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妈妈一定要懂的60个心理定律
49148800000048

第48章 社交恐惧:勇敢而坦诚地去与人交往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孩子必须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父母一定要提防孩子患上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又名社交焦虑症,是恐惧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恐惧症病人的一半左右。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

通常来说,一般人对参加聚会或其他会暴露在公共场合的事情都会感到轻微紧张,但这并不会影响到他们出席。真正的社交恐惧症会导致无法承受的恐惧,严重的案例里,病人甚至会长时间地把自己关在家里,孤立自己。

社交恐惧症患者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惧的任务。社交恐惧症是神经症的一种。在美国众多的心理障碍疾病中,患社交恐惧症的人数仅次于抑郁症、酗酒而名列第三,我国目前患病人数也在激增。

生活中,难免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如果害怕与人交往,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都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提防孩子患上社交恐惧症。

心理专家解析:社交恐惧,让孩子无法正常生活

社交是生活中人人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但有的孩子害怕见生人,甚至和熟人讲话时也会表现出紧张和脸红,不愿到人多热闹的场合去,有时还会口齿不清,说话语无伦次,不敢抬头看人。严重时,在与人交往时会出现惶恐不安、出汗、心跳加快、手足无措等现象。这些孩子常常被某些家长误认为老实、听话、不淘气。其实,这些孩子的心理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是孩子自卑的外部表现。

有一个男孩,曾代表学校参加省里的数学竞赛得了一等奖,在学校里他也算是知名人士。但是他平时话语很少,几乎没有什么朋友,极少和别人讲话,也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有一次,学校组织数学竞赛,要他发言。他看到台下那么多双眼睛看着自己,紧张得不知所措,语无伦次,不停地出汗。台下很多同学都表现出了对他的不满,他回过头来看到校长也是一脸失望的表情,于是更加说不出话来。散会后,他看到班主任被校长叫去办公室。班主任老师回来后叫他第二天把家长请到学校。他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请过家长,这次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感觉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自己。回到家里,爸爸和妈妈又把他狠批了一顿,说他没出息。

后来与人相处时,他总是担心面对尴尬的场面,尽可能地逃避与人交往。他越来越不愿意去学校,他感觉老师和同学的目光很不友善。后来他无论见到谁都会害怕,甚至和陌生人走个照面,他也会紧张不安,完全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

父母错误做法:父母对孩子批评过多

这些孩子,生活中常受到父母的批评,有时只是因为一个小小过错而遭到父母过分严厉的训斥,甚至受体罚;有时则因为父母情绪不好而毫无道理地把火发泄到孩子身上。还有的家长,可能已经意识到孩子有自卑心理,但仍没有采取措施去帮助孩子调节。孩子在这种家庭里,心里便会产生惧怕心理,孩子甚至不能辨别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

孩子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之中,他们从父母的行为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己很无能,总是做错事,是个一无是处的孩子。这类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有程度不等的社交恐惧倾向,他们无法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会变得内向、孤独,人生观也变得消极、悲观,严重者会成为社交恐惧症患者。

心理专家建议:帮孩子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卡耐基说过:“一个成功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际能力却占85%。”人际关系的和谐、交往本领的高强,是未来社会判断成功者的重要标准。如果孩子患了社交恐惧症,会严重阻碍他们未来人生的发展。那么,父母如何才能防止孩子患上“社交恐惧症”呢?假如孩子不小心患上社交恐惧症,父母又该如何帮助孩子进行调节呢?

(1)消除孩子的自卑

父母要让孩子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过于自尊和盲目自卑都没有好处。父母要告诉孩子,他并不比别人差,甚至还有很多优点是别人所不及的,所以,没有必要贬低自己,只要相信自己能行,那就无所不能,关键是要对自己有信心。

(2)改善孩子的性格

害怕社交的人多是较内向的人,父母应注意锻炼和改善孩子的性格,可以多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文娱以及社会公益活动,让孩子尝试主动与同伴、陌生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逐渐去掉羞怯、恐惧,使自己成为开朗、乐观、豁达的人。

(3)教孩子学习社交知识

我们尽管都知道,人生活在世上,社交意义重大,但有关社交的知识、技巧、艺术等却从没有教给孩子。所以父母应全面地教孩子学习有关社交的知识,让孩子真正明白道理,这对消除社交恐惧这一心病是有好处的。

(4)对孩子进行脱敏疗法

先用轻微的刺激对孩子进行刺激,然后再逐渐增强,使孩子逐渐适应,在不知不觉中达到矫正行为失常的目的。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先与家人接触,再与亲戚朋友接触,最后与陌生人接触。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脱敏,通过表扬、奖励,使这一结果得到巩固。