一步发展国内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继续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少数民族人士和宗教界爱国人士的合作。必须尽一切努力,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第四,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报告指出,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从来是我们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出发点。中国用以指导自己同各国发展关系的一贯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任何情况下,中国永远不称霸。当前威胁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的主要力量是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因此,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人民最重要的任务。中国把坚决同其他国家一起为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而斗争,看作自己神圣的国际义务。中国共产党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的关系。中国应当对世界有较大的贡献。

第五,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报告指出,当前在党的建设上必须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使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正常化;二是改革领导机构和干部制度,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三是加强党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的工作,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四是用三年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整党,使党风根本好转。

以上五个方面,实际上是把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具体化了。

4.打开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

十二大闭幕后不久,邓小平在9月18日陪同金日成去四川访问。

在火车上,邓小平向金日成介绍说:我们刚刚召开了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二大以后,我国政治形势更加稳定,可以更好地一心一意搞建设了。十二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是二十年翻两番。二十年是从1981年算起,到本世纪末。大体上分两步走,前十年打好基础,后十年高速发展。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

邓小平还说:我在东北三省到处说,要一心一意搞建设。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在开始的一段很长时间内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完全消灭贫穷。所以,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到了第二阶段,即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经济高度发展了,物质极大丰富了,才能做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不努力搞生产,经济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优越性如何体现?因此,我强调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邓小平最后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我们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

邓小平这句话,是对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2年9月十二大召开这四年历史最扼要、最恰当的概括。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二、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一,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此过程中,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随之丰富发展,先后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十七大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我们提出的到20世纪90年代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已经实现。我们正为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总规划、总目标而奋斗。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的各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人均收入相当于美国的1/25,日本的1/21,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球排名仍在百位之外。按联合国的标准,我国还有大约1.5亿贫困人口。进一步改变中国的面貌,实现建设全面小康、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还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奋斗,不断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