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家长是孩子的学习指导师
49155600000006

第6章 高度重视孩子的知识学习

1626年4月9日英国哲学家培根逝世,“知识就是力量”是培根的名言。培根还说过:“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他还说过:“知识是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所有的人。”培根概括了三种人对知识的不同态度:狡猾的人蔑视知识,愚蠢的人羡慕知识,聪明的人运用知识。21世纪,总的趋势是知识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资本和权力,成为社会发展的支配力量,成为人们取得社会成就的主要手段。无数的事例说明,一个人不接受足够的教育,就不能获得系统的知识;而缺乏必要的知识,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台球神童丁俊晖辍学打球,一战成名,名利双收,财源滚滚。有些人认为学校学习没用,还不如像丁俊晖这样能挣钱。其实与丁俊晖一样有打台球天赋且刻苦者并不多,他自己则表示:“媒体说的‘丁俊晖模式’没有普遍意义,这样做风险很大,我不赞成现在的年轻人辍学去打球。”

家长应让孩子懂得:要使自己真正有竞争力,必须在上学的时候好好学习,提高素质。如果在上学期间只是上网聊天、玩游戏、谈恋爱、吃喝玩乐,那升学就业时只能到处乱托关系,像没头苍蝇一样瞎碰。

“美国竞争力计划”要求给儿童一个坚实的数学和科学基础。近年来,美国的课程改革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科学和文化知识。因此,耗时费力地组织了各门学科的第一流专家重新编写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以容纳各类最新、最先进的知识。从这些研究成果来看,各国的教育和课程改革,突出重视基础学力、知识。中国有些人用轻视知识的思路去医治传统教育病,是不良药方,是南辕北辙。

一个人如果不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就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的要求,就不能把握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更不可能对社会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当前我国最急需、也最匮乏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在现代社会,科学知识已经成为改造世界、创造奇迹的强大武器,我国真正掌握科学知识的专门人才占人口比例很小,缺少必要科学知识修养的人为数众多,迷信张悟本绿豆、生茄子治病和李一水下憋气2小时的大有人在,相当数量的人还是文盲或半文盲。抓住科学知识教育这根主线,就可以带动全局,确保我们的教育不失现代水准,为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理想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有一些错误观念影响了一些家长,如知识不是能力、知识与创新无关、高分低能、中国人何必学外语等。《中国教育报》报道了某省一个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发现,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宗旨、内涵、目标和要求的认识非常肤浅,如35%的校长和70%的教师把素质教育等同于搞活动、减负和组织兴趣小组;86%的校长、教师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德育、音乐、体育、美术及劳动教育等非考学科。现在总结出来的素质教育经验好像就是减负,文化课减了多少,音乐、美术等艺术课加了多少,成果汇报就是一场演出,教学改革就是上课小组讨论,上面的指示是“唱样板戏”、“跳集体舞”,这是对素质教育理解的偏差,这些偏差与轻视知识的认识有关,与盲从有关。他们以为素质教育不是对传统知识教育的完善,而是对传统知识教育的否定。

如果教育要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那么青少年儿童学习知识责无旁贷。

一、知识构成三成分

广义的知识可分三类:除把陈述性知识作为第一类知识(如“五四”运动发生年份)之外,第二类为程序性知识(如游泳的技能与步骤),第三类为策略性知识,是用于支配和调节人们自身的学习、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这样,一切后天习得的智力都可以用广义的知识来解释。知识中的一般概念和原理同具体事实性知识相比,更有助于同化新知识。策略性知识有助于学习者学会学习、记忆和思维,被认为是发展人的智力的核心成分。这样,研究如何发展智力的问题就变成研究如何有效地掌握不同类型的知识问题了。

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与能力的定义很相近,相当于“授之以渔”的渔。这一类知识比较灵活,需要个体投入更多的努力才能掌握,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应用于实践中才能形成稳定的能力,它会影响人在比较广阔领域中的活动。这样理解知识,可以使我们坚信习得智力是由学生习得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的,因此家长必须认真研究不同类型的知识在孩子的智力行为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不同类型的知识学习过程和条件有何不同;它们的测量和评价标准有何差异。

重视能力不能以轻视知识为基础,或者说在重视第二、三类知识学习的同时不能轻视第一类知识学习,也就是说三种知识缺一不可,陈述性知识是后两种知识获得的基础。

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是重起炉灶,而是继承与发展;不是“造反”,而是改良。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知识,而是要更加重视全面的知识。然而,目前出现了轻视知识的现象,许多人攻击“高分低能”。

网上有一段关于某个节目中两个嘉宾的对话,可以说是针锋相对,其中人民大学社会学周孝正老师的发言相当精彩。

周孝正:高分低能是伪命题。高考是严格的,是经过教师出题,国家组织去考的,比较公平。出卷子的都是有经验的教师,有多少知识点,涵盖多少能力,考察多少逻辑思维能力,都清楚明了。在没有一套评价能力的体系时,高分低能从何说起。

L:比尔·盖茨就不是高分。

周孝正:把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的学生拿比尔·盖茨当目标就是误导。

L:很多老师都问比尔·盖茨是不是应该不上大学,这是比尔·盖茨很难回答的问题。

周孝正:接受正规教育,继承人类文化成果当然是需要的,至于像比尔·盖茨这样的怪才,我们也不否认他增加了我们的多样性。我们觉得这个社会挺美,并没有说都得是博士包打天下,博士当然要占99%,那比尔·盖茨只能占1%。

其实,比尔·盖茨没有上完哈佛,并不是他念不下去了,而是他觉得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他能够考上哈佛说明他本来就不是平庸之辈。他喜欢读书,在小学就对图书馆深有感情,与那些不读书的人有天壤之别。他并不怕考试,他有这个能力,他与懒惰、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毫无共同之处。那些无责任心的人,考试不及格的人想当比尔·盖茨,只能是刻舟求剑、缘木求鱼、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结果显然十分不妙。在大学退学太容易了,但退学而成为全球首富却非常不容易。北大学生有一种说法:“不要急于满口袋,先要满脑袋,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袋”。激光照排之父王选说过:“有一次在香港看到高级商场中一些人在买高档首饰,尽管我当时工资很低,没有奖金,但我忽发奇想,将来会证明,这些买高档商品的人对人类的贡献可能都不如我王选。”

况且比尔·盖茨是企业家,我们这个世界不能只有企业家,各种人才都要有,科学家是不可缺少的。例如,杨振宁5岁读《龙文鞭影》;上完高二就考大学,20000人中成绩排第二;大一时英文期末考两小时,他一个小时就交卷,且成绩是全班第一;物理、微积分等不是100分就是99分。他的弟弟说:“念书对振宁是很不费劲的,他7岁就进了小学3年级。”

二、掌握知识很重要

著名科学家袁隆平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和体会提出灵感公式:灵感=f(经验×知识×追求×思索),高度重视知识的作用。

20世纪的百年中国,开始于大师兄的“神功”破灭,终结于法轮功的喧嚣闹剧,说明中国最急需、也最匮乏的就是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意识和知识。

创造力和知识的质成正比。当一个人有了一定量的知识以后,创造力就与知识量的关系不大了,当然这也是相对而言,如果一个人知识量实在太少,根本就不可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有人说幼儿比博士能创造,但是是幼儿还是博士申报了专利?所以,伪专家、伪学者的言论是会误国的。有一个死线理论:水库中的存水在死线以上者,可以用于发电、灌溉等,而在死线以下的水是没有用的。人的知识、人的素质也有死线,如果知识太少,没有超过死线,是不可能有什么大创造、大手笔的。

亲子活动:

1.阅读以下故事,谈感想。

美国加州政府决定将铝合金路标上的红色字一律换为橙色,这样雾天更易看清,并决定奖励提供经济实用方法的人。结果一位工程师获得了这项奖励。原来他发明了一种半透明的黄漆,将它刷在红色字上,路标就成了橙色,节约了大量开支。如果这位工程师没有光学、颜色学的知识,就不可能有此发明。

2.指导孩子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活动。

牛顿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一点,无非是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些人还没有基本的知识和训练,就想创新发明,他们忽视了继承的重要性。一些中学水平的人声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要求报刊发表他的论文。其实,用初等的、一般的方法去证明这个问题,就像用石头去打月亮,用手锯去加工火箭。这些行为,只能是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中小学生可以创新,但一定是在学习扎实的基础上。如果想在沙滩上盖大楼,是必败无疑的。有人认为学习成绩与创新精神必然成反比,这是极为错误的认识,这种认识害处很大。以前闹过水变油、永动机,其实只要有科学常识,就不难识破那都是骗局。

现在一些对学校教育的批判停留在否定“双基”的基础上,轻易地针对认真教学的教师,自己却拿不出像样的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有人把“脑筋急转弯”问题当做创新精神去训练学生,这并没有好处。其实,这时真正转弯的是问题,而不是思维。因此,此类问题不但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而且会形成“指鹿为马”的习惯,造成学习成绩下滑。

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创新的准备,创新是积累的结果。创新的“灵感”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会在头脑中自生。先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努力和困惑,才可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机遇和幸运。蜜蜂积累花粉,酿造花蜜。如果没有花粉,它就“难为无米之炊”了。学生的学习就是积累,良好的思维能力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如果一个人从小不能认真学习,而总是幻想能有高水平的思维,那他就是在建设空中楼阁。积聚是人才的基础,没有勤学苦练,想成为人才是水中捞月。

三、掌握知识要有好方法

家长的头脑中必须先有一个意识:读书犹如登高探险,寻幽取胜,各有其趣,不该有枯燥之感。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孩子的学习欲望与其生命发展是紧密联系的。

学校的知识教育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如传授不甚得法,被动接受、呆读死记、机械训练等,特别是经常停留在认知的浅表层次,而不能深入到能力、情感、品德,与学生的经验和实践活动不协调甚至脱节。这些问题的病因是什么,应该开什么药方去治“病”需要进行研究。如果因为传统教育注重教授学生知识,而否定知识对于学生发展的作用,则是错误的。忽视知识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提出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是两回事的看法,用轻视知识的思路去医治传统教育“病”,是把错了脉搏,开错了药方,只能使“病”情加重。

家长可以对各种知识进行打开、内化、简化和外化。孩子的各种发展是由知识引起的,是知识的内化,是知识的超越。如果孩子完全机械记诵,那么知识是不能为孩子掌握并促进他们发展的;但如果根本没有知识或轻视、削弱知识,那么孩子的发展便无从谈起,主动学习的态度、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更是无源无本。

孩子在家庭学习中如果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就能产生比较高的学习效率。家长应帮助孩子有目的地自觉学习,可以通过各种练习增强孩子的专注能力;孩子学习的重点是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有目的的整合,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温馨提示:

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在2006年第1期《中国德育》中发表了一篇文章,他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把适宜的记诵、必要的训练和考试作为检查、促进和发展学生的手段;也不是不要知识学习,而是要强调知识应用、整合与发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养成道德习惯、体验道德成长的重要资源。高升学率不是素质教育的刻意追求,却是素质教育的当然结果。”

结论一:知识分为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也就是说,能力是知识的一部分。

结论二:创新和科学不是从零开始,知识对社会、对个人都极为重要,而且还是创新的基础。

结论三:家长帮助孩子学习知识责无旁贷,但要用适宜的方法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