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国史党史七大疑案破解:四重证据法
49219900000024

第24章 邓小平与一九七五年整顿论略(2)

邓小平在第二阶段整顿铺开和深入的基础上,决心乘胜前进。他赋予整顿双重任务:首先是拨乱反正,进而要改革发展。在他看来,“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不仅要恢复生产秩序,完成1975年的年度计划和“四五”计划,而且要设计出实现“两步设想”、建设“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具体蓝图。邓小平认为,当时在发展国民经济方面有两项工作最为急迫:一是对发展国民经济从指导思想到具体要求要确定共同遵循的“章程”;一是要对实现两步设想具有关键作用的今后十年作出长远规划。为此,邓小平着重抓了三件事:计划工作务虚会和《工业二十条》,关于科学工作的《汇报提纲》,发展国民经济的十年长远规划。邓小平又从浙江、河南等地严重存在的“双突”(突击入党,突击提干)问题入手,提出党也要整顿,并把整党作为整顿的核心,部署在1975年冬至1976年春进行“全面整顿”。他在政治局讲了“各方面都要整顿”的问题,得到毛泽东赞成;又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向全党全国提出“全面整顿”的任务,并进而明确全面整顿包括军队整顿、地方整顿、工业整顿、农业整顿、商业整顿、文化教育整顿、科技整顿、文艺整顿和党的整顿九个方面。这时,指导经济领域整顿的《工业二十条》和指导教科文领域整顿的《汇报提纲》已经基本完成,以“三项指示为纲”指导“全面整顿”的社论,正由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起草。就在一九七五年整顿准备进入“全面整顿”阶段之际,一场名为“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开始,以整党为核心的“全面整顿”进行了准备,还没有来得及展开,就被迫中断了。

五、一九七五年整顿的显著成效及其原因

一九七五年整顿进行不过八九个月,成效十分显著。

通过整顿,“文化大革命”特别是批林批孔运动造成的动乱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观。军队完成了“三支两军”任务,开始实施缩编方案,步入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轨道。通过调整军队各大单位的领导干部,军队的领导权牢牢地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大批被长期关押、审查的老干部获得解放,不少人重新分配了工作。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的领导重新恢复和建立起来。从中央各部委到各省、地、县,直到基层单位的各级领导,经过调整充实,逐步克服了软、懒、散的状态。派性斗争在全国各地得到了遏制。除个别地区以外,全国各地武斗停止了下来。随着文艺政策的调整,不少电影、戏剧、文学作品被解禁,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步活跃起来。农村政策的稳定和放宽,使得农副业生产和社队企业得到发展。整顿交通,改变了拥挤、争抢的混乱状况。总之,生产秩序、工作秩序、社会秩序逐步趋于正常,全国上下呈现出安定团结的景象。

用经济建设的成就来衡量和检验,一九七五年整顿成就辉煌。整顿使工业交通战线的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3月以来,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一个月比一个月好。全国工业总产值,上半年完成全年计划的47.4%。1975年全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467亿元,比1974年增长11.9%。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进出口贸易额147.5亿美元,超过以往任何一年。国防科技取得了“三星高照”的优异成绩(指1975年下半年连续成功地发射了包括返回式遥感卫星在内的三颗人造卫星)。财政收入815.6亿元,比1974年增长32.5亿元。整顿使这一年成为“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中经济发展状况最好的一年。

邓小平领导一九七五年整顿,只用了短短八九个月时间,就把中国从持续九年的动乱中初步解脱出来,逐渐恢复正常,并开始改革开放,准备加快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写下了令人赞叹不绝的篇章。一九七五年整顿何以能够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成效呢?

首先,邓小平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取得毛泽东的支持,来领导整顿。这是一九七五年整顿能够顺利发展的关键。一九七五年整顿,是以贯彻落实毛泽东的三项重要指示为因由而进行和展开的。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以毛主席的“三项指示为纲”来领导一九七五年整顿。各方面的整顿,也都是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进行的。其中铁路、钢铁、国防科技和党的整顿是邓小平审时度势,主动提出,报告毛主席,得到同意、批准后进行的;军队整顿、文艺调整,则是毛主席亲自提出,邓小平积极贯彻落实的。在整顿进行过程中,围绕反经验主义和评《水浒》展开的斗争,邓小平都取得了毛泽东的支持,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整顿的发展。在整顿中,邓小平纯熟地运用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在论述反对派性、增强党性时,邓小平从毛泽东领导延安整风时的“整顿三风”,讲到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中阐述的“三大作风”,联系当前实际,学习和贯彻毛泽东最近提出的“三要三不要”原则。他还明确要求撰写阐述毛泽东关于整顿党的作风、关于双百方针的文章,请示毛泽东允许发表《论十大关系》以指导当前的整顿,反复强调要全面学习、宣传、贯彻毛泽东思想,反对对毛泽东思想的庸俗化和割裂。

第二,一九七五年整顿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强烈要求,同时又是广泛深入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来进行的。经历了九年“文化大革命”动乱以及长期低水平生活的困顿以后,全国上下,久乱思治,久贫思富。毛泽东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重申的建设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奋斗目标,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邓小平领导一九七五年整顿,强调“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号召全党全国都要为实现到本世纪末把我国建成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这个目标而奋斗,得到全党全国的拥护和响应。而从铁路整顿开始,整顿的展开,采取了一竿子到底、直接诉诸群众的办法。中央文件直接传达到群众,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用中央文件来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无论是批判资产阶级派性,调整领导班子,转变领导作风,落实党的政策,加强企业管理,恢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成生产任务,都依靠群众来进行、来完成。许多老大难问题的解决,以至整个一九七五年整顿的胜利,都是中央和地方、领导与群众很好地结合的结果,都是群众路线的胜利。

第三,抓住主要矛盾,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这是邓小平领导整顿迅速见效的重要经验。一是抓住要害,着重抓批派性和调班子这两个相互关联的要害问题。集中解决资产阶级派性和领导班子“软、懒、散”的问题。对资产阶级派性广泛发动群众坚决斗争,把思想教育、政治攻势和行政措施、法律手段结合起来。对闹资产阶级派性的人,该调的调,该批的批,该斗的斗,限期改正,过时不改,不发工资,有的下放劳动;对个别坚持搞资产阶级派性的坏头头,予以逮捕,集中打击。与此同时,调配领导干部,解决软、懒、散的问题,建立起坚强的领导班子。二是突出重点。采用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在工交系统中选择铁路作为整顿的突破口,在铁路整顿中又确定以徐州为重点。重点突破取得经验后,立即在面上推广。运用徐州铁路整顿的经验不仅指导铁路系统整顿,而且指导整个工交系统的整顿。又运用徐海地区整顿的经验指导全国各地方的整顿。钢铁整顿首先抓八大钢的整顿,在八大钢整顿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太钢的经验,在整个钢铁系统推广。集中力量解决老大难问题,又用解决老大难问题的经验来指导全局,使整顿很快在面上推开,取得成效。三是掌握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对地方和各部门、各行业,提出解决软、懒、散的问题;对军队,则提出要解决五个字:肿、散、骄、奢、惰。铁路整顿,强调铁路与地方要脱钩;钢铁整顿,则强调企业和地方要结合。

第四,不仅有总的路线、任务、方针,还有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措施。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措施有三个层次:一是用《工业二十条》和《科学院汇报提纲》来分别指导经济部门和科教文领域的整顿;二是用中央作出批示、转发文件的方式来提出某一方面整顿的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措施;三是地区、企业或基层单位作出整顿的具体计划,大中型钢铁企业由企业、所在省市、冶金部三方联合签署“保证书”。中央文件,通过召开专门会议,采取中央与地方、部门相结合的方法形成,从部门、地方以至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由中央作出批示、转发请示报告,提出整顿的具体目标、任务,规定具体的方针、政策、措施。所提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措施,既体现了总体要求、吸收了既有经验,又适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第五,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坚决果断,敢于碰硬。邓小平的这种工作作风和战斗风格,也是一九七五年整顿迅速见效的重要原因。铁路整顿、钢铁整顿、国防科技整顿、都是说干就干,规定任务,限时完成;令行禁止,来不得半点含糊。邓小平提倡不怕被打倒的精神、提倡敢摸老虎屁股的精神,这种义无反顾、敢于碰硬的大无畏精神,是整顿制胜的法宝。

第六,善于用人。邓小平回顾一九七五年整顿的经验时说:“一个人才可以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一九七五年我抓整顿,用了几个人才,就把几个方面的工作整顿得很有成效,局面就大不一样。”在一九七五年整顿中,邓小平对万里、张爱萍、周荣鑫、胡耀邦、胡乔木等委以重任,放手让他们领导一个方面的整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知人善任,这是邓小平的一个突出长处,也是一九七五年整顿成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