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农民闯市场指南
49260400000014

第14章 红苕尖贴上商标年赚百万

农业产品销售

在重庆璧山,方进鑫有7个红苕尖种植基地,面积一共1100亩。红苕尖一年可连续采摘4个月,销售额达200多万元。

种植红薯时,为了让营养更多的流向红薯的块状根,要把过多的叶子和分枝去掉,也就是“打尖”。打尖下来的红薯藤,川渝人又叫它红苕尖,是一种绿叶蔬菜,很受人们欢迎。但普通红薯品种的红薯藤只能挑着最嫩的吃,长老了的并不好吃,所以这种蔬菜常常供不应求。

蔬菜种植户方进鑫看好红苕尖的市场,决定引进改良的叶用红薯。这种品种地下不长红薯,地上却可以一茬又一茬地长红苕尖,一年能采摘4个月。方进鑫将30多亩地全种上了这种红薯。在收获高峰期,他最大的压力是采摘下来的红苕尖必须十小时内卖出去,不然的话,红苕尖失水变老,就不好卖了。怎样让蔬菜在最新鲜的时候被客人买走,方进鑫苦苦思索,最后开车载满红苕尖直接去了重庆市杨家坪农贸市场,特意让人将菜筐依次排开,将规模亮出来,先声夺人之后,他又开出更诱人的条件:买5千克送2.5千克。当时,在杨家坪市场,最常见的空心菜也要2元多钱一千克,他的红苕尖算起来不过1元多钱一千克。不仅价格便宜,这种红苕尖和普通红苕尖比,更好看、更鲜嫩。采购商兴趣大增,争相要货,300多千克红苕尖2小时内就卖完了。虽说才卖了不到500元,但热闹抢手的场面让方进鑫信心大增。

方进鑫对这个结果很满意,他决定,第二天不再打折了。原来,第一天打折目的是为他的红苕尖扩大知名度。第二天,方进鑫的红苕尖按原价2元钱一千克销售。起初,采购商不能接受,甚至有的采购商,就是听说打折才来的,但盘算着,之前批回去的红苕尖确实卖得不错,而且2元钱一千克也有赚头。最后,方进鑫的300多千克红薯藤还是被采购商一抢而空。

方进鑫靠着头两天的两炮开门红,将客户和价位都稳稳抓住。慢慢地供货渠道稳定后,方进鑫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到2006年底,种植红苕尖700多亩,销售收入上百万元。2007年,刚进入采收期,市面上突然多出七八家批发红苕尖的人,方进鑫赶紧到市场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原来,红苕尖的种植难度不大,市场上很快有了同样的菜。这些菜农是附近的农民,自己种自己卖,价钱卖得低,影响了方进鑫的菜价。

价格波动是市场决定的,方进鑫眼看着利润缩水,走遍了重庆的各个市场,想找出好法子,让自己的红苕尖更有竞争力。在超市里的蔬菜区,方进鑫看到许多蔬菜都贴上了商标和绿色无公害标志,大受启发,觉得自己的红苕尖要进一步打进市场,只有走品牌之路。

回去后,方进鑫请专家为红薯藤搞检测,注商标,做包装,很快就打开销路,品牌、包装让更多人认识了方进鑫的红薯藤,虽然为此要增加更多的投入,但随着品牌的打响,效益也大大提高。方进鑫又一次扩大种植规模,租了7个基地,买了4辆卡车同时送货。2007年底,方进鑫赚到了自己的第一个200万元。

案例点评:

亦步亦趋,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是做生意最忌讳的。要想吸引顾客,营销手段必须标新立异。像上文中提到的,比如生产基地建立在城市的周边;先声夺人,低价打开市场;打时间差,采摘完后,立即运输到批发市场,提高蔬菜的保鲜度;另外,适时做好品牌营销。这些都是农产品销售的高招。可见,产品要想销得顺,必须采取新颖的营销手法,从而走在市场前沿,立于不败之地。真正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