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农民闯市场指南
49260400000015

第15章 5万吨萝卜成功出口

2008年10月,一进辽宁省兴城市大寨乡,扑面而来的是一阵阵甜甜的萝卜味。趁着晴天,农户正忙着把满地的萝卜晒成萝卜干,3万多亩的萝卜要赶在霜冻来临前晒好,对于农户来说,现在的时间非常宝贵。

这两年出口行情看好,大寨的萝卜越种越多,全乡4万亩耕地中3万多亩种上了大根萝卜,还带动了周边6个乡镇的种植。2008年的萝卜又是一个丰收年。再过几天,萝卜条的收购旺季就开始了,各村的经纪人已经开始四处活动着跟农户定货了。

20世纪80年代,大寨的萝卜还主要是销往国内酱菜市场,第一个把萝卜条大批量地卖到国外的是罗家村一个叫李晓燕的女人。

2000年,在晒萝卜条的时候,李晓燕为了负担两个孩子念书的学费,背着几包萝卜条到外地跑起了销售。李晓燕到大连以后找了很多家酱菜厂,但都没有谈妥。后来继续走访,遇到了一个韩国客户。

韩国人喜欢吃用萝卜干腌制的咸菜,李晓燕带去的萝卜条被那个韩国企业负责人一眼就相中了,但当李晓燕提出合作的时候,对方却犹豫了。毕竟是一个农村妇女,没有注册单位,因此不是太信任,韩国企业负责人说先发“一个柜”过来看看。“一个柜”就是一个集装箱,一集装箱能装25吨萝卜条,没有合同,没有定金,还要运到大连港口去交货,李晓燕回家跟丈夫商量后,决定孤注一掷做这笔生意。通过东拆西借,李晓燕凑了10万元钱,收购了25吨的萝卜条,并且按韩国客户的要求切成同样规格的段儿,按时把25吨的萝卜条儿发到了大连。一个月后,那家韩国企业说产品质量可靠,大受欢迎,就把款给李晓燕汇过来了,此后,他们之间的交易越做越大。

现在李晓燕每年靠萝卜条出口能挣50多万元。在她之后,大寨乡相继有100多个经纪人也都做起了萝卜出口,经纪人跑市场,大寨萝卜条的价格水涨船高,由原来每千克不到4元钱涨到现在6元/千克左右。

萝卜条的行情虽好,但是晾晒受天气制约很大,罗家村的李永成在偶然间开辟了另一条出口方式。2004年李永成种了100亩萝卜,当时有个天津的酱菜厂定了收他的鲜萝卜,但是到了10月份,眼看人家的萝卜条都晒完了,也不见客户来,无奈之下,李永成把萝卜拉到家里腌了起来。每天看到这些腌萝卜李永成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

2005年3月,锦州一个酱菜厂的采购员在大寨收购萝卜条的时候顺便买走了李永成全部的腌萝卜,卖了17万多元。而一百亩地萝卜切成萝卜条,只能卖10万元左右。腌萝卜比做萝卜条省心省力,从此李永成每年秋天收购四五百吨鲜萝卜腌上,啥时来了客户啥时卖钱。

钱峰是一个韩国酱菜企业的中国代理商,2007年10月,正在寻找货源的钱峰来到了大寨乡,顺藤摸瓜找到了李永成,他一次就跟李永成定了1000吨的腌萝卜。钱峰在萝卜腌上的第三天就把萝卜拉走了,以往李永成的萝卜最少也要腌两个月才能卖。钱峰解释说把萝卜腌软了,就可以放在箱子里,箱子里再加盐,再加水,在箱子里面腌,到大连港装上船,到韩国就腌透了。三天腌一茬萝卜,效率大幅提高,在李永成的带动下,现在大寨每年有5000吨的萝卜通过腌渍出口,加上加工萝卜条的量,现在大寨每年萝卜的出口量达到了5万吨。

案例点评:

商场上变幻莫测,算好的事,说不定就发生了变化。所以,要以变应变,顺时而动。在外界发生变化时,果断采取应变措施,顺应变化的情势,趋利避害。就像文中新鲜萝卜卖不出去时,转化成腌制的萝卜,就成了获利颇丰的畅销品。审时度势,以变致胜,这是竞争中的一条普遍规则。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变化招数才是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