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国史党史七大疑案破解:四重证据法
49219900000010

第10章 “歌特”为张闻天化名考(5)

(1983年1月22日谈话。随后,夏衍在《懒寻旧梦录》专写《歌特的文章》一节予以评价,见该书第212—217页,该书由三联书店于1985年3月出版。)

胡乔木:

关于张闻天同志的《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一文及其考证已由力群同志转我看了。曾送陈云同志,但他说记不起来了。我同意程中原同志的考证,并认为这篇文章很有历史意义(虽然当时并未发生影响),可以在《中国社会科学》上作为史料发表。编者可加一按语,说明此文情况和价值,但亦要注意张闻天同志当时思想中既有“左”倾的一面,也有反“左”倾的一面;这篇文章批评反对小资产阶级文学和反对第三种人,从纯粹理论上说是值得注意的,但没有联系到当时提倡小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杨邨人)和第三种人文学(胡秋原、杜衡)的具体情况,不免是一重要缺陷,可以由此文批评左翼文学运动的关门主义,但不能由此否定左翼文学和鲁迅等对杨、胡、杜的批判。那不但会引起左翼的反感,还会被今天的右翼所利用。这一按语不好写,可写了试试看,或者就不写按语,也是一种办法。究以何者为妥,请与黎澍、丁伟志同志详酌。

(1983年2月22日来信)

李何林:

我看了“歌特”的文章和程中原的考证,觉得程中原说服力很强。“歌特”像是张闻天。

“歌特”不像瞿秋白。秋白同志的文章很有特色,文风同“歌特”不一样。再说,他那时的观点同“歌特”的文章也不一样。

“歌特”也不像冯雪峰。雪峰同志的文章受到日文句法的影响,能够看懂,但有点欧化。“歌特”的文章不是这样。

“歌特”还有无可能是别的同志呢?我想到刘少奇同志,请你们研究。刘少奇1936年9月25日写了《我观这次文艺论战的意义》一文,以“莫文华”的笔名发表在同年10月15日出版的《作家》月刊2卷1号上。这篇文章也批评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在这个总的观点上是同“歌特”一致的,虽然刘少奇谈的是两个口号论争中的问题,“歌特”谈的是同“第三种人”论争中的问题。当然,“歌特”究竟是否刘少奇,还要从其他方面,包括文风等方面,来作细致的考证。至于“歌特”所说的“第三种人”,在当时并不是真正站在第三种立场的作家;左翼也没有把一切小资产阶级或革命小资产阶级作家都说成是“资产阶级的走狗”。

(1983年3月7日谈话)

唐弢:

歌特的《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一文,我过去看过,后来以“科德”名义在《世界文化》上转载的那篇,60年代我写的《书话》中提到过。但我过去印象中以为科德是潘汉年同志,没有深究,也没有向冯雪峰同志请教,这是十分遗憾的。这次我看了你们的考证文章,又查看了潘汉年同志在《拓荒者》上发表的《左翼作家联盟的意义及其任务》一文,觉得他的观点虽然同歌特有些接近,但文风却不一样,因此潘汉年是可以排除了。我觉得,你们的考证是可信的。

(1983年4月4日电话记录)

§§§附录三 “歌特”考证的两点补充

张培森

关于“歌特”是否是张闻天同志的问题,我在翻阅20世纪30年代初的党内刊物时,也顺带作了一点考证。写在这里作为程中原同志考证的补充。

第一,如果拿“歌特”同时期的其他文章来做比较,我发现程中原同志所指出的属于张闻天个人惯用的词语,确实只见于“歌特”的文章,而在同时期他人的文章中则是不见或罕见的。

我将发表“歌特”文章的《斗争》,从创刊(1932年1月)至刊载“歌特”第一篇文章的第30期(1932年11月)为止(缺第4期),粗略地翻阅了一遍。在全部133篇(不包括张闻天的文章)中,确实没有或极少看到那些属于张闻天个人惯用的词语。例如“如若”、“一切这些”、“如像”三个词语,就完全没有出现。“却正相反”仅出现一处(见于署名英的《河南济源游击战争的教训》一文,文章后面附有作者和编者的来往短信,从中可以看出它是外地来稿),“虽是”仅出现过两处(分别见于署名陈文和炳生的各一篇文章)。这3例如果不是张闻天同志作为《斗争》编者修改稿件时所加,也是极其偶然和个别的情况。在署名陈文的全部9篇文章中“虽是”只出现一处,而“虽然”却出现了10处,这同张闻天使用这些词语的情况正好相反。至于“表示”与“表现”,特别是“与”与“和”,他人文章虽然经常混用,但是也不像张闻天那样只用“与”不用“和”,只用“表示”不用“表现”。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像“歌特”文章那样集中出现张闻天所有上述个人习惯用语的文章,在全部133篇中找不到一篇。

此外,我还查阅了瞿秋白同志那一时期发表在《斗争》和《布尔塞维克》上的13篇文章。其中除出现两处“表示”之外,从“歌特”文章中看到的那些属于张闻天的个人习惯用语竟完全没有出现。至于“与”与“和”,瞿秋白同志是混用的,但是“和”的使用频率大大地超过“与”。从这一点说来,歌特的文风与习惯用语与瞿秋白同志也大为不同。

以上查考很费功夫,因此具体数字可能有小的误差,但是我想它是能够说明基本情况的。是否如此,还要请更多的同志研究和指教。

第二,如果将张闻天在“歌特”文章前后发表的文章中同宣传鼓动有关的论述,同“歌特”的《论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相比较,就可以发现不少从观点到文字几乎完全相似之处。

在“歌特”文章之前,可以举出张闻天于1931年12月15日写的《十三日示威的经验》一文(刊于《红旗附刊》)。这篇文章一个突出的观点就是在宣传上反对脱离群众的空洞的口号。文章举例说,“在反日会执委会上,当我们提出空洞的‘反对白色恐怖’的口号时,非党同志中就有人表示动摇与不能接受。然而,当我们说‘反对逮捕北大学生’、‘反对压迫学生爱国运动’时,就大家一致赞成了。”文章指出,争取群众“不是靠一两个极高的空洞口号所能达到目的,而要靠群众在切身的经验中了解我们这些口号的正确”,而“歌特”文章也说:“要在斗争中逐渐提出为工人群众在斗争中所切身了解的口号”,“如若在这里我们一开始就是那么一套,那比较落后的大多数工人,就会退出斗争。”两相对比,是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的。

至于“歌”文批评说,“我们不管群众是否接受我们的主张,我们却必须把所有的‘十八套’完全吐露出来,方才痛快”。这种语言,同张闻天这篇文章所说“我们的同志,却只是以倒出我们所有的一切口号,就算尽了责任!”更是显得十分相像。

张闻天这篇文章不仅批评了这种“‘痛快一时’的盲动的错误”,并且提出,“我们必须用一切力量,在错误中去学习领导千百万工农群众。”“歌”文则提出要为宣传鼓动工作的“转变”而斗争。因此可以说这也是同张闻天前面的思想一脉相承的。

再说在“歌特”文章之后,则可以举出发表在1933年9月30日苏区《斗争》上的《再谈学习领导群众艺术》一文。例如:

“歌”文说:“在宣传鼓动内容方面,我们往往是死板的、千篇一律的”,“无论什么问题来的时候,我们就有那么一套话来应付。从拥护苏联、拥护苏维埃与红军起,一直到加紧两条战线的斗争止。”而此文则同样批评这种“千篇一律的宣传鼓动”。它说:“在宣传鼓动方面,我们一直到现在还带有极浓厚的刻板性与一般性。”“我们不管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什么人,总是那一套我们说得烂熟的老话,从帝国主义国民党五次‘围剿’起,到扩大红军、经济动员止。”

“歌”文说:“没有群众的宣传鼓动工作,就不可能有群众的组织与群众的行动。”此文则说,“没有群众的宣传鼓动,我们就没有法子去说服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