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家长是孩子的学习指导师
49155600000007

第7章 孩子偏科要帮助其克服

鲁迅曾对文学青年说过:“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

家长提问:

我的孩子小强的算术很好,甚至可以用问一答十来形容。但他却不喜欢语文,家里的文学书他就是一本都不看。每次都先做数学作业,然后唉声叹气地做语文作业。数学课上,他经常回答问题,选做题也全做。而语文老师告诉我,在语文课上,孩子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显然,他偏科很厉害。对这样的孩子,应该如何教育他不偏科呢?

人的兴趣和能力总是有偏好的,对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事情愿意做;对自己不喜欢的、不擅长的事情就不愿意做。但过度偏科却是有害的,尤其小学课程和中学课程都是一个人必须学习的基本课程,没有哪一门功课是可以忽略的。

也有的中小学生偏科是由喜欢或不喜欢教那门课的老师造成的;还有的偏科原因是由孩子在这门课前几次考试的成功、失败造成的。

高层次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应具有较高的自然科学素养。非文非理,亦文亦理,融社会人文科学技术于一体是今后时代的需要。正如苏东坡所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中小学生过早或过度偏科,会对其自身的发展非常不利。一个人是否成才要看他的基础是否雄厚,金字塔高是由于它的底盘大。

亲子活动:

对偏科孩子的指导有以下方法。

第一,发掘特长。个人的潜能没有得到发挥,是人生常见的憾事。齐白石若不是40岁转行从事绘画,那他到老仍然只是一个木匠;诸葛亮若是20多岁时不出山,也只能以一个农夫的身份终老于林泉之下。必须帮助孩子观察和感悟乃至发掘自己的“闪光”科目,并让它不断丰富,使之更加突出,成为自己的特长。人都是靠自己的特长吃饭的,发掘特长十分重要。

第二,学会合作。孩子在发挥自身特长的同时应注意与同学协作交流,注意所处环境的文化氛围,把自己和外界交融起来,方为上策。孩子数学不好,但与周围数学很好的同学交朋友,一起学习,数学很可能会好起来。孩子的叔叔英语很好,就可有意识地让他们多用英语交流,孩子的英语水平就会提高。

以上两点如果想得以合理地运用,也并非易事,这不是朝夕之功。限于每个孩子的条件和现状不同,家长在指导孩子采用这几个方法时,还应注重增强孩子自我省思的能力,充分利用其自身既有之长,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奋斗不懈,才能有所作为。

防止孩子偏科,并不是鼓励他平均发展。学者杨东平说过:“为什么我们‘减负’减了几十年,而学生的课业负担反而越来越重?这是不是与我们的教育方针有关?究竟应当提倡‘全面发展’还是鼓励‘个性发展’?”对此,人们早有疑虑和反思,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教育界曾两次就“全面发展”方针展开过讨论。1955年、1956年的讨论,认为学校教育中存在将“全面发展”误解为“平均发展”的问题。“平均发展”的要求片面强调集体,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批评学习苏联过程中照搬苏联经验的问题时,也提出要对“全面发展”的口号进行研究,建议改为“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相结合”。

温馨提示:

中国人口多,但走向现代化不能靠人多,要靠具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的人,要靠智力的竞争,人才的较量!

这就要求人具有综合素质。这样的人才并不仅是简单的“文理结合”、“学贯中西”、“手脑并用”、“博古通今”,而是说,高层次的自然科学人才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